APP下载

猪宰后常见的皮肤异常原因分析及处理

2015-03-23张靖宇曲远虹辽宁省东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83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疹块体表水泡

张靖宇 曲远虹 辽宁省东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8300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中,宰后检疫中体表检查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烫毛之后屠猪解体之前,检疫人员通过对猪体表异常情况的判断,可以及早发现传染病,避免扩大污染范围。同时通过对猪皮肤异常情况的检查,为一些动物疫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常见的生猪皮肤异常有发红、黑色素沉着、水泡、棘皮、癣和湿疹等。皮肤异常有的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有的则是物理性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

1 发红

猪皮肤发红,有的是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有的则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变色。

(1)机械性因素引起的皮肤发红,在生猪屠宰后最为常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运输过程引起的充血。运输时暴露在冷空气中可引起全身皮肤充血发红,反之过度暴露在日光下也能引起皮肤充血,以白皮猪尤为多见。上述原因引起的皮肤红斑称为运输斑。猪屠宰前不适当的运动也能引起皮肤充血。外伤性出血。由于宰前粗暴的鞭打棒击所致,表现为背、臀部皮肤出现横七竖八的紫红色条痕或斑块。损害了商品的外观。这种出血常常深入到皮下,致皮下脂肪充血、变性。还有一种情况是,待宰猪在圈舍中互相啃咬、厮打导致出血,多表现在耳朵外伤和体表不规则外伤。麻电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界限不清的红色放射状小麻点,通常不呈大面积的弥散性,多见于屠宰工人在麻电时和驱赶生猪时使用高压电棍引起,部位多见于肩部和臀部。高压麻电枪在击晕生猪时,多会引起刺入部位的烧焦样变化。这种机械性引起的皮肤变化,在实践中对较轻微变化的一般不作处理,严重者修割废弃。放血不良引起的皮肤发红。濒死期或严重病情下急宰的生猪,多见一侧体表暗红呈淤血状。原因是其生前较长时间侧卧,在一侧肉体皮下组织、肌肉和浆膜可见到局限性紫红色血液沉积区。这种猪胴体,往往伴有脂肪变性,严重者甚至内脏会有异味。为保障食品安全,应该将其无害化处理。

(2)病理性皮肤发红。近年来,随着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加强和动物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渐减少。一些病理性皮肤病变越来越不典型,需要检疫人员细心观察、综合判断才能最后确诊。

猪瘟:皮肤有深紫红色的小点出血,散布于四肢、腹下、耳根甚至全身。一般多集中在后腹部和会阴部,呈散在出血点或片状出血。

败血型猪丹毒:体表薄皮部位,如耳根、颈部、胸前、腹壁、鼠蹊和四肢内侧等处,常见不规则淡紫红色的充血区,这种红斑可相互融合,稍稍隆起于周围正常皮肤的表面。发红部位的皮下脂肪也呈暗红色。这种表象俗称“小红袍”。病程稍长的,可在红斑上出现浆液性水泡,水泡破裂后浆液流出,结成干涸的黑褐色痂皮。或者全身皮肤呈弥漫性充血,俗称“大红袍”。

疹块型丹毒: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方形、圆形或菱形的立体形,与周围正常皮肤有明显界限,有深红色和白色之别,一般多为红色疹块。疹块差别很大,有的病猪以1~2cm 小疹块为主,有的则以3~5cm 的大疹块为主;疹块的数量也变化很大,有的遍布全身,有的则在体侧、四肢处存在几块。疹块略高于皮肤表面,周围高中心低。病初疹块呈浅红色,中央色浅;病中期疹块为深红色;后期疹块形成结痂,脱毛后结痂为暗红色。病猪康复后,疹块处皮肤呈灰色。疹块型猪丹毒多见于冬春季节。

猪丹毒的皮肤病变是充血性红斑,所以指压后褪色。据此特点可与其他疾病相区别。

败血型猪肺疫:皮肤色泽潮红,皮下脂肪发红,皮肤及皮下脂肪有出血小点,但多见出血点分布不均匀,有的部位多,有的部位少,在出血点多的地方密集融合成弥漫性出血,色泽多是暗红色。有的颈部和前胸部红肿,皮下组织有浆液性浸润或胶冻样渗出物。

目前随着我国无疫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上述的几种动物疫病已经越来越罕见,症状越来越不典型,需要动物检疫人员在现场做深入细致的检查。一旦在现场发现,应立即按《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2 皮肤发黄

俗称“黄膘猪”。原因可分为三种:一是全身性黄疸的局部表现;二是单纯的脂肪组织内黄色素增多,无其他病理变化;三是黄脂病,伴有体内脂肪组织的炎症过程。

(1)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形成过多或排出障碍,以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全身发黄的病理现象。黄疸不是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可以分为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这类黄膘猪占检验总数的2%[1]。其特点是宰后黄疸的屠体越放越黄,关节液、组织液也发黄,同时伴有内脏器官和淋巴结的病变。对于这种黄疸猪肉,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均不宜上市销售,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

(2)黄脂:体表皮肤黄色极淡,体内脂肪呈淡黄色,筋膜、组织液等均正常。系饲料中的黄色素溶解于脂肪,在体脂中直接沉积的结果。这类黄脂猪占屠宰检疫总数的0.5%[1]。可能与猪个体遗传因素或饲料有关,往往具有地区性。胴体冷却后,体表黄色可最先褪去,随后脂肪黄色也慢慢褪去。遇此种情况可限制其上市时间,冷藏处理12 小时后予以上市。

(3)黄脂病:体表黄色较淡,体内脂肪呈黄褐色或棕黄色,并伴有鱼腥味。这种黄脂病占屠宰检验总数的1.5%[1]。多发生于饲喂鱼粉、鱼制品残渣、蚕蛹及其他不饱和脂肪酸饲料的情况下,由于外来色素在体内沉积过多,致使体脂色素代谢紊乱而形成,多伴有脂肪组织的炎性过程。此类胴体多伴有异味,不适合上市销售,可进行无害化处理。

3 黑色素沉着

(1)黑痣:表现为黑色或棕黑色小米粒至扁豆粒大的疣状增殖物,大小差别很大,从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有的稍突起于皮肤表面,有的则不突出皮肤表面,单发或多发,硬度不一。切面干燥,小的痣可长期存在,因此在宰后常能发现。

(2)黑变病:呈黑色素细胞异常地沉积于猪的皮肤,尤其是猪的乳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内,使呈灰黑色,俗称灰肚脯或灰奶脯。

猪的黑色素沉积对肉品质量无影响,只需作局部修割处理即可。

4 水泡

屠宰猪的皮肤水泡多见于猪的口蹄疫和水泡病。多集中在蹄冠、蹄踵和蹄叉、乳房、鼻镜等部皮肤、黏膜处,形成米粒大、蚕豆大水泡,有时水泡液呈红色,水泡破溃后形成糜烂。在实际屠宰中,水泡往往不可见,多可见皮肤破溃和糜烂,以及蹄壳脱落等现象。口蹄疫和水泡病是国家的一类动物疫病,如有发现应该立即上报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

5 皮肤肿胀

(1)恶性水肿。皮肤局部炎性肿胀多发生在创伤部位,指压有捻发音。

(2)钩端螺旋体病。少数亚急性慢性病猪,在头部上下颌、颈部甚至全身有水肿,但水肿多发生于头部,并伴有黄疸等皮肤异常。

此两种病变,同时伴有相应的淋巴结病变和内脏病变。检疫人员可根据内脏剖检初步确定出病因。

6 结节性坏死性毛囊炎

为屠宰猪常见的皮肤异常现象。多发生于背部、臀部或腹部皮肤,严重者可涉及全身。烫毛后肉眼可见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凹凸不平,形成高粱粒大、黄豆大乃至蚕豆大的结节。质地坚硬,切面见皮肤肥厚,真皮部有大量的针头大或高粱米粒大、圆形或不整圆形的坏死灶,其中含有灰白色粘稠的脓样或碎屑物。

屠宰检疫中发现的此类皮肤病变,可将病变部分割除废弃,如果胴体和内脏有继发感染,可将其一并做无害化处理。

7 湿疹

湿疹表现为红色丘疹,高于表皮,往往由动物擦痒而致使表皮破损,并常有血浆渗出而形成淡黄色的痂膜覆盖于患部表面,局部病灶只局限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一般无变化。对此类病变,将病变局部修割废弃即可。

8 蚊虫叮咬

此类皮肤异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蚊虫大量繁殖时,尤其周围环境卫生较差时,在猪皮肤上较为多见。一般集中在背部和一侧体表,皮肤呈现细小的小瘀点,中心红色或暗红,周边有一圈苍白的水肿区带与正常组织分隔,真皮、皮下组织不见病变。一般白皮猪容易受蚊虫叮咬,而本地黑猪则对蚊虫有很好的抵抗性。对于因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异常,在现场发现时一般不必处理。对于严重的皮肤异常,可将病变部位修割废弃。

9 荨麻疹

初期于胸下部和胸壁两侧出现扁豆大小的淡红色疹块,有时也遍布全身。一般认为是由于蛋白质过量或饲料错误配比所引起的,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据观察,这种疹块的起因与喂马铃薯或荞麦之类的饲料有关,是一种过敏性反应。症状较轻者可以不必处理,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将病变部位修割废弃。

在生猪屠宰检疫中,猪皮肤的异常表现基本包括在本文之中,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技术要点和处理原则,对提高动检人员及肉品品质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快速判断猪体健康程度有明显的作用。

[1]许伟琦.畜禽检疫检验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5-56.

猜你喜欢

疹块体表水泡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水泡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艾草水泡脚改善肺功能
抽掉梯子
母猪丹毒的诊治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猪丹毒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