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2015-03-23史晓燕樊艳春刘足根李铭书唐志敏
史晓燕 樊艳春 邹 新 刘足根 李铭书 万 群 唐志敏
(1.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西 南昌 330077;3.江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江西 南昌 330077)
引言
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环保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
江西省环保产业发展迅速,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江西省环境质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梳理江西省近二十年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找到弊端,摸索发展脉络和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规划,从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1 “十一五”江西省环保产业发展历程
江西省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萌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以来进入了发展阶段。至2011年,全国共进行过五次环保产业调查:分别为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11年调查,由于五次调查的对象范围和指标定义、数据统计口径有所差异,在数据的可比性方面一致性稍差,前两次调查偏重于狭义的环保产业,2000年的调查增加了洁净产品的内容,扩大了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2004年的调查偏重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企业质量,设定了规模限制为全部国有及环保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2011年调查范围为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单位和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法人单位,并增加了环境友好产品的内容。
通过比较分析,1993年至1997年,环保企业数量增加不多,从业人员总数有所减少,但产值增加了70.4%,说明环保企业的经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环保产业的利润率却有所下降,由17.4% 下降至12.8%。与1997年相比,2000年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增加了60%(部分因素是增加了洁净产品并扩大了资源综合利用单位),环保产业总产值是97年的3.64 倍,其中综合利用占有较大份额达到69%,洁净产品占总产值的26%。2004年的环保相关产业调查是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的,与93年相比,单位数量减少了72 个,总产值增加了8.13 倍,人均产值增加了7.15 倍,环保相关产业利润率为12.9%,与97年相当[1]。2004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占总产值的77%,洁净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17.1%[1]。2011年的环保相关产业调查是国有法人单位和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法人单位,并增加了环境友好产品的内容。与1997年相比,单位数量增加570 个,年收入增加了21.25 倍,环保相关产业利润率为6.15%,较2004年12.9%的利润率有所下降[2]。
2 江西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江西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在区域环境治理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2.1 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经过近十几年发展,江西省环保产业已经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形成涵盖环境保护产业、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四大领域的产业体系。环保设备制造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逐步出现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如:萍乡的陶瓷填料及配套设施、金达莱环保公司的中水处理设备等环境保护产品规模不断变大,拥有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产品销售产值逐年上升,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在新能源领域,资源、技术及产业化水平在国际国内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核能方面、风能利用、太阳能光伏及其他新能源应用都取得能够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环保服务业能够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技术人员配备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逐渐规范,利润空间上升,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
2.2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江西省环保产业自20 世纪70年代起步,在国家环境治理和环保政策措施的驱动下,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不断上升的势头。2004年,江西省环保产业实体为121 家,年产值约7 亿元;2010年,从业单位250 家,从业人员约1 万人,年产值15.4 亿元,年利润3.8 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值3.7 亿元,环境保护服务业产值11.7 亿元。“十一五”期间,江西省环保产业年增长速度约10%。2011年我省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单位有692 个,从业人员8.57 万人,产值911亿元,经营收入为804.84 亿元。环境保护产品型号已达558 个品种,覆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各个领域。
2.3 产业发展速度快
2000年我省环保产业年收入22.4 亿元,2004年年收入35.6 亿元,2011年年收入为804.84 亿元。“十五”期间,江西省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大于10%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江西省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大于50%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省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企业规模、技术档次有所提升,环保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初见成效。
2.4 区域集聚程度逐步提高
萍乡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以生产陶瓷膜、陶瓷填料等环保产品为主的特色园区,部分企业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而且正逐渐从过去生产单纯填料向成套设备和工程总承包转型。环保产业总产值约50 亿元,年均上缴税收5.2 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元以上,年产值达亿元的企业有11 家,规模以上企业有50 家。2012年省科技厅、省环保厅联合发文,同意萍乡市建立省级环保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丰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是经省发改委、省环保厅设立的全省第二个第七类废物(废五金电器类废物)定点加工利用基地。
2.5 各设区市环保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各设区市环保产业发展各具特色。2011年环保产业调查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南昌市环境友好产品销售收入192 亿元,主要从事汽车整车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加工处理等;上饶市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收入达183 亿元,主要从事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水泥制造和机制纸及纸板制造等;赣州市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收入115 亿,主要从事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纸和纸板容器制造、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抚州市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收入达48 亿元,主要从事铜压延加工、其他常用有事金属冶炼、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塑料零件制造和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等。
2.6 产业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全省各地在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领域已发展成长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企业。在环境保护产品经营领域方面,2011年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558 个,其中获得国家级环境保护产品认证的型号数有36 个。各领域环境友好产品获得国家级友好产品认证型号数共491 个。在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经营方面,我省大力开发与推广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培育出一批资源利用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了废弃物再生资源占生产原料比率;不断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渐形成运营规范、专业化、符合环保要求的分拣加工中心,提升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综合分拣加工能力,不断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资源信息交换平台,规范交易行为,同时不断加快培育一批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投融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推广应用的服务机构。环境保护服务业方面得到较快发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环境咨询服务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全方位环保服务体系。
2.7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在江西省环保产业总量增加与规模扩大的同时,众多企业还通过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了产品和治理技术的升级换代。全省自主研发项目41 个,相当多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 认证,全行业拥有环保技术专利496 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8 项。在环保技术创新方面,有机毒物治理、烟气脱硫脱硝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保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与核心产品。
2.8 环保产业从业队伍逐步扩大
我省环保产业行业队伍逐步扩大,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已由2004年的2.14 万人扩大到2011年8.57 万人。
3 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江西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基数基点低,整体发展水平不够
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数量、环保产品的年收入总额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及周边省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3.2 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平衡
目前江西环保企业约有692 个,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超过50%,环境保护产品仅占6.94%、环境保护服务业占22.69%。环境保护服务和环境保护产品年收入仅占全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年收入的2.00%和1.88%。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服务业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
3.3 产业规模小,缺乏骨干企业
尽管江西环保产业单位数较多,但整体实力较弱,市场绩效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依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小规模生产经营,产品档次低,利润薄,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满足今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外来环保企业的有力竞争。
3.4 环境保护产品种类单一,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薄弱
江西省环保产品生产门类不齐全、品种单一。2011年我省环境保护产品仅涉及水污染治理产品、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设备等五个领域,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品和辐射污染防护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品领域为空白。在涉及的5 个领域中其中大气污染治理产品和水污染治理产品型号数分别为332 个和183 个,占环境保护产品型号数总数的59.50%和32.80%,噪声与振动控制产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循环综合利用产品生产设备型号较少。
江西省环境保护服务单位主要是从事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的力量不足,社会化程度不高;环保咨询与监测服务机构业务单一,缺乏竞争力。环境监理、环境审计、环境信息服务、环境法律咨询、环境贸易服务与环境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多功能、全方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尚未建立,市场信息传递交流渠道不通畅,没有形成一支系统、规模和专业的服务咨询队伍。
3.5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效益不大
江西省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运营比较严重。大型龙头企业不多,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市场占有率低。如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少、环境保护服务企业规模小,大型、综合性运营企业少,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企业之间竞争不规范;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旗舰企业,产品生产标准化、系列化程度低,缺乏成套设备生产能力,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少,无法产业化发展。企业大都处于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没能优势互补、互相联合、形成合力去争市场,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明显,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理相对不利的地位,市场占有率低。
3.6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成果转化效益不明显
环保产业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度和技术依存度很高,企业只有掌握了核心的关键技术,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江西省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还比较落后,产、学、研结合度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力量还相当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少,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
3.7 环保产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江西环保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市场不规范、缺乏宏观引导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环保产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机制,大多数环保技术和产品没有规范和标准,行业规范条例的建设一直落后于产业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生产和开发能力严重不足,环保产业效益低下。
江西省环保产业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恶性竞争、低价竞争、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企业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制约产业发展。一些地方不恰当地设置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甚至采取非市场手段干预市场交易活动。同时,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也不健全,产业门槛偏低,在环境工程的设计、施工、营运等方面,亟待健全和规范招投标制度。
4 江西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环保产业发展找准定位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个,充分表明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12年,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包括环保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这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4.2 发展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江西省人口多,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较小,资源相对短缺,在发展过程中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日趋突出,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为缓解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江西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增强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实力是“十二五”期间江西省节能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将有助于真正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3 发展环保产业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
江西省环境保护措施日趋严格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有望使环保产业成为今后最具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江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各行业闲置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5 江西省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江西省环境保护产业自20 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江西省的环保产业已形成包括环境保护产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环境保护服务等领域的产业体系,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同时也带动了环保科技的进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呈不断上升的势头。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形势大潮下,以及污染减排工程的实施、环保专项资金和专项规划,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在今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推动加快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1)环保产业将成为强有力的经济新增长点,成为江西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技术支撑,发展为江西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环保产业独特的产业特点将推动江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各行业闲置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环保产业将逐渐向多种新技术和服务部门延伸,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受到大力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私有和公共投资用于环境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产业发展日益呈现高科技化发展趋势。
(2)环保产业领域将不断扩大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得到一定提升;将涌现出一大批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同时,环保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工艺的开发,新产品的研制及其工程应用也将会非常活跃,在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江西省环保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将会明显提高,在污染治理中应用的多数技术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部分技术与当今国际水平保持同步发展。环保产业也会成为实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引领产业升级和各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物质手段。
(3)环保产业市场将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是江西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重要时期,一系列环境生态保护重要工程即将实施。到2015年,将重点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使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断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将在技术、设备、产品质量等方面获得更大发展,江西省环保产业在“十二五”期间以致今后的发展机遇与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
[1]江西省环境保护厅.2004年江西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调查报告[Z].2005.
[2]江西省环境保护厅.2011年江西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调查报告[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