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机动车污染与雾霾防治的思考:以晋城市为例

2015-03-23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3期
关键词:尾气机动车车辆

王 科

(晋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晋城 048000)

1 晋城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底,晋城市拥有各种机动车总量为29.6 万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中氮氧化物总量已达1.65 万吨,两指标较2012年增长分别为12.5%、4.4%,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和氮氧化物排放不仅危及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且对我市氮氧化物的减排目标带来严峻挑战,2014年我们执行国家规定淘汰和报废了9385 辆黄标车和老旧车,然而,与今年增长的41363 辆新车使2014年的氮氧化物减排统计仍是正增长。我市载客载货营运车辆总数为21545 辆,其中载客汽车3667 辆,(小型2075,中型886,大型706),载货17878 辆,(中型2372,重型15506)。这些车辆多年的检测统计表明排放是最差的,一次检测合格率仅为50%。最近20 辆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已投入运行,陆续还要增加70 多辆。我市出租车1454 辆全部使用了煤层气(CNG),2014年市政府还投入254 万更新了出租车的三元催化器。改造了凤台和迎宾街共7.2 公里。建成公共自行车停车点23 个,1000多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了运行。

在治理机动车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以下几点肯定:各类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煤层气车基本覆盖全市出租车。加大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力度。改造城市街道缓解交通压力、改变市民绿色出行建成公共自行车系统并投入运行。④环保、公安交警部门联合执法,对黄标车闯入限行区进行处罚,没有环保检测的车辆不予年检等。2013年成立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中心,明确了职责和机构编制。购买了机动车遥感检测车,该车能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0.2 秒钟内筛选出高污染的机动车,对找关系或由车贩子收黑钱放车的行为形成有力的震慑,为机动车防治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依据。⑤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关于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文件。该市为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先后出台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的规定》、《制定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实施分案》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较全面的制定了地方法规和制度,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以及各机动车检测和环保合格标志的发放规定,对违犯规定的行为也有相应处罚条款等。

2014年划定了31 平方公里的黄标车限行区,市政府发布了通告,各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黄标车及没有环保合格证的车辆也进行了严厉的查处,环保合格证发放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为防治机动车检测线弄虚作假和违规操作,今年已基本上建成了机动车尾气防治监控平台,平台的功能具有检测过程的实时视频和数据传输,对检测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保存到黑匣子,监管人员可查询任何一辆车的检测过程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违规检测行为监控系统可自动锁死,也可由监管人员手动锁死等功能。

晋城市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对市区雾霾颗粒来源及组成进行专题科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M2.5各源类的分担率为:二次颗粒物源占42%(其中硫酸盐27%,硝酸盐15%);开放源占29%(其中扬尘17%,土壤风沙尘4%,建筑水泥尘6%,生物质尘2%);机动车尾气尘占17%;煤烟尘占12%。

晋城市2014年国Ⅳ的汽油供应量为15 万吨,国III柴油16.6 万吨,国IV 柴油1.4 万吨。

2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从机动车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上、从雾霾天气的形成机理上、从机动车排气直接或二次污染对城市污染上,城市的形象上加以宣传,并鼓励人们对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的淘汰,认识到污染物排放超标的机动车治理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环境的贡献。而且要从技术层面对机动车超标治理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机动车超标是有技术治理的,提高对爱车保养时不要忘记对发动机内部和三元催化系统的保养。

二是环保部对机动车检测周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本来机动车的检测和管理是公安部、质监总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管理的,可2014年5月6日公安和质监部门联合法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测工作的意见》,其中第11 条规定:2014年9月1日起,试行6年以内的非营运和其他小型、微型载客汽车(面包车、7座以上车辆除外)免检制度。我国的道路安全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机动车环保内容,地方城市不能指定相应的处罚规定。当前我国的雾霾天气频发,大气污染没有根本好转,可为什么出台这项政策没有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而且为何第14 条规定涉及到环保检测?多年来机动车的检测证明新车3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使之尾气排放变差。其原因有油品质量问题,我国前几年的油品质量的确很差,车用燃油含硫量高的燃油破坏了机动车的排放系统,加之合成汽油的使用,使三元催化器工作不正常,严重时损坏;制造厂商对机动车环保的不重视,为省钱,他们用质量差的材料生产环保产品,商品耐用性很差,有的柴油车汽车根本没有环保产品,如处理尾气的碳罐和尿素吸收装置等,出厂时且在产品合格证上标的是国Ⅳ排放标准,这些车辆入户时根本不经过环保部门的查看就上了户,到环保部门那的是国Ⅳ的合格证,环保部的机动车网站上也是国Ⅳ的排放标准;往往一些机动车才跑了3 万公里环保检测就不合格了,国产品牌如此,一些大品牌和厂商也是如此,在中国他们是老大,对中国的消费者不懂环保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我国环保滞后也是十分清楚,在国外他们的机动车环保方面做的很好,因为国外有严格的机动车环保政策和检测制度;道路差也是机动车超标的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机动车污染防治体制,给一些人和机构留有空隙可钻。

三是我国中小城市同样存在着一系列不同层次问题:①环保部门与交警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不顺畅,2014年山西省给晋城下达了淘汰黄标车9283 辆,到7月底才完成1128 辆,10月底山西省将这项工作交给了交警部门,两个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若还是环保部门管的话则完不成,因为交警有上路执法权环保却没有,很明显交警是强势,人家不配合你怎么也无法管理机动车;

3 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机动车尾气污染要建立综合防治对策,要多部门联合管理,出台每项政策都要互相支持,不能再犯只考虑安全检测不管环保检测的单政府行为。加快完善道路车辆法律法规,以车辆“安全、环保、节能”三位一体管理为核心,明确车辆设计、生产、认证、销售、使用、维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规范政府管理的方式、范围和行为,明确车辆管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职能。对机动车环保产品要强制产品认证(3C),未达到机动车环保标准的车辆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机动车环保方面有缺陷的车辆要实行召回制度,对弄虚作假的生产厂实行不予注册或撤销车辆信息等办法强化环保方面的要求。环保部门要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要求对机动车环保检测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管理机动车检测,对不合格的车辆要联合交通部门进行环保治理。要开展遥感检测,将排放不达标车辆信息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提供查询服务。同时,建立环保、公安等部门信息定期交换机制,环保部门通过短信等方式及时通知车主,要求其尽快通过维修等方式确保车辆排放达标,并于2 个月进行环保检验,对3 次被检测到不合格而未参加环保检验的、以及连续3 次不能通过环保检验的车辆不予核发环保合格标志,没有环保合格标志的车辆不得参与安全检测。

第二,采取多种手段或措施,大力发展以煤层气为能源的新能源汽车,及时出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和范围。继续改造城市道路,保持车辆通畅及最佳行驶速度。建设人行天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减少重型载货车辆过境穿行主城区,推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在进入城市的路口建设停车场,结合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自行车,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上街尽量少开车,步行、骑公交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增加自行车停车点增加自行车数量,开辟更多步行街等场所或区域。建立城市公共绿色交通优先战略,与公共自行车结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人们驾车出行的次数。

第三,加强机动车环保检测线管理。当前我们要利用已建立的机动车监控平台的各项功能对检测线实施管理,研究制定监控平台的设置参数,全市一把尺子严格监管,对不合格的机动车要彻底治理,不能治理的要坚决淘汰。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依法依规予以处罚,纳入黑名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使更多节能减排资金、污染治理资金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积极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系统,实现环保标志电子化、智能化管理。

综合上述科研成果及技术信息,有效防范机动车污染的路径基本清晰看见,简要归纳为“减(总)量、提(油品)质(量)、控(车)速、强管(理)”的八字方针,通过综合行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多部门共同努力、全民参与和遵守,才能真正降低机动车给我们带来的空气污染。

[1]崔玉静,张旭红.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 第6 期[N]

[2]李岩鹏.机动车环保检测应缩短周期.中国环境报[J].2014-8-30.

[3]王若素,肖寒,白涛,等.全国机动车保有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88-90.

[4]黄志辉,陈伟程,吉喆,等.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91-96.

[5]丁焰,马凌云,倪红,等.新生产机动车环保管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97-99.

[6]王军方,白涛,王若素,等.在用机动车环保管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00-105.

[7]丁焰,郝春晓,黄志辉,等.车用燃料环保管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06-108.

[8]陈伟程,尹航,白涛,等.全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减排[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09-112.

[9]徐亮亮.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102-104.

[10]王 焱.机动车排放控制应用模型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3):59-61.

[11]王军方,丁焰,殷宝辉,等.在用柴油车环保定期检测NOx 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75-77.

[12]赵英民.着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5-6.

[13]杨朝飞.中外专家齐聚共同探讨中国空气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7-8.

[14]任洪岩,张蕾,肖红.关于加强我国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1-13.

[15]薛文博,吴舜泽,杨金田,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大气环境红线内涵及划定技术[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4-16.

[16]郝永利,孙绍锋,胡华龙.浅析废烟气脱硝催化剂环境管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6-18.

[18]胡睿.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治理进展及发展前沿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19-21.

[18]汪旭颖,燕丽,贺晋瑜,等.美国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1):22-27.

[19]柴发合,云雅如,王淑兰.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5-9.

[20]王淑兰,柴发合,高健.我国中长期PM2.5 污染控制战略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10-13.

[21]高健,王淑兰,柴发合.我国大气灰霾污染特征及污染控制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14-16.

[22]薛文博,武卫玲,王金南.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17-20.

[23]金玲.基于DEA 模型的我国大气污染物省际分配方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3):21-25.

猜你喜欢

尾气机动车车辆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探究
车辆
冬天路滑 远离车辆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变频技术在尾气压缩机上的应用
“悲催”的开心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