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灰度”
2015-03-23梁平
环境与生活 2015年1期
◎梁平
本期《环境与生活》聚焦的话题是“城市防尘”。
笔者在题目中借用了“灰度”一词。当然,“灰尘”与“灰度”在语义上并无关联,可以说丝毫不搭界。之所以借用这个词,是想赶赶时髦(悄悄声明:并非因为有个美国情色新电影叫《50度灰》哦)。
“灰度”本是视觉艺术的术语,本义是指纯白与纯黑两种颜色中一系列的过渡色,把黑色与白色之间分成程度不同的256级,就叫“灰度等级”。
但是现在有人把“灰度”这个词的意义大大扩展了,甚至有企业家总结出了一套“灰度法则”,用灰度来形容企业管理上的妥协和宽容,鼓励创新和随市场趋势改变的灵活性。认为一个清晰的方向,是从混沌的灰色中产生的,而方向又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企业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把话题从灰度拉回到灰尘。编发完本期有关城市防尘的系列专题,笔者觉得长了不少知识,一方面了解到灰尘不仅仅是造成雾霾的直接来源,而且灰尘对城市建筑、汽车寿命、土壤污染、清洁耗水都有着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知道了人类对于防尘并非束手无策,已经有许多有关抑尘技术和设备的新发明;同时还明白了,灰尘并非一无是处,大自然每年搬运几千上万吨的尘土漂洋过海,这些富含铁、氮和磷的灰尘不仅成为海洋浮游生物的营养,也为雨林和河流补充了营养。
据说,自然界中大部分物体的平均灰度为18%。可见纯黑和纯白几乎不存在。同理,环境治理也应该也只能遵循“灰度法则”,人的欲望必须和自然资源妥协,生态治理包括灰尘治理也必须寻求和掌握合理的灰度。不过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现实是,即使不是“50度灰”,也离合理灰度差得太远,欠账太多。好在,当今政府的决策导向、环保人的努力和公民环境意识的觉醒,让我们逐渐从混沌的灰色中看到清晰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