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
——以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产生为例

2015-03-23于作敏

东岳论丛 2015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学术图书馆

于作敏

(鲁东大学 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25)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
——以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产生为例

于作敏

(鲁东大学 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25)

随着“西学东渐”的发生,以学术分科为特色的现代学术知识体系被引入中国,图书馆学在现代知识分科体系中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同时在社会功能的定位上,由于受西方公共图书馆观念的影响,凸显了其教育化、公共性的一面。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东渐”、输入中国,大致经历了规模东瀛、取法泰西与致力本土化三个阶段。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不仅重视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以奠定“中国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基础,还注意吸取西方图书馆学中的技术、方法运用于本土图书馆建设、图书馆事业的实践,形成中国特色图书馆工作的管理方法与应用技术。无论是学科基本理论层面,还是学科应用层面,中国图书馆学的创立都是经过了从借鉴西方(包括以日本为中介)到实现本土化这么一条路径。

“西学东渐”;图书馆学;清末民初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近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促进了近世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与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本文以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产生为重点,分析“西学东渐”在推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包括推动现代各学科的学术分科、学理体系、技术方法、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学科定位:独立学科与公共功能

中国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与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之目”的知识系统为基本框架,其特点是混而不分,还尤其推尊经学。傅斯年指出:“中国学问向以造成人品为目的,不分科的;清代经学及史学正在有个专门的趋势时,桐城派遂用其村学究之脑袋叫道:‘义理词章考据缺一不可!’学术既不专门,自不能发达。”①傅斯年:《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傅斯年全集》(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钱穆也说过:“中国古人并不曾把文学、史学、宗教、哲学各别分类独立起来,无[毋]宁是看重其相互关系,及其可相通合一处。因此中国人看学问,常认为其是一整体,多主张会通各方面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研究。”②钱穆:《中国学术通义》(钱穆先生著作系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随着“西学东渐”的发生,以学术分科为特色的现代学术知识体系被引入中国,不仅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下又细分为“声光电化”、理工农医,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分成文史哲经法教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五科分立”、“六斋之学”、“七科分学”、“八科分学”等方案纷纷提出,如陈虬在《治平通义》中将中西学术分为艺学、西学、国学、史学、古学等五科;1896年翰林院侍讲秦绶章提出整顿旧式书院,分斋讲习经学、史学、掌故之学、舆地之学、算学、译学等六大门类;1902年张百熙负责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分立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等七大学科30个科目,学术分科日趋细化;1903年张之洞等拟定并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仿照日本模式主张办理分科大学,分经、文、政法、医、格致、农、工、商八科,每科之下设学门;民国初年,蔡元培在《大学改制之事实与理由》中提出“学、术分校”,即“大学专设文、理二科,其法、医、农、工、商五科,别为独立之大学”等*参见罗志田:《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光明日报》,2002年3月26日;罗志田:《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左玉河:《从“经世之学”到“分科立学”——近代早期的学术分科观念及分科方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等。。

正是在学术分科日趋细化、现代各个学科纷纷建立的背景之下,现代图书馆学也应运而生。1894年,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一词在我国文献中出现,该词见于是年《教育世界》第62期《拟设简便图书馆说》一文。1910 年“图书馆学”一词首显于我国中文文献,是年谢荫昌(1877-1929)在《四川教育官报》发表《图书馆教育》的译文(原作者日本人户野周二郎),该文中有“教授图书馆学”、“图书馆学之与师范生实具有密切不可离之关系”等说法。同年,奉天图书发行所出版谢荫昌翻译的《图书馆教育》一书,1912 年《通俗教育研究录》第4 期对此书作了专门介绍,称此书原作者户野周二郎“为日东研究图书馆学之经验家”*平保兴:《关于三个图书馆学术史问题的商榷》,《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6期。。1917年6月16日,《交通日报》刊载了江中孜的《图书馆学序论》,也使用了“图书馆学”一词。1920年3月,武昌文华大学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文华大学图书科。1923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概论性图书馆学著作,即由杨昭悊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馆学》。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梁启超次年初刊发在协会会刊《图书馆学季刊》的“发刊词”提出了建设“中国图书馆学”的设想:“图书馆学之原理、原则,虽各国所从同,然中国以文字自有特色故,以学术发展方面有特殊情形故,书籍之种类及编度方法,皆不能悉与他国从同。如何能应用公共之原则,斟酌损益,求美求便,成一‘中国图书馆学’之系统,使全国图书馆之价值缘而增重,此国人所以努力者又一也。”*梁启超:《图书馆学季刊发刊词》,《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期。同样是在《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号上,刘国钧在“办刊宗旨”中呼吁“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形成一种合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刘国钧:《本刊宗旨及范围》,《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期。。以上情况表明,无论从学科意识还是学科建设实践方面看,20世纪20年代图书馆学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现代图书馆学在中国的建立,是与从“私有”性质的传统藏书楼到“公共”性质的现代图书馆的转变相伴而生、互为促进的。李大钊、杜定友、刘国钧等人纷纷指出了古代藏书楼与现代图书馆的区别。李大钊指出:“古代图书馆和现在的性质完全不同,古代图书馆不过是藏书的地方,管理员不过是守书的人。他们不叫书籍损失,算尽了他们的职务。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李大钊:《在北京师范学校图书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李大钊文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页。杜定友指出:“盖古之藏书者, 皆以保存珍储为专责,故虽琳琅满架,不免藏石之讥。有消极的保全,而无积极的运用。与乎今之图书馆之意义,大相径庭。”*杜定友:《图书馆通论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第 38页。刘国钧将现代图书馆之特征概括为八项 :公立;自由阅览;自由出入书库;儿童阅览部之特设;与学校协作;支部与巡回图书馆之设立;科学的管理;推广之运动。他指出:“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此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而亦近代图书馆之所以异于昔日之藏书楼者也。”*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 》,《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正如图书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学东渐”之背景下引入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现代知识分类体系的产物,从藏书楼到图书馆的转变也是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之大潮的推动分不开的。沈祖荣指出:“至清朝末叶,鉴于欧美图书事业,有促进教育文化普及之力,有启发人群智能之功,有潜移默化国家民族至优秀地步之作用,并收致富致强之实效,故人群维护其发展,若维护其自身生命然。于是我国人借鉴攻错,乃于教育革新之际,设法开放图书,从而各都市省会之现代图书馆,先后应运而生矣。”*沈祖荣:《图书学大辞典序 》,丁道凡搜集编注:《中国图书馆界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 230—231页。1904 年,我国第一个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成立,此后至辛亥革命前夕,我国公私立新式图书馆已达20 余个,到1916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报公布全国共有图书馆260所。自此,西方图书馆制度已完整地引入中国,并取代了传统藏书楼。

与从“藏而不用”的藏书楼到“藏用并重”的图书馆转变相适应,刚刚萌生与建立的图书馆学也把重点放在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开放”特性、“共享”功能的探索上。中国图书馆学的拓荒者,把探讨图书馆与学校教育、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图书馆学功能定位的重要课题。凸现图书馆学的公共观念、社会功能,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经世致用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早在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刊载译文《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详列近代图书馆对促进学术文化之八项功用 :图书馆使现在学校受教育之青年学子,得补助其知识之利也 ;图书馆使凡青年志士 ,有不受学校教育者 ,得知识之利也 ;图书馆储藏宏富 ,学者欲查故事 ,得备参考之利也 ;图书馆有使阅览者 ,随意研究事物之利也;图书馆有使阅览者 ,于顷刻间 ,得查数事物之利也;图书馆凡使人皆得用贵重图书之利也;图书馆有使阅览书者得速知地球各国近况之利也;图书馆有不知不觉便养成人才之利也*梁启超:《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清议报》1899年6月17日,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版,第1073-1078页。。李大钊强调,图书馆“为教育机关”,“和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和社会教育更有关系”,“想教育发展,一定要使全国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研究学问的机会,换一句话说,就是使全国变成一个图书馆或研究室”*李大钊:《在北京师范学校图书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李大钊文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戴志骞提出了图书馆与学校教育的“两半球论”,他认为,“图书馆与学校犹文化之两半球也,缺其一则不成其为球矣”,“图书馆之设, 由广义而言,其目的与办学校无异,目的唯何? 即使人民有机遇得最新之学识,藉以发展人民之知识,而因各种之利便,且得阐扬文化之本能”,“对于传播新知识及发展人民之知识,与其自动之能力,学校与图书馆二者,实有互相补充之功用焉。”*戴志骞:《图书馆与学校》,《教育丛刊》,1923年第6期。此外,他还提出了图书馆为终身学校的思想。

草创时期的图书馆学人在定义“图书馆学”时,都注意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与着眼于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教育化、社会化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独立成科的学术价值与服务社会的应用价值。如杨昭悊对图书馆学的定义是:“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的总和”*杨昭悊:《图书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1页。。洪有丰提出:“ 图书馆对于图书,若何处理;对于览阅者,若何指导;以及一切事业,若何推广, 若何改进。研究其原理,而应用适当之方法,此种学术, 是谓之图书馆学。”*洪有丰:《图书馆组织与管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2页。李景新则指出:“图书馆学是人类学问中的一部分,是以有系统的科学方法,专研究人类知识学问及一切动态的记载的产生、保存与应用,使它成为教育化、学术化、社会化的一种科学。简单地说,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关于图书馆的一切事项的学问。”*李景新:《图书馆学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吗?》,《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7卷第2期(1936年)。

二、学科理论:规模东瀛、取法泰西与致力本土化

早期的图书馆学学人,在开创“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时,非常重视处理“学与术”的关系,我国首部图书馆学专著——杨昭悊的《图书馆学》,就提出了“原理和应用”相结合的图书馆学体系。该书“序言”称写作目的是“使无论任何人一看就知道图书馆的原理和应用。它的内容先通论、后分科。学理、技术兼收并蓄”。该书提出图书馆学的范围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纯正的图书馆学;一类是应用的图书馆学。纯正的图书馆学主要是说明图书馆的原理、原则或现有的事实; 应用的图书馆学专为指导图书馆实施的方法。杜定友在1926年发表的《图书馆学的内容与方法》一文中,也指出图书馆学的内容与别的科学一样“有原理与实用两方面”。在“中国图书馆学”的草创阶段,无论是“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的学理,还是“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的方技,都借鉴了西方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技术,都客观上受益于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以来,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东渐”、输入中国,大致经历了规模东瀛、取法泰西与致力本土化三个阶段:

1.清季与民国初年,主流是以日本为中介引入西方图书馆观念。对西方图书观事业、图书馆学观念的大规模译介,始于1894-1895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方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更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西方殖民侵略、成为世界强国中得到了启示,朝野上下出现了“以日为师”的风潮,大批青年学子东渡扶桑求学,“种族文教咸同我”的近邻日本成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中介。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曾形象地比喻:“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本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自序》,《康有为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西方现代图书馆学观念引入中国,也经历了“以日本为媒介认识近代西方”的阶段。除了梁启超译文《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谢荫昌译著《图书馆教育》,其他译自日文的译著、译文如:1901年,《教育世界》杂志刊载的《关于幼稚园图书馆等及私立小学校规划》; 1907年,《教育世界》杂志刊载的《日本图书馆之增设》; 1917年,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翻译了日本图书馆协会编写的《图书馆小识》; 1918年,上海医学书局又出版了顾实编纂的《图书馆指南》(主体实亦翻译于《图书馆小识》)一书;等。尤其是后两书,金敏甫曾这样评价:“民国初年, 各地图书馆次第设立,且多深知中国旧式管理,有改良之必要,惜无专书,无所依据,深感困难。民国六年,北京通俗研究会以日本图书馆协会之图书馆小识,译示国人,是为中国图书馆学术书籍之滥觞。次年,上海有顾实之图书馆指南出版顾氏之书,虽称编辑,实亦翻译了日本之图书馆小识。惟其译法与通俗教育研究会所译,微有不同,而首尾则添增二章, 系由顾氏自撰。且每章之末,另附欧美情形,以为参考。此其异于原本者。总以上二书,实东洋图书馆学流入之代表作。而此时之一般办理图书馆者,亦莫不奉为上法,于是中国之图书馆,皆成为东洋式之图书馆 ,盖受此二书影响也。”*金敏甫:《中国图书馆学术史》,《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第2卷第2期(1928年)。刘国钧在《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中也指出:“清末始知图书馆为异于昔之藏书楼,始知图书馆为开通民智之具, 于是次第置设于各地。然事属创始,率多简陋。其上者不过省立府立之藏书库。珍藏虽多,然皆藏之秘阁,阅览不易。其普通者乃为阅报所之流。当是时需要未宏,自无图书馆学之足言。其有一二注意及此者,又大半胎息于日本。盖当时朝章制度多步武东邻,图书馆事业, 自莫能外。即在一九一七年,北京通俗图书馆尚译日本图书馆协会所编之《图书馆小识》以诏示国人。此可目为我国近代图书馆运动之第一时期,而顾氏之《图书馆指南》实可谓为此时期思想之代表也。”*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卷第 2期。

2.大致在1917年后,直接从欧美引入图书馆学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留美学生相继回国,对西方国家图书馆学的引介由“向日本学习”转向“向美国学习”。“斯时自美习图书馆学归国者,亦相继以新图书馆运动号召于世。西洋图书馆之办法与理论,乃渐为国人所重视”*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卷第 2期。。1917年,就读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我国第一位留美学习图书馆学的沈祖荣(1884-1977)学成回国,回国后与余曰章、胡庆生等人一道,在各省宣传图书馆,介绍美国图书馆事业,以引入美国式图书馆观念、创办美式图书馆事业为目标,大力推动“新图书馆运动”。1919年戴志蓦也从美国学成归来,次年暑期首先在北京高师举办图书馆讲习会,推介美国图书馆观念及方法,演讲内容后辑成《图书馆学术讲稿》,“戴氏所论大半,皆根据美国之办法,自是以还,美国式之图书馆概念,遂逐渐靡布全国,与民国初年步伍日本之趋势对立”*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卷第 2期。。

值得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也对欧美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有着深刻影响,并有意识地倡导美国图书馆之观念及方法,“新图书馆运动”实际上纳入了新文化运动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亚东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与传播阵地。负责《新青年》发行的亚东图书馆的发展与陈独秀有密切关系。李大钊于1921年12月在《晨报》上发表了《美国图书馆之训练》一文,介绍了美国的17处图书馆学校,尤其是重点介绍了各校图书馆专业的课程设置。胡适是一位留美学生,留学期间虽不直接学习图书馆学,但一直留意观察美国各地的图书馆设施,并希望回国后倡导欧美式的公共图书馆。他在1915年3月8日的日记中拟定了“理想中之藏书楼”方案:“吾归国后,每至一地, 必提倡一公共藏书楼。在里则建绩溪阅书社,在外将建皖南藏书楼、安徽藏书楼。然后推而广之,乃提倡中华民国藏书楼, 以比之英之british museum,法之bibliotheque Nationale, 美之library ofCongress,亦报国之一端也。”*胡适:《留学日记》,《胡适全集》(第2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3.大致在1926年后,主流为在融合中西的基础上致力于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开始努力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七八年来,图书馆学始则规模东瀛,继则进而取法于日本所追逐之美国。今则本新图书馆之原理, 以解决中国特有问题之趋势已皎然可见”*刘国钧:《现时中文图书馆学书籍评》,《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卷第 2期。。在1926年初梁启超提出建设“中国图书馆学”、刘国钧提出“形成一种合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后,“以解决中国特有问题”为目标的图书馆学本土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兼采中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取代“规模东瀛”与取法欧美,成为图书馆学发展的新趋势。1926年8月,洪有丰(1892~1963)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此书为国人自撰的首部图书馆学专著, 被誉为“ 中国图书馆学之创始”。 此后,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概论》(1927年)、《图书馆学》(1932 年),沈学植的《图书馆学ABC》(1928年),刘国钧的《图书馆学要旨》(1934年),俞爽迷的《图书馆学通论》(1936年),马宗荣的《现代图书馆序论》(1928年 ),程伯群的《比较图书馆学》(1935年)等著作相继出版,表明适合我国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特有问题”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这些著作提出了对图书馆学理论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如刘国钧阐发的图书馆“四要素说(图书、人员、设备、方法)”,杜定友阐发的图书馆事业“三要素说(书、人、法)” 等。

三、学科应用:借鉴西方分类编目技术与管理方法

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性、方法性很强的学科,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人在开创该学科时,不仅重视借鉴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以奠定“中国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基础,还注意吸取西方图书馆学中的技术、方法运用于本土图书馆建设、图书馆事业的实践,形成中国特色图书馆工作的方法、技术。他们提出要结合中国国情,消化西方图书馆学的应用技术、管理方法、规制经验,创办“中国式的图书馆”,“中国式的图书馆,应有纯粹的中国色彩,合乎中国人情,合乎中国书刊出版物的字形与装帧式样。我们虽然取用了人家的科学管理方法,但应在具体工作上变为中国化的图书馆。如分类、编目、存储和使用设备等,都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姿态,从图书馆里体现出来”*沈祖荣:《我国图书馆事业之改进》,丁道凡:《中国图书馆界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对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借鉴。孙毓修于1909 -1910年在《教育杂志》第1 、2卷各期发表《图书馆》一书,分建置、购书、收藏、分类、编目、管理、借阅等七章,其中刊载于第2卷第8- 11期的“分类”一章介绍了《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称“美国纽约图书馆长M e l vi l D e w e y 所撰之十进分类法D ce i m al C la s s i f ic at io n 一书为主, 今最通行之目录也”,还列举其10大类体系及总论、哲学、宗教等三大类所属的二级类目,并对二级类目所包括的内容加以评述。此后到1949年出现了30余篇(部)介绍、研究“杜威十进分类法”或在其基础上加以借鉴发展的论著*俞君立、黄葵:《中国百年文献分类学名著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年第6期。,如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文华公书林1917年初版,1922年再版),杜定友编制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1922年发表,1925年改名为《图书分类法》,1935年改名为《杜氏图书分类法》),朱家治的《杜威及其十进制分类法》(《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第1卷第2期),李毓麟的《杜威图书分类表》(《山东图书馆季刊》1931年第1卷第1期),等。除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其他西方图书分类法也被介绍进来,如有洪有丰的《克特及其展开分类法》(《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3期)等10余篇(部)论著介绍、研究了展开分类法(简称EC),有严文郁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其分类法》(《图书馆学季刊》第3卷第4期)等20余篇(部)论著介绍、研究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简称LCC)。此外,还有一些论著综合介绍、研究了西方各种图书分类法,或对中西分类理论进行了比较。

对西方图书馆管理法的借鉴。李大钊主张学习欧美图书馆的经验,实行“开架式”、增加复本等办法,“现在欧美各国为节省无谓的手续和虚费的时间,并且给阅览的人一种选择的便利,所以多主张开架式。……开架式所得的利益比损失大得多”,“图书馆就是研究室,阅览的能随时翻阅才好”*李大钊:《在北京师范学校图书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李大钊文集》(第3卷),第418-419页。。戴志骞在学习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图书馆管理法六要素”:切不可设在偏僻交通不便之处;虽不必有极华丽之屋宇,然终要整齐、清洁、干燥、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之所;若限于款项,所购书籍不必出重价购善本珍稀之书籍,应先购有实用而多参考资料之书籍;所购之书籍,应详细分类编目,以便检查,以省阅者宝贵之时光,以免书籍陈列架上终无与阅览者;开门借书时刻, 应日夜、星期、假日皆不闭馆,为利便人民起见;馆长之对于书籍,切不可有守财奴对于金钱之观念,应想各种方法,使人民多用书籍杂志,而少窖藏书籍,须具商铺掌柜之资格,望每日皆有主顾,愈多愈善,切不可具局长之威严,有“图书馆重地, 闲人莫入”之牌示*戴志骞:《图书馆学术讲稿》,《教育丛刊》,第3卷第6期(1923年)。。杨昭悊的《图书馆学》一书“十分之八九”是参考了西方、日本各家图书馆学家的著作,其中以很大篇幅介绍了图书馆的经营法、组织法和管理法。杜定友在《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1926)一文中提出要研究欧美图书馆管理方法,指出图书馆学,中国虽是有了数千年,毕竟和外国的望尘莫及。他们的方法,都是很经济、很有效率的。我们不得不采人之长,补我之短。

对西方图书馆人才培养的借鉴。如1920年由沈祖荣、胡庆生与美国图书馆学家、教育学家韦棣华女士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就仿照美国图书馆学专家杜威创办的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制度,课程设置也参照了美国图书馆专业的模式。

可见,无论是学科基本理论层面,还是学科应用层面,中国图书馆学的创立都是经过了从借鉴西方(包括以日本为中介)到实现本土化这么一条路径。图书馆学是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西学东渐”对各学科的开创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现代学术发展又不能照搬西学,而必须与传统学术、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并着眼于解决“中国问题”,因此,本土化与世界化的有机结合成了现代学术发展的必然归途。

[责任编辑:王 戎]

于作敏(1968—),女,鲁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K25

A

1003-8353(2015)07-0048-06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学术图书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