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的中西医诊疗
2015-03-23张艳敏江苏省丰县畜牧兽医站221700
张艳敏 江苏省丰县畜牧兽医站 221700
1 病原和流行
引起该病的病原主要为B 型魏氏梭菌。羔羊在出生后数日内,B 型魏氏梭菌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致病。外界不良诱因主要有母羊怀孕期间营养不良导致羔体体质瘦弱、脐带消毒不严、圈舍潮湿和气候寒冷,特别是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就表现出明显规律性。牧草质量差而冬春补饲不良的年份,容易发生羔羊痢疾;气候最冷和变化比较大的月份,发病最为严重;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差,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杂种羊则介于纯种和土种之间。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子宫内感染,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
2 临床症状
该病正常感染的潜伏期为1~2 天。病羔初期表现为精神不振,不食乳,弓背低头,卧于一隅。随后发生严重腹泻,稠如面糊或稀薄如水,色灰白或黄绿,气味恶臭。有的病羔还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四肢瘫痪、口吐白沫、呼吸急促、昏迷后头向后仰、体温下降显著(常温以下)。患病后期粪便带血,肛门失禁。病羔卧地不起,眼窝下陷,终因严重脱水和营养缺失而死亡。
3 病理特征
(1)剖检。皱胃黏膜及黏膜下层水肿和出血,甚至有坏死灶,皱胃(真胃)内存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小肠黏膜充血,集合淋巴滤泡肿胀或坏死,渐渐形成直径1~2mm 溃疡,周围环绕有出血带。结肠、直肠轻微充血或出血。肺部有充血区或淤斑。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其他实质脏器肿大变性,有一般败血症特征。
(2)镜检。肠黏膜呈卡他性炎性变化,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剥落,杯状细胞增多,黏膜表面附着多量粘液。黏膜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有淋巴细胞浸润,并混有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严重病例的黏膜下层有出血与炎性水肿现象,并伴有黏膜坏死。坏死灶内有细菌团块。皱胃黏膜也呈卡他性出血性胃炎变化,黏膜上皮变性、剥落而与渗出物混合,腺体之间见有大量红细胞与炎性细胞,偶见有小的坏死与溃疡病灶。其他器官缺乏特异性病变。
4 诊断要点
7日龄内羔羊发生下痢并快速蔓延,即应怀疑为该病。确诊需采集心血、回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等进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病原菌及毒素。
5 西医疗法
对发病较慢、排稀粪的病羔,灌服6%硫酸镁(内含0.5%福尔马林液)30~60mL,6~8 小时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10~20mL,必要时连服高猛酸钾液2~3 次;环丙沙星注射液10~15mL 静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1~2 万IU 肌内注射,黄连素0.05~0.lg、盐酸山莨菪碱(654-2)3~l0mg 口服;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0.5~lmL肌内注射,除呈现神经中毒症状垂危羔羊难以挽救外,治愈率可达90%以上。土霉素0.125g 加乳酶生1~2 片,口服,每天2~3 次;磺胺脒0.5g、大蒜酊3mL,混合一次灌服,每天2~3 次。在采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对症治疗,如及时强心补液等。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温和哺乳。
6 中兽医治疗
按羔羊痢疾的临床表现分为湿热型痢疾、虚寒型痢疾和疫毒型痢疾3 种。
(1)湿热型痢疾。症见下痢稀糊,有时呈白色胶冻状或粪中带血,赤白相染;精神短少,蜷腰卧地,食少或不食,泻粪不爽,里急后重,尿短赤;口色赤红或赤紫,脉数。此症当以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为原则,宜用通肠芍药汤加减主之。处方为大黄、山楂、元明粉各10g,槟榔、枳实、赤芍、木香、黄芩、神曲、麦芽各5g,黄连3g,共为末,兑水煎服。针治带脉、后三里和后海穴。
(2)虚寒型痢疾。症见虚弱久泻,水谷并下,粪便呈灰白色或呈泡沫状;羔羊毛焦肷吊,耳鼻俱凉,四肢发凉,严重的肛门失禁,口色淡白,脉象细弱。此症当以温补脾肾、敛涩固脱为治则,宜用四神丸加减主之。处方为五味子10g,肉豆蔻、补骨脂各5g,吴茱萸、生姜、大枣各3g,共为末,水煎服。寒盛者加肉桂,腹痛者加木香,久泻不止加诃子,粪中带血者加槐花、地榆。
(3)疫毒型痢疾。症见发病急骤,高热,烦躁不安;泻粪黏腻,夹杂脓血,里急后重;病羔蜷腰卧地,有时腹痛,舌色红绛,脉象滑数。此症当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治则,宜用白头翁汤煎煮。处方为白头翁10g,黄连5g,黄柏、秦皮、金银花、连翘各3g,共艾末或水煎服。便血严重者加丹皮、郁金,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枳壳、槟榔,伤津者加葛根、麦冬、玄参,烦躁不安者加朱砂。针治带脉、后三里、后海穴。
7 经验方、简便方治疗
(1)自拟仙翁止痢散。蒲公英1000g,白头翁、黄柏各500g,甘草300g,取上药混合粉碎。第一次加水500mL、第二次加水300mL,两次煎煮各1 小时,混合浓缩2 次煎液至200mL,取市售面粉2000g 混入药液,呈散团状,晾至半干制成均匀颗粒状晾干备用。每只羔羊10g,用温水冲调,1 次灌服,每天1 次,连用3天。2 岁以上羊1 次40~60g,2 岁以下羊20~30g(本方适用于疫毒型痢疾)。
(2)羔痢方。石榴皮30g,草豆蔻20g,山柰l5g,荜茇、白胡椒、肉豆蔻、桂皮、草果各6g,共研细末,羔羊每次口服3~7g,每天2 次(本方适用于虚寒型痢疾)。
(3)乌梅散。乌梅3g,郁金、姜黄、黄连、诃子、干柿各2g,研末冲服或煎服(本方适用于湿热型痢疾)。
(4)酸奶水或酸菜水每天服2 次,每次服3~5 食匙。
(5)红糖、酥油各5g,将酥油煮开后加入红糖使其全部溶化,候温灌服,每天2 次,每次10~15mL。
(6)茶叶150g、青盐50g 加入500mL 水煮开,每天内服2~3 次,每次25mL。
(9)七味诃子散。诃子、草乌叶各250g,翻白草、茜草、黑冰片各100g,银朱、甘松各50g。除银朱另研成细粉外,其余六味共研细粉,过筛,再与银朱粉配研,混匀。羔羊每次1~5g,开水冲服,候温灌服。功能为清瘟解毒,消炎止痛,散淤止痢。主治羔羊腹泻,痢疾。
(10)黄连、白芍药各3g,吴茱萸、奶酪各1g。将上药研成细末,3~4日龄羔羊每只每次2g,10日龄以上羔羊每只每次4g,开水冲调或羊乳调匀,候温灌服。
(11)杨树的成熟雄花序干品,加水适量,煎取2次,每次30 分钟,合并2 次煎液,过滤,使每毫升煎液相当于生药1g,即制成100%煎剂。每只羔羊每天1 次经口内服10~20mL,连服1~5 天。或用杨树花煎汁提粉,每只每次内服2.5~5g,每天1 次,加水内服。
(12)灶心土(伏龙肝)500g、枯矾250g,共研末,加沸水1000mL,用纱布过滤,取汁候温,每只羔羊灌服20~30mL,每天1 次,连用2~3 天。
[1]诸广桂,徐家庚.羔羊痢疾的诊治[J],畜禽业,2012(2):83.
[2]吴晓峰.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1(12):50~60.
[3]周洪飞,等,羔羊痢疾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