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PM2.5主要来源及防控对策研究
2015-03-23吴婧缪丽娜严炎杰湖州市环境信息与宣教中心浙江湖州33000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浙江湖州33000
吴婧 缪丽娜 严炎杰(.湖州市环境信息与宣教中心, 浙江 湖州 33000;.湖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浙江 湖州 33000)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是指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这些颗粒细小,只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较大。组成成分。
(5)加油站(库)、化工行业以及餐饮行业、干洗行业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油烟污染。从上述初步分析判断,我市与周边城市PM2.5值比较相对较高的原因,除一些相同的污染因子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在于矿山开采加工与石粉行业产生的粉尘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不文明施工产生的道路扬尘。
1 湖州市中心城区PM2.5监测现状
2011年,湖州市在城西水厂点位配备了中心城区首个PM2.5监测设备,并于2012年3月20日正式公布PM2.5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研究细颗粒物(PM2.5)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相关性,城西水厂点位PM2.5仪器选用了与该点位PM10仪器相同的厂家(北京中晟泰科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相同的监测原理(β射线吸收法)。β射线吸收法即将PM2.5收集到滤纸上,然后照射一束beta射线,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时由于被散射而衰减,衰减的程度和PM2.5的重量成正比。根据射线的衰减就可以计算出PM2.5的重量。
2 湖州市中心城区PM2.5主要成因
(1)矿山开采、石料及石粉加工行业排放的颗粒物。虽然经过几年的整治,矿山开采、石料加工行业的污染得到一定的抑制,但生产过程和矿车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仍然不容小觑。杨家埠、妙西、李家巷等矿山开采、石粉加工行业集中的区域距离湖州中心城区不远,它们产生的细颗粒物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被输送到湖州中心城区。
(2)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近年湖州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导致机动车直接排放的PM2.5也直线上升,机动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PM2.5也水涨船高。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我市空气中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
(3)道路扬尘及房地产等施工建设产生的扬尘。近几年我市城市建设发展较快,但是不少旧房拆除工地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运输土方的工程车辆沿路洒落和轮胎带泥上公路、道路保洁不及时、直接从高处倾倒建筑垃圾和道路开挖过程不及时洒水等施工原因,产生大量扬尘,也加重了空气中的PM2.5产生。
(4)火电厂、工业燃煤锅炉排放的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烟粉尘。在湖州城区周边分布着统一热电、南太湖热电、誉华热电三个热电厂,长兴电厂距离湖州也不远,这些电厂排放的废气虽然经过了除尘脱硫处理,但是排放总量依然较大。除了本身排放的PM2.5外,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硫通过一系列反应后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和氮氧化物反应后形成的硝酸盐气溶胶是我国空气中PM2.5的重要
3 PM2.5防治对策与建议
(1)全社会共同努力联防联控 PM2.5的防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并不是政府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努力就能办好的事,涉及到政府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PM2.5的产生因素与企业、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关,因此,治理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合作。
(2)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 要优化工业布局,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完成火电企业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新建和在建燃煤发电机组、热电锅炉同步配套高效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实施炉外脱硫设施改造并开展烟气脱硝治理或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加强水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整治,控制工业锅炉窑炉污染,以及加强有机废气污染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3)打造绿色交通物流 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分类标志管理,并对“黄标车”和“无标车”实行区域限行。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公交系统优先发展和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4)实施城市“蓝天工程” 推行清洁能源,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防治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建筑工地周边要设置足够高度的硬质围挡,严禁敞开作业。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中心城市排放油烟的所有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按要求定期对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清洗,确保油烟达标排放。控制地面和道路扬尘,加大道路和地面改造的投入,加强车辆撒漏管理,逐步改造低质材料路面,减少城市道路扬尘。
(5)完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利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根据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把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废气等因子逐步纳入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范围。根据低能见度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程度和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建立区域大气能见度、灰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动态调控不利气象条件生成区域的社会生产和区域交通等活动,尽可能降低低能见度和灰霾天气的危害性。并建立大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系统,服务广大公众。
[1]岳丽.北京市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白志鹏,王宝庆,王秀艳等.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防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