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美丽乡村的眷恋
2015-03-23杜妮
文/杜妮
设计/张籍匀
邂逅美丽乡村的眷恋
文/杜妮
设计/张籍匀
疲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越来越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城市的人口来自天南海北,陌生人社会几乎让所有人必须去掉家乡味,于是我们自然开始怀念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思念“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感动“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诚挚无邪,期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邻里亲情。
乡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温情让我们向往,而我们又应该如何追求这样一种“逝去的美好”?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有48个乡镇、522个村子,山水之间,隐藏着最美丽的风景。大山里的人们勤劳善良,用智慧和双手开垦脚下的土地,将美景转化为具有巴山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土地美和价值的再发现,也为我们的“寻乡之梦”提供了一个憩息之处。
“逆城市”发现新乡村
巴中市南江县,一个以水为名的地方。远古时候,因为境内横亘着一条难以涉水的河流而将这里命名为“难江”,后来考虑到其地理位置是在巴山以南,于是改为“南江”。绵延起伏的巴山环绕,曲折蜿蜒的江河滋润,为南江县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绝妙的自然环境,这里农业资源极其丰富,被人们称作“大巴山的百宝箱”。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选择“逆城市”走向乡村度假,南江县许多乡镇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
从南江县城向沙河镇方向着驱车大约二十分钟,在一个名叫野羊溪的岔路口右转直入,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大概三十分钟就来到了长赤镇,一座美丽的巴山小乡镇。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玉湖半岛渔村就位于这里。
欢乐酥肉节
还未看见玉湖,一阵阵湿润的微风就扑面而来,和着青草的清香和渔村特有的淡淡鱼腥味。一下车,碧波荡漾的玉湖立刻映入眼帘,远处墨绿色丘林起伏,倒映在碧水之中,一两艘大渔船安静地靠在岸边,晨曦淡淡地铺展在湖上、铺展在湖畔广场的金鱼雕塑上,一切充满着安静之美。
湖边有精美的的民居,顺小公路依次排开,形成一道建筑文化的长廊。湖畔村民的房屋建筑是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大都是三四层的仿木小楼房,盖着青灰色的瓦片,既有江南水乡的小巧精致,又有巴山传统民居的古朴美观。房前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土地,或用来种植各类鲜花装点家园,或用来培育瓜果蔬菜尽享田园之乐。在玉湖,所有的湖畔小屋都挂着对联,内容多是赞美家乡、歌颂玉湖美景,细细品读,还有文化意蕴隐藏其中。南江县是中国著名的楹联文化大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当地百姓乐观积极的性格,让南江县楹联文化日渐醇厚,在玉湖村民的居社我们即可窥探到。
玉湖半岛的建筑文化归功于当地对乡村景区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乡村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的开发策略,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新区,以满足村民改善住房的需求。村落还是原来的村落,一街一巷、一砖一瓦,还有那背依的青山和环绕的溪河,沉淀下了一代代人的记忆,也让今人的情感向往如丝如缕,魂牵梦绕。
是回忆,更是乡愁
如果说古建筑是部凝固的历史,那人们世代居住的生活形态以及丰富的习俗文化,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人们代代相袭,传承发展。即使是今天,一个习俗、一道故乡菜,还能找到远及千年的踪迹。
大巴山长大的孩子们一定会有一段关于酥肉的回忆。寒冬腊月里,家里来了亲戚,勤劳的母亲会将切成细条的精瘦肉腌在蛋液、土豆粉、姜汁调好的液浆中,等到大铁锅里的植物油升腾起青烟,母亲用筷子将肉条一根根夹起来放入油锅,肉条在高温下翻滚,颜色变成金黄,一锅酥肉就这样热闹出锅了。除了酥肉,还有杀年猪、坝坝席、做腊肉……这些都是生长在南江乡村里的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对于南江县的许多乡村景区而言,这些故乡的童年回忆已经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热闹节日。
每年12月,在正直村的七彩长滩会举行酥肉节,酥肉节当天,最让人勾起无限乡愁的就是“十大碗”。南江乡村,乡党若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必宴客三日,席上水陆杂陈,皆是大块“文章”。盛菜所用家什不是盘,而是碗,名曰“十大碗”,即主菜十道。所谓“宴客三日”,全程却多为四天,共计正席九次。农村院子里,摆满了八仙桌、长条凳,土锅土灶旁放着整扇猪肉、成筐鲜鱼活鸡、成堆的新鲜鸡蛋、豆腐、时蔬和葱姜蒜等等主食配料,正午一到,坨子肉、大酥肉、肥肘子……大碗美食端上桌,肉碗必须用土拌碗、茶必须喝盖碗茶、吃的是自己家养的山猪和
院落里的蔬菜、酒杯里斟的是村里人自己酿造的包谷酒。人们一边吃一边家长里短地聊天,一旁的“支客”大声吆喝着“圆啰圆啰,大家伙儿席上坐哟!”七彩长滩的酥肉节,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体验到南江农村风俗和浓浓的乡情亲意。
每年的腊月,长赤玉湖景区都要举办庖汤节,村民们赶出自己养得肥壮的年猪,屠夫们磨刀霍霍,现场宰杀年猪,杀完年猪后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仪式结束后用新鲜的猪肉做起了年猪饭,热烈的气氛,充满着过年才有的红火喜庆。等到来年春天万物复苏,依托着渔村资源优势的“抢鱼节”再次让玉湖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湖里上万条肥美的鲤鱼、鲢鱼扑腾跳跃着,游客们跳入浅水开始“抢”鱼,景区释放出农村特有的乡土元素已经成为南江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门前的塘里鱼儿戏水,山上的林中鸟鸣清脆,粉墙黛瓦的农舍炊烟袅袅,乡里乡亲的笑脸透着和善……这里的一切让我好像回到了老家。”庖汤节当天,从巴中市来到玉湖体验美好乡村旅游的游客刘鑫如此感慨。他们一家四口刚在湖中划完船,坐在湖边的院子里参加“坝坝席”准备吃饭,全家人一起感受这久违的乡村风味。
如今,南江结合独有的山水人情,形成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寄托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并对乡村旅游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南江目前已经有光雾山普陀石板屋、铁炉坝冷水鱼,南江镇槐树休闲度假村,沙河镇上营、联盟、红光诸葛文化园,元顶子茶业文化园,正直长滩七彩产业、花桥流水,长赤青杠醉美玉湖等乡村旅游景点。在各个乡村度假,可以看到南江核桃、富硒茶叶、南江腊肉、野生蜂蜜、猕猴桃、南江黄羊、金银花等绿色“山货”。
大巴山深处这些延续千年又传承不息的习俗,烙印了世代村民的生命足迹,也是祖祖辈辈精神皈依的一片家园。故土给予每一个游子深情的呼唤,也让所有人的乡愁找到了寄托。
庖汤节盛景
踏实耕耘总会迎来春天
看着玉湖半岛渔村今天的美好,谁会想到在许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经济落后、不为人知的小乡村?正是因为近年来抓住了城市人寻觅乡村,做身心休憩的心思,当地政府开始引导百姓投身于村貌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再加上当地人的创新思维和勤勉刻苦,不用再走出大山,依然可以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在玉湖边的小卖部,我们与老板娘胡大姐聊起这几年生活的变化。四十岁的胡大姐与丈夫老赵现在经营着这家十来平方米的小卖部,所在的铺面属于自家房子,是县政府和村民私人各出部分资金修建而成。“以前我在城里打零工,两个小孩子没人照顾,心里一直放不下。”在成为小卖部老板娘之前,胡大姐在县城里打工,两个小孩就成为了留守儿童,被问到那时候能赚多少钱时候,胡大姐连连摆摆手:“那时候在外面打零工,一个月也就一两千块。”去年回到村里,看到玉湖的建设成果,胡大姐夫妻决定再也不去给别人打工,成为了给自己打工的老板。随着周末、节日来玉湖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小卖部生意渐渐红火,赚钱的同时,还能把两个正在读中学的孩子的生活也照顾得妥妥帖帖。“生意好的话,一天六七百。”胡大姐满脸开心。
湖边还有许多特色农家乐,店主基本都是本地的村民。“柴火鸡”的老板赵东就是土生土长的青岗村人,一年前他还在镇上租了一间铺面卖厨具。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来到乡下当老板,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回答:“当时感觉乡下可能更有潜力,也没想太多,我已经做好了第一年不赚钱的准备。”事实证明,王建华的预测是正确的,在经营农家乐的短短一年时间里,王建华特地前往成都学习了烧制的秘诀,让柴火鸡与长赤当地的野味结合,来玉湖的游客越来越多,王建华的农家乐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吸引了不少食客,平均每天能营业二十几桌,年收入达到二十万元。
在玉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勤劳开拓的人们,作为新时代的农人,他们没有选择像老祖先一样固守脚下的红土地,也没有选择逃离座座群山,将年迈的双亲和孩子留在乡村成为自己和故乡唯一的纽带,而是选择留在故乡的土地,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新农人。
他们坚信,只要辛勤耕耘,总会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