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医药古籍保护性研究意义及现状

2015-03-22

世界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藏医古籍医药

李 雪 冯 岭

(1 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100084; 2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北京,100029; 3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北京,100029)

民族医药古籍保护性研究意义及现状

李 雪1冯 岭2,3

(1 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100084; 2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北京,100029; 3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北京,100029)

各民族医药在发展历史进程中,均通过文献、典籍、碑刻、口耳相传等形式起到了传播、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传承,有遗失,有破损,有传承人断代致家传秘籍不能传承的危境等等,为此,需要开展藏医药古籍的保护性整理研究工作。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普查、收集、整理,经过5年多的努力,课题组首次以出版名录的形式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文化产权的保护,首次以藏文、汉文、英文和藏文拉丁文转写作为国际规范和标准及成果进行推广,首次以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形式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永久性数字化保存、保护及传播,并以发明专利、著作权登记等形式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保护整理;信息化平台;平台建设

中医药产生的文化背景是汉文化,自有汉文字始即有了中医药的记载,汉民族在中国又是第一大族群,因此中医药历史悠久,受益民众居多,成为中国民族医药的代表,而藏医药、蒙医药、瑶医药等等少数民族医药随着本民族文化的兴起而产生,受益民众多为本民族人群,对中国民族医药历史发展的影响力不及中医药,但在中国民族医药发展史上,各民族医药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以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为依托,根据各民族聚居地的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决定了各民族医药的产生背景、思想内涵、传承方式、发展历史等等的不同,导致各民族医药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因此,各民族医药文化都需要后人继承、传扬、发展。而继承、传扬、发展民族医药的根本基础就是记载着民族医药发生历史、发展经历、独特思想等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损、毁坏;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内容被尘封、丢失、遗忘、甚至不解。如何继承、发扬各民族医药的精髓?是当今时代民族医药工作者必须重视、必须行动起来的一个社会问题。

1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现状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是我们和历史对话、和古人交流的唯一工具,是我们回顾历史、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的唯一通道。但经历过几千年、几百年的时光,这些古籍文献无论是竹简、碑刻,还是手书、印刷,经历了大自然的风吹雨淋,经历了战乱年代的硝烟烽火,甚至在一代代流传过程中被损毁、被丢弃、被遗失、被封存、被掠夺。

近年,中国政府对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极为重视。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保护工作进入到科学、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文化部牵头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技术部共立项并支持了95个科技基础专项,内容涉及工农牧副渔各个领域,其中涉及医药领域的唯一一个项目就是“藏医古籍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由此打开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调研、整理、抢救性保护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新的历史篇章!

课题组在民族地区开展藏医药古籍文献挖掘整理研究过程中,深入到边远地区的小寺庙,走访从事藏医药工作的个人,见到了很多未曾面世的古籍、珍本,以纸质版手抄本居多,其中不乏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修补困难的状况,这些珍本古籍都是在居住环境中布包或纸包后,搁置于平时不常翻动之处,由于保存环境不能保证适合纸质版文物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也不能有效防止虫蚀鼠磕,如果不能给与及时的抢救性保护整理措施,这些珍本古籍必将面临消失的境地!

图1 民间调研发掘到的一些古籍珍本

许多碑刻石记类文献,如果地处荒郊野岭,如果不为专业人士所发现,一样逃不脱被忽视、遗忘、废弃的命运,而这些文献有可能会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改变现有对历史的认识。课题组对北京地区藏医药古籍文献的存世现状进行调研时,在房山区云居寺发现一座保存尚好的石碑,上刻有隋朝即用藏药浴的记录,标志着藏医药进京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但检索各类文献,没有查到有关此石碑的记载内容。由此课题组推断,藏医药早在隋朝即已在北京地区使用,现在文献记载的藏医药进京始于元代,应该是藏医药在京得以传播、发展的鼎盛时期[1]。

流落海外的古籍文献也是需要引起我们必须重视的一部分。这部分古籍文献的数量不确定、存放地不确定、保存状况不确定、破损程度不确定,等等不确定因素居多,且语言交流障碍、出境活动受限,等等困难居多,使得海外流失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难上加难。课题组2009年到不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收购的一册藏医药古籍书本最具代表性。首先,中国与不丹非友好缔约国,需要中停印度才能入境。我们没有不丹语翻译,只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遍访首都廷布的医院、研究所等与民族医药有关的单位,查阅、收集、整理了一批民族医药相关的古籍文献,同时深入到民间杂物买卖市场,居然发现一本藏医药古籍书本,油墨印刷,书籍中间部分有缺失,书封及书底都已丢失,剩余部分保存良好,卖主并不知晓来历及内容,只说是家传并碾转传到本人手上。该书收购后保存于“藏医古籍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课题组资料库,已委托专业人员翻译,并将内容呈载于藏医药古籍信息化平台。

2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方法

开展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首要任务是了解、掌握各地藏有古籍的详细信息。为此,首先需要深入全国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实物调研。以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例,大量古籍分散存储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藏学研究机构、藏医院等单位,一般都为存储的古籍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并有受过训练的管理人员专门保管。还有大量藏医药古籍藏于民间和寺庙,这部分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例如:霉变、酸化、虫蛀、粘连、破损、缺页等[2]。并且这部分古籍所藏地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非常不便,没有汽车行驶的道路,需要长途跋涉,如果是高海拔地区,对调研人员的生理适应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加之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环境简朴,对古籍的保存也仅限于“搁置”,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但越是这样的地方,查得到的藏医药古籍越是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久未面世的居多,是古籍文献的整理保护重点!

珍藏有古籍文献的单位或个人,能够将古籍文献拿出给我们展示已实属不易,如想拿回或借用以便仔细研读是决无可能的事。有大型寺庙珍藏的古籍,在没有中央相关部委级的批示、协调下,内藏的古籍文献是不对任何人开放的。这些古籍文献,无论内容多么经典、多么重要,对我们当今从事民族医药的工作者而言,只能望洋兴叹,因为看不到内容,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其中的精髓。为了让古籍文献的内容能够重新大放异彩,现在最科学的方法就是扫描或摄影,一次性地刻录下古籍的内容,,即减少了多次翻阅对古籍文献造成的人为损害,又能以数字化的形式永久地予以保存,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形式对大众展示开放。

有多年从事藏医药工作的德高望重的老者,祖辈在当地行医问药多年,周边地区多慕名而来,挽救了无以数计的生命。但他们掌握的偏方、秘方、行医经验都是世代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其中不乏年高体弱且后继无人者,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境遇。这种情况需要采用录音、摄像等电子技术,并需要安排更多的时间,制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老先生所知所用的内容。后期对录音录像进行翻译编辑,即有利于科学的保存,也有利于向大众传播。

对碑刻石雕,尤其是在偏远的人烟荒芜地区,经过长年的风吹雨淋,不断地被酸化腐蚀,目前人力、物力、财力所限,不能进行有利的抢救保护措施,唯一能做的就是拓印并拍照,尽可能完整地保存雕刻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乏对某一史实的完整记载,是我们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的最好的“访谈者”,很有可能是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在各地建造一个恒温、恒湿、酸碱度可控的场所,从物理意义上对面临受损的古籍文献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但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拍照、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保存、传播之外,还需要将查得的古籍文献详细编辑在册,需要对保存地、保存状况、保存条件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案,并上报国家相关组织机构,为将来条件成熟,逐步展开修复、整理、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3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科学保护方法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物,记录的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呈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生活、科技水平,因此进行物理意义的保护,如建造一个适合古籍保存的存放地,如培养专业人员对破损的古籍进行科学的修复,等等,最大限度的延长古籍的寿命,是古籍文献保护整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3-4]。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永久性地科学保存古籍文献内容也已成为可能,更是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重点[3-4]。

本课题在开展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整理研究工作之初,即同时开展了古籍文献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筹备工作。即使用的多种高科技手段、科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过整理后而出现的数字化、电子化的古籍形态,对藏医古籍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建设。藏医古籍整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初步分为3个部分,即藏医古籍文献收集平台、藏医古籍文献整理平台、藏医古籍文献信息检索平台(藏医古籍信息化发布平台)[5]。这是一个开放的、实时更新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平台,对全国各地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开放,只要能够登记上网,就能够查询到平台资料库中登记备案的古籍文献内容。

课题开展至今,收集到大量的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针对这些不可多得的、不能再生的史实资料,课题组编著、出版了《全国藏医药古籍名录》《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两本专著,其中《全国藏医药古籍名录》更以藏文、英文、汉文和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等4种文字,对全国各藏民族聚居地考察收集到的藏医药古籍,进行了书名、著者、出版年代、版本、收藏地等信息的翻译编写,为不同语种的民族医药科研人员提供古籍资料信息的同时,确立了藏医药古籍文献中的名词翻译标准,是一部能够为藏医药相关文献进行藏文、英文、汉文和藏文拉丁字母转写提供翻译标准的典藏。

《藏医药古籍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则是一部详细介绍针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建立各种数据库,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古籍文献永久性数字化保存模式的专著,使得藏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率先在世界范围内首先达成古籍文献的科学性挖掘、保护、发展,同时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四项著作权人登记,对藏医药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进行科学的、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

4 结论

古籍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就是研读历史,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在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中国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深邃,领悟到这些古籍文献不仅仅是藏民族的历史,而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因此,现在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力量,重新唤醒它们大放异彩,与现代医学共舞!

[1]冯岭.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信息化平台建设[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388.

[2]潘秋平,冯岭.藏医古籍保护现状调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8-71.

[3]冯岭.藏医古籍文献数据库研究[J].中医研究,2010(1):77-78.

[4]冯岭,黄福开.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角度看民族医药古籍整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8)15:9-12.

[5]冯岭,仁旺次仁,黄启舟,等.藏医古籍信息化平台建设[J].中国藏学,2010(4):132-135.

(2013-08-08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tatus of Conservation Research on Ancient Literatures of Chinese Ethnic Medicine

Li Xue1, Feng Ling2,3

(1SchoolofMedicin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2ChinaEthnicMedicineAssociation,Beijing100029,China; 3ChinaTibetologyResearchCenterBeijingTibetanHospital,Beijing100029,China)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ethnic medicine, literatures, classics, inscriptions, word-of-mouth, person-to-person impartation and other form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medicine. After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nsmission, th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he transmission was made have turned into the most precious ancient literature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thnic medicine in China. However, due to unfavorable elements like long time-span, numerous generations of inheritance, ineffective protection, natural erosion, damages by worms and mould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etc., some literatures are neglected for their value because they were lost outside China; some are seriously damaged and cannot be restored after circulation around the public sphere; some are hidden in the cabinets in remote temples, thus unknown to the outside world; some wood and rock inscriptions lost in the mountains might face the disaster of being chopped up; and some secret medicine literatures whose transmission depends on word-of-mouth might face the danger of failure in finding an eligible heir to inherit them. Therefore, i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gather strength to carry out emergent investigations of various versions of those ancient literatures of ethnic medicine and afterward specialized and scientific protection, arrangement and research work.Take the protective research of the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literatures for example, with the special attention and financial aids of all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uch a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nationwide project of the survey,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literature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more than five years' work, a catalogue wa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research team as an approach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property right of the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literatures.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the catalogue to be translated into Tibetan, Chinese, English and Latin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s a research result for promotional purposes.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for the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literatures to be permanently preserved, protected and spread in digital form-by way of building an information platform. Besid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of ancient Tibetan medicine literatures was also protected through registering patents and copyrights, etc.The work experien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odel that the research team gaine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s of ethnic medicine in China; it also established a matur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Ethnic medicine; Ancient literatures; Protection and arran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科技部基础专项(编号:2009FY220100,2007BAI48B10-13);科技部十一·五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支撑项目(编号:2007BAI48B10-13);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基础专项(编号:JJ2009-49)

冯岭,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主任医师,E-mail:shenhaoran2008@sina.com

R29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4.034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藏医古籍医药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传统医药类非遗
我是古籍修复师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藏医《四部医典》对大骨节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