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5-03-22刘国栋山西省介休市义安畜牧兽医中心站032000
刘国栋 山西省介休市义安畜牧兽医中心站03200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刘国栋 山西省介休市义安畜牧兽医中心站0320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脑脊液、组织液及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多呈隐性经过,急性发病时的主要特征为发热、贫血和黄疸。近些年,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与流行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养猪业危害极大。基于此,笔者分析了该病的流行特点,阐述了猪的患病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同时提出了防治措施,旨在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1 流行特点
(1)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被感染,而仔猪的易感率及病死率相对较高。鉴于猪血液中广泛存在有附红细胞体,猪感染该病可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物质,诸如舔舐伤口或饮用被血液污染的水和粪尿感染,亦可通过被污染的去势、打耳号、断尾等器械及注射器发生感染,或者通过诸如蜱、跳蚤、蚊蝇、虱子等吸血性昆虫传播该病,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胎儿,患病公猪可经交配传染给母猪。
(2)饲养管理不良,猪群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饲料突然更换、断奶及环境恶劣等各种应激因素将会造成猪只的免疫功能减退,诱发隐性感染猪只发病。该病主要发生于高温多雨、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夏秋季节,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9月,多呈地方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3~20天。典型症状为病猪体温升高达41~42℃,呈稽留热。四肢内侧皮肤、腹下及耳部发红或产生紫斑,特别是在病猪耳部有紫红色斑块继而结痂,病情严重者全身发红,贫血,血液稀薄,黄疸,皮肤黏膜黄染。
哺乳仔猪急性感染的症状为高热、嗜睡、腹泻、贫血,死亡率高,断奶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2℃,精神沉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腹下及股内侧产生出血斑点后结痂,转为慢性时严重贫血,全身苍白、黄疸、机体消瘦。育肥猪的皮肤潮红,毛孔处有细小红斑,精神颓废,被毛粗乱无光泽,生长缓慢。母猪则表现出典型症状,妊娠后期母猪出现流产、死胎,产仔后泌乳量减少或无乳,慢性病例黏膜苍白、黄疸、衰弱、不发情或屡配不孕,乳头肿大坚硬。种公猪出现性欲减退,精液稀薄,配种后受精率下降等现象。
3病理变化
对病猪剖检可见黄疸,皮肤及脏器黄染,血液稀薄如水,血凝不良,心包及胸腹腔有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病灶或淡黄色条纹状病灶。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质地软脆,边缘有点状出血。胆囊膨胀肿大,胆汁浓稠呈浓绿色胶冻样,胃黏膜黄染,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
4 诊断
(1)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检验。采集病猪血液进行病原镜检,可见诸多颗粒状、多球形虫体附着于红细胞周围;瑞氏染色镜检可见蓝紫色虫体;吉姆萨染色可见红细胞边缘凹凸不平,表面有诸多紫红色折光性虫体,呈杆状或圆形。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临床上同猪肺疫、链球菌病、弓形体病以及猪瘟等疫病相似,需注意鉴别诊断。同时该病常与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呼吸道病综合征及猪链球菌病和猪瘟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诊断时也要注意鉴别。
5 防治措施
(1)治疗措施。板蓝根、赤勺、丹皮、玄参、柴胡各20g、黄芩、杏仁、连翘、薄荷、荆芥、二花各15g,石膏40g,甘草5g,可供40~50kg体重猪用,每天1次,连用2天。对病情严重的病猪可肌肉注射5%血虫净溶液6mg/kg体重、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可静滴维生素C、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也可配合恩诺沙星、土霉素针、氨基比林等药物防治并发感染。当病猪出现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时,应按0.2mL/kg体重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可配合肌肉注射排疫肽加转移因子,第一天每头每次注射1.5mL,第二、三天各注射1mL。
(2)预防措施。科学饲养管理,降低猪群饲养密度,猪舍保持通风良好,做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可采用1%敌百虫或伊维菌素类药物进行喷洒或肌注体内外驱虫,彻底消除各种吸血昆虫,切断传播媒介。同时应给予猪只全价饲料,确保营养均衡,以加强其机体抗病能力。在猪只调运、断奶、转场时应服用抗应激药物。猪只在去势、剪牙、打耳号、剪尾及注射时发生外伤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避免污染的器械和注射等发生间接传播。此外,对公猪的精液质量进行定期检查,避免隐性感染的种公猪经配种传染疾病给母猪。在发病季节,可定期在饲料中拌入土霉素,剂量为600~800g/吨,或磺胺间甲氧嘧啶粉,连用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