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病异治浅谈痤疮

2015-03-22钟娇影郑佳新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颜面枳实黄连

钟娇影 郑佳新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头颈、颜面、胸背等部,其中以颜面及颈部最为常见。临床常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中医称之为“嗣面”、“酒刺”、“暗疮”、“粉刺”等。痤疮最早记载于《山海经・中山经》云:“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1]”。《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面皮包候》言:“面疮证,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色白者是。”

1 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痱,郁乃痤。”指出本病因风邪、寒邪、热邪、湿邪郁于肌表,闭阻经络,脂凝邪聚而成痤。亦指出痤疮的发生与“郁”密切相关。《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云: “粉刺属肺,齄鼻属脾,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古医家亦认为风热之邪侵入体内,或素体血热,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日久累及血分,而成血热郁滞,发为痤疮。痤疮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肝。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雄激素分泌过多、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以及个人情绪、遗传因素等有关[2]。

2 辨证分型

2.1 胃肠积热

皮损常以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苔黄腻、舌红,脉滑数。治疗上采用清胃泻火,化湿导滞法,方用清胃散合枳实导滞散加减。药用黄连、生地黄、当归、丹皮、升麻、大黄、枳实、生石膏、厚朴、神曲等。

2.2 肝郁血热

皮损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伴烦躁易怒,胸胁不舒,口苦,女性患者多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苔薄微腻,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治疗上采用疏肝活血,清热解毒法,方用丹栀逍遥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用栀子、牡丹皮、当归、白芍、柴胡、茯苓、薄荷、甘草、黄连、黄柏、黄芩等。

2.3 肝经湿热

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伴有烦躁易怒,胸闷不舒,口苦,大便秘结,苔薄腻微黄,舌红,脉弦数。治疗上采用清肝利湿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生地黄、柴胡、车前子、泽泻、公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

3 病案举例

病案一

马某,男,33岁,2014年患肾病综合征即局灶增生性肾小球硬化症,口服激素半年,2014年11月04日初诊。自诉:头颈、颜面部痤疮3月余,口服激素后逐渐加重,现头颈、颜面部暗红皮疹,上有白色小头,皮肤油脂较多,食少,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胃肠积热而发痤疮。治宜清胃泻火,化湿导滞。予清胃散合枳实导滞散加减治疗。处方:升麻6g,黄连6g,大黄3g,生地10g,牡丹皮6g,乌梅10g,枳实6g,焦榔片10g,厚朴3g,通草3g,神曲10g,竹叶10g,山楂10g,炒麦芽10g。7剂,日二次口服。二诊:11月11日:患者头颈、颜面部痤疮稍减轻,但仍有新出,11月04日方加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连翘20g,紫草20g,继服7剂。三诊:11月25日:患者自诉痤疮明显减轻,无新生,大便好转,遂11月04日方大黄改为制大黄,继服7剂。四诊:12月03日:患者痤疮基本痊愈,双下肢稍浮肿,小便不畅,11月25日方加茯苓20g、萹蓄30g,继服7剂。五诊:12月09日患者头颈、颜面部痤疮痊愈。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

按:《杂病源流犀烛》曰: “风刺,粉刺,痤刺,肺风刺,皮肤瘙痒等症,或由风客皮毛,或由痰渍脏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风湿搏热,治之具当以阳明为主”。 该患者为青年人,生机蓬勃,血气方刚,素体阳热偏盛,而又因肾病综合征服用激素致胃肠积热,热循阳明经而上熏于面,则引起面部痤疮。清胃散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方用苦寒之黄连直泻胃府之火,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的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消肿之功。枳实导滞散别名枳实导滞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该方中用小承气汤合黄连、焦榔片共奏苦降辛通,善导里滞之功,山楂、神曲疏中焦之胀满;通草导下;该患者皮肤油脂较多,山楂、神曲、厚朴既可取其消食化积,而又能断湿热酿生之源。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失健运,升降气机失常,运化水液失常,致小便不利,故加竹叶淡渗利湿。二诊中,患者仍有新出痤疮,阳明经热盛,积热难除,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紫草凉血解毒透疹。三诊中患者症状减轻,大便正常,大黄改为制大黄,使其行使凉血解毒之功。四诊患者双下肢浮肿,小便不畅,脾胃湿热蕴结,水湿不化,故加茯苓、萹蓄淡渗利湿。本案中以胃肠积热为主要病机,以清胃泻火,化湿导滞为治疗法则,脾气健运,使积热自除,大便通畅,给邪以出路。

病案二

王某,女,26岁。2010年10月18日初诊,自诉:面部痤疮1年,平素易怒,月经量少,经行腹痛伴有血块,纳差,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微腻,脉细数。证属肝郁血热而发痤疮。治宜疏肝活血,清热解毒。予丹栀逍遥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处方:当归25g,白芍20g,柴胡15g,茯苓20g,白术20g,甘草15g,桃仁20g,赤芍20g,丹皮15g,黄连15g,黄芩15g,栀子15g,公英20g,地丁20g。7剂,水煎服,日二次。二诊:10月25日:患者面部痤疮好转,伴睡眠不佳,易醒,舌质红,苔薄,脉沉细。10月18日方加川芎20g,生地20g,酸枣仁30g。7剂,水煎服,日二次。三诊:11月02日:睡眠好转,患者处于月经期,面部散在小的丘疹,颜色浅红,伴胁痛乳胀,口干口苦。舌边尖红,苔薄,脉滑。10月18日方加薄荷15g,金银花15g,连翘15g。7剂,水煎服,日二次。四诊:11月09日:患者面部痤疮明显好转,无新出,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巩固疗效。

按: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主藏血,并协助调畅情志活动。该患者为女性,平素易怒,肝主情志,喜条达,情志不畅,导致肝气不舒,郁而化火引发痤疮。丹栀逍遥散出自《内科摘要》,是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加栀子、丹皮而成。方用牡丹皮性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主要用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合用,补肝体而助肝阳,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既能实脾土以御木侮,也能使营血生化有源;诸药合用疏肝健脾养血。黄连解毒汤出自《肘后备急方》,此乃治三焦火毒之证。肝郁化火,火热之毒蕴结三焦,故用苦寒黄连、黄芩清泻上、中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公英、地丁清热解毒。女子以肝为本,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故见月经有块,经色晦暗,同时血瘀困于胞宫,而经行腹痛。故加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二诊,患者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致睡眠不佳,故加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与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结合,共奏养血调肝之效;生地滋阴养血。三诊,患者处于经期,女子以肝为本,肝主疏泄,藏血。阴血下聚于胞宫,阳热虚火浮越于上而致经期痤疮增多。故加金银花、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薄荷疏肝泻火而清热。四诊中症状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继服,使诸证全消。

4 结语

临床中治疗痤疮并不能拘泥于一法,拘泥于一方,要整体辨证,治法施治,标本兼施。在诊治过程中要以辩证论证为指导,有其证而用其药,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1]韩永贤.黄帝内经素问探源[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4.

猜你喜欢

颜面枳实黄连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等闲
仲景应用厚朴情况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缺血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素颜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