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井冈山时期中国基层民主建设
2015-03-22刘信君
刘信君,尹 崟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2)
浅析井冈山时期中国基层民主建设
刘信君,尹崟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2)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辟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不仅是一条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胜利之路,一条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的科学发展之路,而且是一条艰辛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层民主实践之路。我们党非常注重基层民主建设,尤其是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作了艰辛的探索并实行了多项基层民主措施,现代基层民主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我们现在也在进行基层民主建设,井冈山时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并发扬光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加强民主监督,保障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
井冈山时期;基层民主;民主建设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1928年,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总结革命失败经验,分析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来,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开创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并且推行了多项基层民主施政措施,保证了基层群众的利益,体现了现代基层民主执政的理念。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尝试。
一、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转兵南下途中损失严重,思想混乱,组织很不健全,剩下的人数已不足千人。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于1927年9月29日晚在三湾村讨论并决定对部队实行改编和调整,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湾改编”。
第一,在组织结构上推行基层民主,三湾改编在连上成立支部。大革命失败后工农革命军到达三湾村后,毛泽东针对目前部队严重受挫、士兵悲观动摇、军心不稳、军官军阀习气严重、人员从5 000余人减至不足千人的情况,在部队到达三湾的当晚,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并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主要做法有:(1)结构调整。部队剩余人数较少,从师缩编为团,干部重新任命,保留原称号——“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设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以及行李队、医疗队、军官队。(2)组织调整。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之前我们党虽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支部),但难以全面掌握部队,是因为连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党组织(支部)只是设在团一级,这样就难以直接掌握士兵。毛泽东吸取经验教训,在三湾改编时,把党的组织设立到各级部队中去,营、团有党委,连有支部,班设小组。这样就能更全面的掌握士兵,掌握部队。这次改编,架构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体系,更加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为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二,推行军内基层民主,成立士兵委员会。从三湾改编开始,毛泽东就在工农革命军内积极实行民主主义制度,建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实行民主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军队内设立士兵委员会。毛泽东同志于1965年再上井冈山时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出一套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并成为领导机构。虽然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1]
陈毅同志于1929年9月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对士兵委员会的组成及其作用进行了陈述:“在全军团营连各级均设有士兵委员会,官长同时为士兵委员。全连士兵大会选举5人至7人或9人为连士委执委,推主席1人。以全营人数按每5人举一代表组成全营士兵代表会,推举11人至13人组织营士执委,推举1人为主席。按全团人数每10人举代表一人组织全团代表会,推举17人至19人组织团士执委,推举1人任主席。全军按30人至50人举一代表组织全军代表会,推举19人至21人或23人组织军士执委,选1人为主席,军士执委选5人至7人为常委。连无常委机关,军团常委均设机关于政治部内日常办公,营常委不设机关。”[2]365
各级士兵委员会的任务是:“(1)维持红军纪律;(2)参加军队管理;(3)作士兵政治教育工作;(4)监督军队的经济;(5)作群众运动。”[2]365士兵委员会是士兵群众自己的组织,代表士兵利益,深受士兵拥戴,在军中颇有威望。各级士兵委员会在党的领导之下对不能直接干涉或处理的军事问题,可以提出质问或建议,通过“质问或建议”参与军队民主监督。士兵委员会在当时有些军官打骂士兵的军阀习气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主动站出来维护士兵们的权益。不仅是对共军战士,还对当时的投诚部队以及国民党军队俘虏兵,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影响更大。谭冠三回忆说:“对于克服军阀主义残余,士兵委员会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对俘虏兵,起的作用更大。他们感觉来到红军部队后与白军中不一样,心情很愉快,觉得很舒畅。同时,士兵委员会也教育士兵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由不自觉到自觉遵守各种纪律。士兵委员会有一定的权力,有时可以和政治部一起出布告,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也由士兵委员会来解决。”[3]499
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指出:“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就是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4]士兵委员会反对了军阀残余,健全了军队基层民主,克服了官僚主义,保障了广大军队民主基层制度的实行,密切党与士兵群众的联系,破除雇佣思想,具有积极的作用。红军与白军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红军内部以组织士兵委员会的形式践行基层民主,这也是红军的一大创造。
第三,推行军内基层经济民主,伙食和经济开支都由士兵负责管理和监督。井冈山时期敌人对革命军进行围剿,并且封锁了根据地的经济,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带头吃南瓜汤、野菜、红米饭,和士兵吃一样的伙食,带头实行民主平等,官兵一致,做到以身作则。“白军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红军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副对联,对基层经济民主建设做出了生动的描述。王紫峰回忆说:“连队的伙食由士兵委员会下设的经济委员会或小组管理,为了经济透明公开,经济委员会每个星期或每半个月都要清算管理员的账目。”[5]97宋任穷回忆说:“士兵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放在连里面,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分伙食尾子,管理伙食,管理经济。”[5]63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由士兵民主监督经济开支,管理伙食,官兵过着平等的生活,为基层民主在军内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推行政策基层民主,宽待和释放俘虏。当时敌军为了孤立我党到处传言“共匪见人就杀”,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敌人的谣言不攻自破,这一政策也是当时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于部队俘虏政策执行到位,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很多国民党士兵俘虏都转到了红军队伍中。毛泽东说:“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3]65
第五,加强组织建设,合理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井冈山时期,苏维埃各级政府普遍建立起来了,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广大根据地民众不能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意义,他们不知道苏维埃政府代表他们自己的权益,也不知道真正当家做主的人就是他们自己。因此,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了让基层群众更好的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意义和“民主集中主义”,一面在思想上把“民主集中主义”加强向群众宣传,一面在实际斗争中吸引广大群众参加苏维埃工作,使基层民主政权真正建立起来,为以后实现军事、经济、政治三大民主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革命
旧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迫切要求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广大贫苦农民,不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还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也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谁能解决好农民问题,谁就能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最讲实际的农民而言,土地问题恰恰又是农民最迫切和关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土地问题解决好,这也是农村武装割据的突破口和切入点。1928年5月,井冈山根据地刚成立不久,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就在红四军的“一大”上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重要政策,为了具体领导土地革命运动,还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农民积极参与进来,于是各县相继出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
刚开始,农民不拥护革命军,也不参加革命军打土豪的游击活动,表现得十分冷淡。打下遂川后,农民对革命军的宣传都不怎么理会,也不敢接受革命军分给他们的东西。革命军为了让农民对军队的态度转变过来,从小处做起,不仅不侵犯群众利益,而且保护群众权益,严格遵守各项纪律,用行动做最好的宣传,逐渐的农民才积极参与进来。
当时,土地革命分田地的流程基本分三步:1.宣传土地革命政策,向农民解释分田地打土豪的革命道理。每个士兵为了发动群众,都要到处提着石灰桶写标语,那时士兵的标配就是一杆枪和一个石灰桶。2.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地主剥削程度、土地数量、土地分配、人口分布等情况。3.按人口均分田地,当众捣毁田界,烧毁田契,把标明分到田地人的姓名和亩数的牌子插在分好的田地上。宁冈县工农兵政府于1928年2月成立,全县繁重的土地分配任务,宁冈县政府仅用十多天就完成了。宁冈县高效的分田经验在湘赣边界得到了广泛推广。3月,工农革命军在桂东沙田等地进行了分田尝试也取得了成功。5月,湘赣边界党的一大顺利召开,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总结分田成功经验,分析当前形势后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政策,政策内容是由红军战士、工农兵政府人员和当地农民协会委员组成的乡或村组织的土地委员会,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负责登记人口、调查土地以及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土地革命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湘赣边界各级县区乡工农兵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基本上不收土地税,基本都设有土地委员会,访贫问苦,政府在有些县区乡还会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土地革命的政策,就是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湘赣边界的土地革命仅仅历时两个月就基本完成。完成后中农、贫农所占有的土地总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5.34%。毛泽东于1928年12月总结了一年来井冈山土地革命的经验,并亲自制定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确立了单位为乡,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原则,这也是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部土地法。农民在分了土地后高兴的同时,也担心土豪会回来算账。于是,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卫革命成果,便帮助农民组织成立赤卫队、暴动队,使农民积极投入到革命战争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去。
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是农民最根本的问题,代表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目的就是要消灭封建关系,解放劳苦大众,完成土地革命,从根本上为千百万劳苦民众谋利益。土地革命不仅体现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体现了基层民主,而且农村生产力还得到了解放,不仅为后来的革命夯实了基础,也为井冈山时期基层民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农兵政府
党和红军为了保障基层群众的利益,体现基层民主,不仅进行土地革命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还赋予了贫苦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建立了由农民、士兵、工人组成的工农兵民主政府,充分体现了政权民主,使农民彻底翻身做了主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群众从封建枷锁下获得了解放,更加激发了边界农民保卫根据地的革命热情和参加政权建设的积极性。《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明确规定由民主选举产生政权机关,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群众的要求,使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民主得以实施的坚实基础。边界各县、区、乡的政府,其组成人员基本都是农民。以宁冈县为例,历届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都是宁冈县的农民。
“工农兵政府政策在开始实施的时候也有一些弊端,有些地方用一种群众会选举,无视工农兵代表会和执行委员会。群众会基本都是群众一哄而上,这样就让有些投机分子乘虚而入,便于知识分子或投机分子的操纵,这种群众会既不能讨论问题,也不能让群众受到政治训练。另外还有地方只认为代表会是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后委员会还是拥有所有权利,再也不提起代表会。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工农兵代表会组织不是没有,而是极少。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委员会没有代表大会作为依靠,处理起来事情会脱离群众的意见,致使到处发现对经费的贪污和滥用,对白色势力的畏避或斗争不坚决,对分配及没收土地的犹豫妥协等情况。委员会遇事由常委处决,也很少开全体会。”[2]72为此,毛泽东领导边界党组织为了把以前的错误逐渐纠正过来,为了保证农民行使民主权利,便依据中央的大纲制订了详细的各级代表会组织法。井冈山斗争初期还存在着群众对初来乍到的红军冷落的状况,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带头关心农民群众的疾苦,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了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扎根深入到农民群众当中去,保障他们的权益并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激发起农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和投身革命的积极性。这些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真正实现了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主,切实保证了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
四、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
法制建设,一直是共产党非常重视的,在井冈山时期更是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群众权益。基层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在对政治和劳动权利的保护。1928年1月,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了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陈正人时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他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起草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这份政纲代表了红色政权机关权力,保障了工农民主权利并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对这份“施政纲领”进行修改后,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施政纲领,修改后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共有30余条,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凡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3]71这条是保护工农政治权利的。“制定真正能够保障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动法和劳动保险法,实行8小时工作制,星期例假休息给工钱,男女同等工作要得同等的工钱。”[3]71这条是保护劳动权利的,它集中反映了工农兵群众的基本利益,对于后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928年12月,毛泽东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权益,也为了进一步指导土地革命,制定并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同月,为了各级代表更好地发挥监督督促作用,共产党发布了各级工农兵代表会组织法。这几项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为井冈山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先河。虽然我党在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十分初级的、简易的,但也是极其成功的。对于调动广大军民的革命积极性、发扬基层民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和政府的正确施政措施和执政理念,是井冈山时期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是基层民主的体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建国后全面建设基层民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7]。
[1] 马社香.前奏——毛泽东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65.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
[5] 罗荣桓,何长工,等.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C].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三)[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6] 引自《宁冈县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253.
[7] 冯永刚.民主政治进程中推进道德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6-40.
The Analyses of Chines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Jinggangshan Period
LIU Xin-jun,YIN Yin
(College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Mao Zedong and other leaders established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in Jinggangshan opened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not only a victory road that lead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o success,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oad which conform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at that time,but also is a hard road which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in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toots level. Our Par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democracy,in particula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umber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measures,the concept of modern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o be refle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We now also 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we can learn from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period of Jinggangshan and carry forward,so that we can strengthen the democratic supervision better and to guarantee the democratic right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ggangshan;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2014-1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35)。
刘信君(1962-),男,内蒙古赤峰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尹崟(1986-),男,山东德州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K263.4
A
1001-6201(2015)03-0090-05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