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武术学校集聚现象研究——以登封为个案
2015-03-22张文鹏汪全先
张文鹏, 汪全先
(1.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因少林寺和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的小城登封,集聚了近百家武术学校。这里常年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多达5万人,号称“功夫之都”[1]。在众多武校中,常年在校生4 000人以上且固定资产上亿元的有四家,分别为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少林鹅坡武术学院、少林寺小龙武术学院和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另外,还有80家左右规模较小的武校。而放眼全国,北有河北沧州、南有福建莆田、四川峨眉、湖北武当等地,都不乏武术的无形资产,为何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登封能够在武术产业化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事实上,登封武术学校的集聚,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现象——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以高科技产业而集聚;福建晋江和广东东莞,以制鞋、制衣见长而集聚了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效应不但在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出现,教育行业及其他行业也会出现。基于此,借助经济学的集聚效应理论,通过实地调查,试图找出登封武术学校集聚的现状、成因与问题,为今后登封武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集聚效应,一般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2]。集聚的经济意义在于经济要素和相关经济活动处于相对密集的状态;集聚的动态意义在于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数量、规模相对固定的资源集中,致使某些经济活动趋向同步化、关联化的演变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学校的集聚效应可以理解为各地习武学员由于对武术的兴趣和偏好,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于某一地域,并由此带来了武校馆舍和师资等经济要素活动的趋同化和规模效益。正是这种趋同化和规模化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了登封当地武校办学所需各种资源的相对集中和趋同,而在集中和趋同的过程中,降低了武校的办学成本,节约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
1 登封武术学校集聚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的放映,不仅红遍了大江南北,并超越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也迅速地风靡于西洋各国,成了为数不多的能让中外耳熟能详的国产影片之一。这也意外导致了登封小城名扬海内外,不久即引来海内外习武者众。当地民间拳师和有识之士审时度势,纷纷开馆办学。而地方政府则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眼点,敏锐地意识到了少林寺的文化与市场价值,及时颁布了相关政策并引导当地武校的有序发展。因此,众多武校借助少林寺的金字招牌迅速成长。目前,放眼登封,可谓“五步一馆、十步一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武林部落”[3]。
1.1 从集聚的层次看
目前,登封武术学校集聚的层次,依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指标来考察。从学历教育方面讲,具备教育主管部门颁发办学资质的武校不足30家,也就是说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武术学校不到三分之一,余下的众多武校则不具备学历教育资格。具备学历教育资格的武校中,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的情况,分别形成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办学体系。从四家办学规模最大的武校来看,主要以幼儿、小学、中学、中专教育为主,并兼顾各种培训班的办学模式。而少林寺塔沟武校则形成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就非学历教育而言,只要获得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武校就可以招生各种形式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性质的培训班。非学历教育是不具备学历教育资格武校的主要办学模式。相对于教育部门严格的办学资质来讲,体育部门对武术学校办学资质的门槛相对较低。所以,众多师资力量薄弱的武校,尤其文化课教学薄弱的武校,以招生各种短、中、长期培训班的办学模式为主。
1.2 从集聚的规模看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少林鹅坡武术学院、少林寺小龙武术学院以及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的办学规模大、校舍比较完善,尤其少林塔沟武校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从集聚的学生看,这四所武校占了当地武校常年在校生人数的2/3以上,且这四所学校常年在校生人数已接近4万人。而其他众多武校的规模,则从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总体上来看,登封全域范围内的武校,常年在校生的总人数已集聚了5万余人;从集聚的资产看,上述四所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硬件设施和总资产上集聚了不小的规模,且这四所武校总资产均已过亿元的规模。基于此,仅从登封四所较大武校集聚的人数与资产看,经过前期的原始积累与迅速的扩张,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2 登封武术学校集聚的成因
关于集群的形成机理,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并论证了“内部经济规模”和“外部经济规模”,进而指出集群产生机理是外部经济理论的学说[4]。因此,登封武术学校集聚的成因既有“内部经济规模”效应,也有“外部经济规模”效应。事实上,正是由于登封武校在外部的成群连片集中,才形成了以习武学员为主,并衍生出武术表演、武术竞技、武术文化与旅游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顺势也带动了当地服务、饮食、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基于此,登封武校集聚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取决于“外部经济规模”。
2.1 厚重的武术文化积淀是武校内部经济规模的基础
少林寺历史悠久,功夫名扬天下,素有“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之美誉。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有功,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5]。由于政治、经济上获得了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为少林寺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政治保证。经达摩祖师创立的少林拳、达摩杖、达摩剑和罗汉十八手,后又经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后来发展为七十二手和一百七十三手的少林拳法,使少林拳艺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的正宗流派。另外,在纵向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登封境内“佛、道、儒”三教汇集,历史与文化积淀日益厚重,这不仅逐步形成了“百家争鸣,万法一统”的文化集聚与碰撞效应,而且也形塑了独特的少林禅宗文化。因此,正宗流派的历史积淀和少林禅宗文化的影响力彰显,形塑了登封武校集聚的内部源泉。长期以来,少林寺和少林功夫所形成的金字招牌是登封众多武术学校傍少室山而建与逐渐集聚的内在源泉和驱动力。
2.2 民间资本大量注入是武校外部经济规模的物质保障
民间资本是中国特有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04》的规定,将民间资本定义为非政府拥有的资本。具体而言,民间资本就是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的金融资产[6]。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登封武术学校,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于非政府拥有的民间资本的集聚。与国内众多民办学校一样,以武术为特色的登封武校在创立之初也面临着启动资金少的困难,只得临时租借场地,采取只招生不建校的办法[7]。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像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在内众多武校,都获取了不同规模的民间资本参股与投资。登封武校在民间大量资本的支持与推动下,已经走出了无校舍、训练场地简陋和训练器材不足的尴尬局面,并且已发展成为拥有图书馆、微机房、大型训练场地、独立教学楼的现代化武校。
2.3 法规和政策支持是武校外部经济规模的制度保障
登封武校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此后一段时期,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观望、不置可否逐步转变为鼓励发展[8]。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宪法形式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我国民办教育的第一部专门行政法规,对民办教育政策、方针作了较为明确的阐释。它的颁布,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加快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提出了民办教育的管理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该法的通过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彻底改变了民办学校无法可依的状况。这些法规为登封武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为关键的是,当地政府始终围绕武术大做文章,鼓励并扶持武校的发展。2003年,登封市政府在市西区兴建武术城,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武术城集禅武文化展示、武术表演、武术科研、居住、旅游观光、影视拍摄为一体,空间布局结构为“三轴、三带、四节点、九区”。2006年,登封市又将武术产业列入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已进入操作阶段。这些措施对武校的集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也是武校外部经济规模形成的政策保障。
2.4 影视作品的广为传播是武校外部经济规模的催化剂
从上世纪80年代热播的电影《少林寺》,到近期活跃荧屏的《少林寺传奇》、《少林功夫传奇》以及《少林寺烈火重生》等众多以功夫为题材的影视剧,均取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林功夫和少林禅宗文化的内在意境。而众多少林功夫题材中的影视剧,所呈现出的惩恶扬善、超越以往个体情仇进而胸怀天下安危的求真、扬善与唯美的意蕴,彰显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向善追求,而这种意境在故事情节的渲染中进一步契合了观众内心深埋已久的本真与向善的“悸动”。如果说电影《少林寺》让登封少林寺一夜成名天下知,那么《少林寺传奇》等功夫剧,则通过汇聚真功夫与唯美功夫于武术视像的意动景象,进而引发了大众新一轮的武侠热、武术热和少林热。因此,在当今世俗化与商业化并轨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武术的传播或推广,需要商业化的影视剧搭台唱戏。而以功夫为题材的商业影视,在收视率的压力下,无疑也需要名扬天下的少林寺和少林功夫。也可以认为,少林功夫对于商业化的功夫剧,恰如功夫对于中国文化般不可或缺。这种武术与影视剧联姻所碰撞出的互利共赢局面,也是武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初,登封民间拳师之所以打破门第观念,改变传统,开馆办学,主要是因为在电影《少林寺》的影响下,登封吸引并集聚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日益众多的习武学员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民间拳师转变观念,纷纷开馆办学。由此可以认为,影视作品的广为传播是登封武校外部经济规模形成的催化剂。
3 登封武校集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师资良莠不齐、监督不力
目前,登封武校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总的来讲表现为学历层次不高,术科教师缺乏培训,文化课教师欠缺,武校之间师资分布不均衡和良莠不齐等问题。学历层次不高,主要是武校术科老师多为本校学生留校任教,也没有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由于武校术科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半是依据经验边上课、边摸索,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较差。文化课教师的欠缺主要在于登封武校多为民办学校,在待遇上与公办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普遍关心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实际问题并未像公办学校一样全部解决。所以,各个武校在引进文化课师资时,对拥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通过调查还发现,各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良莠不齐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像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等四所颇具规模的武校师资力量明显优于其他武校,具备教育主管部门颁发办学资质的学校师资优于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武校师资。另外,调查也发现,武校的监管部门既有教育部门,也有体育部门,甚至还有政府的其他部门。这种多头管理的结果,事实上是管理的无序和监督的困难。也许当地政府的初衷是加强监督、办好武校,事实上多头管理有时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3.2 规模大小不一、层次不同
调查发现,除了像少林寺塔沟武校等四家规模较大的武校之外,众多武校的人数则从百人到上千人不等,办学层次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不相同。具备教育主管部门办学资质的武校,由于具备颁发学历证明的资格,招生的规模相对较大,办学层次以小学、中学和中专教育为主。众多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武校,由于没有颁发学历证明的资格,以后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存在较多的不方便因素。由于这个原因,学校规模相对于具备教育部门颁发办学资质的学校较小。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主要是短期(3-6月)、中期(一年)和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班。
事实上,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武校以培训班形式办学的模式在登封当地还颇具市场。从学校数量上看,大概有50家这样的武校,从学生集聚的规模看,大概1.5万人以上。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部门对学校办学资质的审批较为严格,门槛要求比较高。另一个原因在于当地武校办学的审批权在体育主管部门。众多没有得到教育部门认可的武校,由于有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办学许可的资质,也持有官方许可的证照,同样可以正常招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登封当地众多武校似乎又有了合法存在的外衣。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在于没有教育部门许可的办学资质,仅有体育部门的办学资质,导致很多学员毕业后无法正常升学和获得相应的学历证明。
3.3 学校各自为政、缺乏协调
通过调查,众多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招生形式都以我为主。各个武校相互之间由于存在竞争,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甚至有武校在招生过程中使用不良的竞争手段。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学校间的各自为政,校际之间的沟通、观摩和协调没有正当的渠道,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招生中的不良竞争、虚假宣传和相互诋毁的情况就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一个学校,丢掉的可能是一个或者几个生源的问题,对于登封少林寺和武校的品牌而言,则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另一个后果就是学校之间的教学内容五花八门、不尽相同。由于没有统一的量化和评估指标,致使武校之间的武术教学参差不齐,授课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和监控。
4 登封武校集聚的发展策略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登封武校从鼎盛时期的上百所,到目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仅几所。从其发展与变迁来看,基本上反映了社会对武校教育从狂热地追捧,到目前的理性认识这么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影视剧热播的背景下,人们对少林功夫、武术和英雄主义向往情结下的聚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事实上,登封武校的集聚,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和习武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武校集聚的基础,习武学员的自身发展是武校集聚的根本。因此,准确把握登封武校的办学规律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对登封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如下的展望和设想。
4.1 优化师资队伍是武校发展的基础
武术学校是培养特色人才的教育机构,既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就需要优质的师资队伍。可以说,师资队伍的优劣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人才。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如没有提高到一定水平,其发展将会受到制约,进而步履为艰。因此,坚持优化师资队伍,以师德、武德建设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武校立足之本、生命之源。
坚持优化师资队伍,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转变观念,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指将留校转行的教练送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请进来是武校管理者应积极地创造条件,从外面引进优秀的教练员和教师,改变近亲繁殖日益增多的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一要提高认识、加强自我学习;二要积极探索武校特殊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形成的“师傅带徒弟”、“勤学内功、闭门修炼”的武术人才培养模式。登封武校需要打破以往旧有的闭馆教学模式,急需“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只有通过多观摩同行先进的教学、教法,取其精华,苦练内功,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之,登封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探索。
4.2 合理规划、有效监督是武校发展的保障
目前,登封武术学校多来自民间投资,在学校建设方面,一般是自我选址建设。众多规模较小的武校甚至没有合理的规划和选址。过去找几个拳师,租借一些场地就匆忙招生的也不在少数。“边招生边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办学”是登封众多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像少林寺塔沟等知名武校也不例外。这种模式在武校的原始资本集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这种由于缺乏政府统一规划的武校布局,导致了各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武校间相同资源的共享。另外,登封武校的办学资质审批和监管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但教育部门审批武校办学,体育部门也审批武校办学,其他部门也有监管权。因此,今后的规划中,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减少监管部门,提升监管效率是登封武校集聚区形成和良性发展的坚实保障。
4.3 品牌立校是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品牌是指以某种名称、标记、图案、象征或者设计及其组合与其他竞争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一种标志[9]。在经济活动中,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一种优质的无形资产,代表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也是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体现[10]。就登封武校而言,树立品牌、打造名牌武校,代表了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核心价值和社会美誉度。学生和家长选择武校的关键是看武校的教育或理念能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而判断这些的先决条件,来自于社会对武校外在的评价和认可度。因此,登封武校需根据自身的办学规律、办学特色,实施品牌立校才是其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后,登封武校只有坚持不懈地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和壮大。而实施这一战略,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武校的校徽、校歌、校服等外部标识进行规划、设计,并将外在标识用于学校的对外招生和宣传中,扩大其影响力;二是将武校的外在标识与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教学和师生员工的各种活动中,深化师生员工的认知;三是扩大对外交流,实施重大活动营销学校品牌计划。登封武校经常有机会参与全国的重大活动,甚至也有机会参与国外的重大活动表演。这些重大活动往往具备级别高、参与面广、影响力大、媒体关注度高的特点。因此,登封武校可借参与重大活动的机会,顺势推广学校品牌。在这种社会关注度和媒体曝光率双高的情况下宣传学校,如果措施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在深化、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争创名校品牌,才是当地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不竭动力。
5 结束语
对登封武术学校集聚现象的讨论,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对武术学校良性发展的影响及其经济活动趋同化的影响和规律。透过对登封武校集聚现象的观察,希望对武术无形资产亦相对丰富的峨眉、武当、沧州和莆田具有某种借鉴和启示。至于登封武术在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探索的经验,是否值得在其他地方推广和示范还有待观察。毋庸置疑的是登封武校在武术产业化实践中的探索,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起点和思路。因此,分析和预见登封武校集聚的现象,以及集聚要素可能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演变,无疑能引导武校各要素进行更有效的模式选择。
[1]张兴军,陈泽伟.“功夫之都”是怎样练成的[EB/OL].(2008-08-24).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8-24.
[2]赵祥.产业集聚效应与企业成长——基于广东省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9(8):26-37.
[3]吴向阳.走进世界最大“武林部落”:少林小子奥运展英姿[N].深圳特区报,2008-11-22(B01).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81-285.
[5]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EB/OL].[2015-03-20].http://www.hnwushu.com/List/2008.
[6]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5-23.
[7]马宇峰.武术馆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14-15.
[8]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7(1):2-7.
[9]蒋诗萍.当代品牌叙述及其意动性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2014(7):233-236.
[10]沈鹏熠.高校品牌形象对品牌满意和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29(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