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儿童黑热病的护理与观察
2015-03-22刘静迟巍
刘 静 迟 巍
刘静:女,本科,护师
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1],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通过媒介白蛉叮咬传染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我国开展防治工作以来现已基本消灭[2],仅个别地区(四川川北、新疆)有少数发生。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3]。杜氏利什曼病共有3 种类型,即皮肤型、内脏型、黏膜皮肤型[4]。儿童黑热病北京地区极为罕见,感染病内科于2014 年3 月25 日首次收治了1 例儿童黑热病患儿,本患儿黑热病属于内脏型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侵害内脏器官(肝脏、脾脏)而致病,在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儿病情治愈出院,家长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4 岁10 个月,主因间断发热14 d 入院。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患儿入院前14 d 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关节疼痛、皮疹不适症状。入院后询问病史了解到患儿发病前半年曾有新疆黑热病疫区居住史及白蛉叮咬史,当地黑热病较流行。入院后查体:体温38.7 ℃,脉搏108 次/min,呼吸30 次/min,血压90/60 mmg,意识清楚,精神一般,贫血貌,左侧颈部可触及1 个直径约1 cm 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肝肋下3 cm 可及,脾肋下3 cm 可及。辅助检查:白细胞3.83×109/L,血色素90 G/L,血小板201×109/L,淋巴细胞37.3%;生化,ALT 232 U/L,AST 314 U/L,入院后进行骨髓涂片检查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外检血回报“黑热病特异性抗体阳性”。故明确诊断为黑热病,肝功能损害。
患儿入院后给予拉氧头孢钠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予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三联保肝治疗,入院第12 天,加用银耳孢糖胶囊、甘露聚糖肽口服液口服,对症支持,调节免疫。入院第15 天,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抑制免疫反应。入院第20 天,停用甲泼尼龙。2014 年4 月14 日,即入院第21 天黑热病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6 d,用药治疗第3 天患儿体温即降至正常,精神反应好转,复查白细胞,血红蛋白,转氨酶较前明显好转,治疗6 d 后出院,随访至今患儿病情稳定。
2 护 理
2.1 隔离措施
2.1.1 环境 对患儿采取虫媒隔离做好消毒隔离措施,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房间2 次,定时开窗通风,床单位及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以降低感染率。
2.1.2 医护人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触患儿前后按“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因黑热病可通过破溃的皮肤黏膜传染,在执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护理操作时均需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待患儿症状改善,复查杜氏利什曼原阴性后解除隔离。
2.2 发热护理 发热为黑热病常见的症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注意发热的过程、热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给予患儿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位,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误吸,遵医嘱给予止痉药物,观察用药反应[5]。嘱患儿卧床休息,按时监测体温,每4 h 监测1 次,发热时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冰袋放置头部物理降温,不宜采用酒精擦浴,防止发生皮下出血[6]。及时为患儿更换汗湿衣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补充营养和水分。
2.3 基础护理
2.3.1 口腔护理。由于患儿长期发热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可促进细菌繁殖,并且坏死性口腔炎、坏死性牙龈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均为黑热病最常见的并发症[4],所以每天要定时给患儿做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所采用的护理液应为生理盐水或3%碳酸氢钠。每天观察患儿的口腔黏膜,有异常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2.3.2 生活护理。患儿应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医护人员要妥善安排各种治疗护理时间,让患儿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2.3.3 皮肤护理。每天为患儿清洁皮肤,患儿卧床、高热、身体虚弱、皮肤黏膜保护性差,因此要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可用温水清洗皮肤,避免刺激皮肤。由于患儿较瘦每天按时为患儿按摩骨隆突处,增加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
2.4 治疗护理
2.4.1 患儿入院第14 天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抑制免疫反应,在用药前向患儿及家长做详细的宣教,严格掌握用药注意事项及药物副反应。让患儿及家长知道使用激素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同时仔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状况。
2.4.2 激素应用中进行血压监测,激素治疗的患儿每天测量血压并记录,有异常变化及时与医师联系。
2.4.3 葡萄糖酸锑钠的治疗,锑剂即葡萄糖酸锑钠,也叫斯锑黑克,为五价锑化合物,在肝脏内合成三价锑,对杜氏利什曼原虫产生抑制作用,最后由网状内皮系统消灭杜氏利什曼原虫[7]。葡萄糖酸锑钠目前是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特点,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的近期疗效可达99%[8]。少数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发热、咳嗽、恶心、腹泻、腹痛、鼻纽、肝区疼痛症状,一般不影响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毒副反应,如出血、呼吸频率增快、体温突然上升、剧烈咳嗽等,并及时报告医师。本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此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葡萄糖酸锑钠的剂量,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监测心电图、体温、血常规、肝功能,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该患儿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第3 天后体温明显下降至正常,全身症状逐渐缓解,肝功能明显好转。
2.4.4 观察注射部位有无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出现硬结,可采用热敷、按摩、红外线半导体照射、理疗措施。
2.5 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因黑热病引起的贫血属缺铁性贫血,应多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9]。
2.6 心理护理
2.6.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以和蔼诚恳的态度、热情的语言介绍病室环境,在与患儿交谈时注意对患儿的尊重、关心。护士要耐心倾听患儿的表达,通过交谈使患儿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亲切感。
2.6.2 黑热病为少见病,加之患儿家长对该病缺乏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加重了患儿的恐惧感,从而也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对此我们应该耐心向家长讲解黑热病的有关知识,让家长对患儿病情有所了解,消除恐惧心理,减轻思想负担,给予精神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儿在接受治疗时处于最佳状态,促进疾病尽早康复。
2.7 出院健康指导
2.7.1 因本患儿曾经居住过黑热病流行地区,所以要告知患儿及家长每年5 ~9 月为白蛉活动期,嘱患儿家长在白蛉繁殖期间做好自我防范。
2.7.2 护士针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系统、个体化的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的知识和护理的重点。
2.7.3 指导患儿家长出院后感染科门诊随诊,每隔3 个月随诊1 次,随诊1 年[10]。
2.7.4 加强患儿营养及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告知患儿家长黑热病的病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出现上述症状体征,要高度警觉,及时到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手段[11]。
3 小 结
黑热病在本地区极为少见,是一类罕见性传染病,病程较长,患儿及家长表现为焦虑、忧虑,护理人员要帮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在做好对症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及家长讲解有关疾病、饮食及用药等方面的知识,取得其主动配合治疗,是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的重要保证。黑热病的护理重点在于葡萄糖酸锑钠治疗的护理,关键在于高热的护理,基础在于心理护理,因此护理得当是黑热病治愈的前提条件。
[1] 粟 军,张崇唯,杨新春.黑热病9 例并文献复习[J].华西医学,2008,23(2):95.
[2] 刘应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3] 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等.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0.
[4] 郑 雪.45 例黑热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2(10):21.
[5] 张 柳,张 秀,吴 丹,等.黑热病患儿1 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21-122.
[6] 张艳君,李 芸.黑热病患者护理一例[J].华西医学,2010,25(9):1753-1754.
[7] 刘小林,何生全.斯锑黑克联合两性霉素B 治疗黑热病2 例报告[J].地方病通报,2007,22(6):113.
[8]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0.
[9] 王秀玲,袁 碧,巴德玛.黑热病患儿治疗期间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0):1920-1921.
[10]闫玉玲,李永华.新疆喀什地区39 例婴幼儿患黑热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353.
[11]张宗霞,王 瑞,张铭光,等.黑热病护理一例[J].华西医学,2013,28(6):84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