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级对应管理下实施小组定位抢救的效果观察
2015-04-22孙丽娜王淑娟位兰玲
孙丽娜 王淑娟 韩 欢 位兰玲
孙丽娜: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能级对应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根据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岗位和职责,使人尽其才,即按工作职能编制人员,使护理人员的资历、级别等与之相适应[1]。能级对应的管理模式,注重了护士的成长特点,发挥了护士的潜能,强调了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急诊科抢救护理的工作质量是衡量每所医院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2]。特别是在当前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除了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还应具有高超的技术力量和规范的抢救流程。我科自2013 年12 月起在原有定位抢救流程的基础上组建急救小组,并根据护理能级实施定位抢救,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2 月急诊科收治的37 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4 例,女23 例;年龄23 ~86 岁,平均(48.7±21.4)岁;引起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发病:冠心病21 例,脑卒中10 例,心肌病4 例,心肌炎2 例;心搏、呼吸骤停时间1 ~15 min,平均(5.5±2.6)min,其 中<5 min18 例。选取2013 年9 ~11 月急诊科收治的32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 例,女17 例;年龄27 ~85 岁,平均(45.3±19.6)岁;引起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发病:冠心病22 例,脑卒中7 例,心肌病2 例,心肌炎1 例;心搏、呼吸骤停时间1 ~13 min,平均(5.9±2.2)min,其中<5 min 14 例。两组患者根据《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确认为心搏、呼吸骤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种类、心搏、呼吸停止及复苏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2013 年9 月~2014年2 月急诊科护理人员的组成及护理能级未变动,其中女73名,男2 名;年龄19 ~44 岁,平均(31.5±3.6)岁;研究生1名,本科37 名,专科33 名,中专4 名;按照《青岛市市立医院护士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护理分级:N0 ~N1 级护士25 名,N2级护士34 名,N3 级护士15 名,N4 级护士1 名。
1.2 方法 根据《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定位抢救流程图(图1),并组织护士进行统一培训。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的定位抢救,护士根据定位抢救流程图自主选择A,B,C 位置,并按照分工角色实施急救。
1.2.2 观察组 实施能级管理下的小组定位抢救。急诊科根据护理部统一下发的护士能级规定将护士分为N0 ~N4 五个能级级别,每年护理部通过护士的量化考核实施能级的晋升。急诊护士以N0 ~N3 级为主,针对护士能级进行排班,保证每个班次包含除N4 级外的各个能级,合理优化组合各班次人员,每班次均有指定的急救小组,并在排班表上作相应标记,每个小组包含N0 ~N1 级护士1 名,N2 级护士1 名,N3 级护士1 名。发现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护士可在现场急救的同时呼叫急救小组相关人员与自己立即组成急救小组,根据能级对应实施定位抢救,每个能级职责见图2。N3 级护士担任组长,负责抢救信息的发布与人员组织。定位抢救小组人员由急诊科护士轮流担任,保证各能级人员均有参加抢救的机会。
图2 能级对应定位抢救流程图
1.3 观察指标
1.3.1 复苏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后的复苏效果[3]。心搏骤停经急救后恢复窦性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并测得血压并维持12 h 以上,可出现规则自主呼吸并维持12 h 以上为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窦性心律及自主呼吸者为心肺复苏失败。
1.3.2 考核成绩的比较 将两组护士分别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个案分析3 部分,其中理论、操作成绩满分各为100 分,个案分析满分为20 分。理论考核内容主要以《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内容为主,操作为定位抢救配合,个案分析为针对临床工作中的抢救病例进行分析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例)
2.2 实施能级对应管理下小组定位抢救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表2)
表2 实施能级对应管理下小组定位抢救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2 实施能级对应管理下小组定位抢救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分
时间 人数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 个案分析实施前75 81.02±8.43 88.65±3.37 13.89±2.05实施后 75 85.32±8.05 92.83±3.05 16.07±3.23 t 值3.195 7.964 4.935 P 值0.002 <0.001 <0.05
3 讨 论
心搏、呼吸骤停是急诊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急诊科最常见最紧急的危险状态之一[4]。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患者心搏、呼吸停止时间密切相关,如果在4 min 内获得有效的心肺复苏,有50%复苏成功率;时间一旦超过6 min,成功率会下降至4%;时间超过10 min,成功率会下降1%[5],此时急诊抢救工作中的高效、协调以及护理人员的娴熟技能与分工配合直接关系到抢救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快速、有序、严谨、合理的抢救队伍非常重要。
3.1 能级对应管理下的小组定位抢救提高了抢救质量 心搏、呼吸骤停在临床工作中非常紧急且单凭个人力量无法实施全面的急救。一个科学合理的护理人员分工模式,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工作的全面发展[6]。能级对应下定位抢救小组的组建保证了每个班次均有不同能级护士参与抢救,团队抢救的形式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时效性[7],同时明确的定位定责分工省略了繁琐的集结与分工过程,保证护士根据自己的能级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并立即固定位置实施抢救。能级对应管理下小组定位抢救保证了护士以团队的形式按护理能级对应相应职责参照流程进行定位抢救,确保了技术水平与能级的对应,减少了低年资护士因经验缺乏在心理上产生的胆怯,同时高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所处的主导地位亦能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使低年资护士的抢救过程得到监督与指导,保证了抢救措施及时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护士急救积极性。高质量的复苏过程才有高成功率的复苏效果[8]。表1 显示,观察组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
3.2 能级对应管理下的小组定位抢救加强了护理人才梯队建设 表2 显示,能级对应管理下的小组定位抢救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P <0.05)。轮流排班保证每个能级护士均有参与急救的机会,对于年资低的护士,由于经验的缺乏,在面对抢救的场面往往表现出紧张、胆怯、有的甚至出现退缩,而小组抢救提供了一个心理缓冲期,让她们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同时自信心也不断增强。高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了急救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动力。能级对应管理下的小组定位抢救有利于护士按各自能级履行所分工的职责,使分工更加明确,操作更加娴熟,配合更加默契,从而加强了急诊科护理梯队的建设。
[1] 王素娟,邓欣欣,段 端.手术室专科护士能级对应管理与效果评价[J].天津护理,2013,21(1):60-61.
[2] 黄丽英,陆一鸣.急诊分诊在急诊科安全管理中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225-227.
[3] 费 悦,王乐毅,钟泰迪.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21.
[4] 唐从耀,黄 欣,张晓瑜,等.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00-2001.
[5] 程 玲,杨 春,李 广,等.高级养老护理员心肺复苏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524-2526.
[6] 何开莲,李泉清,龙 霖,等.护理队伍分工模式的现况调查[J].护理学报,2014,21(1):33-36.
[7] 张连荣,宋瑰琦,谢少清,等.实施团队抢救培训以提高心肺复苏时效性[J].护理学报,2012,19(3B):24-27.
[8] 张军根,付卫林,钱利娜,等.临床路径对急救小组心肺复苏质量效能的改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0):1193-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