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后冷却方式对调质钢棒残余应力及加工变形的影响*
2015-03-22朱云海胡绍鑫
冀 鸰, 朱云海, 胡绍鑫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特钢研究院棒线材研究所, 江苏 江阴 214400)
回火后冷却方式对调质钢棒残余应力及加工变形的影响*
冀 鸰, 朱云海, 胡绍鑫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特钢研究院棒线材研究所, 江苏 江阴 214400)
针对调质钢棒材机加工后变形的问题,采用X射线衍射应力检测仪,分别检测了42CrMo棒材调质后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表面残余应力,发现回火或去应力后水冷会在棒材表面形成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类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并结合破坏法验证了其对机加工变形的影响。
调质; 变形; X射线; 残余应力
引 言
采用传统箱式电炉加热、淬火池淬火的方式生产调质棒材时,会因为加热时的重力作用及淬火时冷却速度不同造成棒材弯曲,因此在回火结束后,棒材必须进行冷矫直或热矫直以达到所需平直度。冷矫直后会因塑性变形造成残余应力,需进行去应力退火,如不去应力或去应力不充分,棒材很可能会在机加工时产生变形。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澄特钢”)利用国内领先的辊底式连续调质炉,生产供国内外油田、风电、汽车等行业使用的各类调质棒材。该连续炉采用天然气加热,管道式炉膛,斜辊传动,棒料在炉膛中逐支旋转前进,出炉后直接进入高压水冷环进行在线喷淋淬火,随后进入同样的辊底式炉回火。与传统箱式电炉相比,棒材的调质过程具有加热、冷却均匀,处理后组织、性能稳定,综合性能优异的优点,因此棒材在加热及冷却时不易产生变形,平直度高,可省去后续矫直工序,进而避免产生矫直造成的残余应力。
但在前期市场开发过程中,有个别客户在使用兴澄特钢的未经冷矫直的调质材进行机加工,做成零件后,仍然出现了弯曲变形,导致零件报废。这些零件均是轴向不对称的复杂形状零件,而在加工轴类、螺栓类零件时没有出现类似状况,因此棒材中可能存在冷却速度过快导致的残余热应力。
1 X射线试验原理
X射线法检验应力利用的是X射线在晶体表面的衍射原理。由于晶体中的粒子直径与X射线的波长相当,满足光学中衍射所需的条件(光的波长和光栅的尺度同数量级),并且晶体中的原子是规则排列的,当某一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多晶体样品上并满足布拉格方程式时便会产生衍射。如果钢材内存在宏观残余应力,则晶粒晶面间距会发生变化,X射线衍射的位置也将发生位移,依照此变化即可求得晶面间距的变化,从而求得应变,通过弹性力学理论即可求得残余应力[1]。但由于X射线仅能穿透30 μm级别厚度,因此只能测表面应力。
具体检测方法为:采用10% NaCl水溶液在棒材表面约1 cm2范围内进行电解腐蚀,将表层氧化层腐蚀掉后,用X射线仪检测其表面应力状态,检验数据如为正值,则为拉应力,如为负值,则为压应力,每个点取3次检验的平均值。随后再电解掉一定深度的表皮金属,再次检测残余应力,这样采用逐层剥离、逐层检测的方法,得出距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残余应力分布。
2 试验过程及分析
2.1 回火试验
2.1.1 试验原料及方法
兴澄特钢采用连续调质炉生产调质钢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并避免回火脆性,棒材回火结束出炉后一般用喷淋水冷却,对于平直度要求较高的棒材,回火后也会采用压力矫直机进行矫直,随后去应力,去应力后仍然采用喷淋水冷却。
为了验证回火及去应力后的冷却工艺对调质棒材残余应力的影响,在回火或去应力后,将棒材采用不同冷却方式冷却到室温进行试验。在Φ160 mm规格的42CrMo调质棒材上取200 mm长试样五件,分别按表1的不同冷却方式进行处理后,采用PSP/MSF X射线应力测试仪检验每件试样的残余应力。
表1 42CrMo调质棒材回火及去应力后冷却方式
2.1.2 实验结果
图1为回火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的42CrMo棒材(表1中试样1、2、3)距表面不同深度下的残余应力分布。从曲线可以看出,回火后空冷的棒材表面有-40~-147 MPa的残余压应力;而回火后水冷至100 ℃、300 ℃的棒材,从表面至0.6 mm处,残余压应力逐渐由-206 MPa增加到约-554 MPa,随后不再明显增加,可见回火后水冷会大大增加棒材表面残余应力。而且水冷至300 ℃与水冷至100 ℃的棒材表面残余应力值区别不大,说明大多数残余应力在300 ℃以上就已经形成,先水冷后空冷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减少棒材表面残余应力。
图1 回火后冷却方式对42CrMo调质钢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2.2 去应力试验
对于对平直度要求较高的棒材,回火后也需采用压力矫直机进行矫直,随后进行去应力退火,以消除冷矫直时塑性变形导致的残余应力。为了检验去应力退火后的冷却工艺对棒材残余应力的影响,从以上调质后水冷的棒材上取两段棒料,在箱式电炉中分别模拟了510 ℃去应力退火后空冷及水冷工艺(表1中试样4、5)。X射线衍射测试显示,空冷后棒材表面下1 mm处残余压应力为-100 MPa,而水冷后残余压应力达到-416.5 MPa,如图2所示。因棒材是回火后水冷的,因此在去应力处理之前,其表面有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可见经过510 ℃下保温,残余应力可得到有效释放,但如采用水冷方式,棒材表面会重新产生较大的残余压应力。
图2 去应力后冷却方式对42CrMo调质钢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2.3 破坏法试验
2.3.1 应力分析
当淬火棒材加热到回火温度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原淬火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形成回火索氏体,因马氏体膨胀导致的晶格畸变得以恢复;同时在高温下材料屈服强度降低,也有利于淬火时形成的残余应力的释放。这时可以假设棒材处于没有残余应力的理想状态,而且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不会有组织转变,因此也不会产生新的组织应力。当棒材出炉冷却时,表面冷却速度大于心部冷却速度,于是棒材内外温差增大,表面层金属温度低,收缩量大;心部金属温度高,收缩量小,棒材表面的冷缩受到尚处于高温的心部的抑制,故表面层承受拉应力,而心部则承受压应力。到了冷却后期,表面层金属的冷却与收缩结束,心部金属继续冷却并产生体积收缩,但心部的收缩受到表面层的牵制作用而受拉应力,冷硬状态的表面则由于心部收缩而受到压应力。当整支棒材冷至室温时,内外温差消失,冷却后期的应力状态便残余下来。因此,棒材最终表面受压应力,心部受拉应力。
此外,因马氏体转变引起的残余应力正好与冷却时的应力相反,为表面受拉,心部受压,如淬火时的组织应力未在回火时完全消除,冷却应力与组织应力相叠加,也有可能形成表面至心部先受压、再受拉、再受压的状态。但不论何种分布状态,这些拉应力与压应力在棒材横截面上是处于平衡状态的[2]。由于热应力是在工件快速冷却时其截面温差造成的,因此冷却速度越大,截面温差越大,则热应力越大;反之,如冷却速度越小,截面温差越小,则热应力越小。
2.3.2 试验方法
为了进一步验证棒材的应力分布状态,采用破坏法进行了对比试验。
取两支辊底式连续调质线生产的Φ60 mm×800 mm的调质棒材,将两支棒材一侧沿轴向铣去约15 mm厚度,1#棒材采用回火后空冷、2#棒材采用回火后水冷。
测试结果显示1#棒料基本没有变形,而2#棒料明显向未加工一侧拱起,采用直尺测量,挠度达到了近3 mm。这说明棒材表面有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与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分析仪所得出的结果一致。
2.3.3 试验分析
在棒材表面进行的破坏,使整个横截面应力平衡被破坏,另一侧的表面应力会得到释放,如果原来棒材表面受拉应力,晶格处于拉长状态,应力释放后原子间距减少,导致棒材未加工一侧整体长度变短,则该侧会向内弯曲。反之,如棒材表面受压应力,晶格处于压缩状态,应力释放后原子间距增加,会导致该侧整体长度变长,从而呈拱起状态。
综上所述,采用缓慢冷却方式(如空冷),有助于减少热应力的生成。
3 结 论
(1)回火出炉后采用水冷方式的棒材表面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导致的残余压应力,而采用回火空冷方式的棒材表面残余应力相对小得多;
(2)回火后的棒材在去应力结束后,如采用水冷方式冷却,仍然会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
(3)因棒材表面的残余压应力与内部的残余拉应力相互抵消,呈平衡状态,棒材不会变形;但当一侧加工量较多而另一侧加工量较少时,棒材会向加工量较少一侧拱起,造成零件变形。
[1] 罗玉梅,任凤章.X射线法测量多晶材料残余应力[J].材料导报, 2014.6,28 (6), 112—114.
[2] George E Totten. Steel Heat Treatment: Metallurgy and Technologies [M]. CRC Press, 2006.
2015-07-24
冀 鸰(1978—),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电话:15961618632;E-mail:jiling@cp-ssteel.com
TG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