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蛴蟆节 迎春祈愿汇成的星河

2015-03-22冉玉杰设计

中国西部 2015年8期
关键词:南充星河竹子

文•图/冉玉杰 设计/赵 清

蛴蟆节 迎春祈愿汇成的星河

文•图/冉玉杰 设计/赵 清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以正月十五作为春节的结束不同,四川南充西部部分地区正月的结束要早一天。当地人庆祝春节结束的狂欢时刻是正月十四,而狂欢的内容颇具特色,它与一种动物有关,而这个节日被当地人称之为蛴蟆节。

口口相传的传统

因为参与给南充市拍摄一本画册,对当地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进行了解,知道有这个蛴蟆节,于是在节日当天去看个究竟。蛴蟆在四川话中是对青蛙、癞蛤蟆等蛙类动物的总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蛙类,特别是癞蛤蟆都有阴冷、肮脏甚至丑陋的感觉,怎么会以它们作为节日的主题?而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对四川地方民俗一直比较关注,但对这个节日以前了解甚少,它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这越发激起我一探究竟的欲望。

蜞蟆节仅流行于南充市金宝、积善、车龙、三会、双桂、盘龙、七宝寺、多扶、莲池、会龙等十来个乡镇,在地域上属于南充西河流域。关于蛴蟆节的起源,按照当地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屯兵四川,驻扎南充西河流域,遭遇官军围剿,战场上你来我往,尸横遍野,瘟疫流行,百姓遭难。时值开春时节,正遇蛴蟆纷纷爬出泥洞鼓噪繁殖之际,人们便将生病咳嗽哮喘之声与蛙鸣之声联系到一起,将这些瘟病统称为“蛴蟆瘟”,而蛴蟆自然也就成了万劫不复的灾害祸首及幽冥之物。这时有个云游高人点化乡民,为防止蛴蟆瘟危害人间,应在每年正月十四夜晚,扎制蛴蟆灯并且送走瘟神,以求生活平安美好。由此逐渐演化出送瘟神祈福运的蛴蟆节,并在南充西河流域这一块不大的土地上传承下来,如今已有近370年的历史。

另一个说法虽然没有那么具体的历史指向,但还是和小孩咳嗽有关。据说小孩患百日咳是由蛴蟆引起的,要想娃娃不生病,道人术士的高招便是扎制蛴蟆灯并且把它们送回水里,以防蛴蟆将瘟病传染给孩子。从长期以来参与蛴蟆节的主体都是小孩这点来看,这个传说还是有其现实的依据。当然,孩子们爱热闹,哪一个节日他们不是重要的参与者呢?而且就祈福来说,谁都会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在金宝乡场上,几位大爷大妈听说我在了解蛴蟆节的缘由,便上来与我热情交谈,说到他们小时候过蛴蟆节,一个个眉飞色舞,仿佛回到童年。一位80多岁的大爷告诉我,他从小就过蛴蟆节,那时也没有哪个出面组织,都是自家给娃娃做好蛴蟆灯,入夜的时候孩子们或以村社,或以街坊各自成伍,邀约着玩蛴蟆灯,一般都是把蛴蟆灯送到邻村邻社的水田里,如果在两县交界之地,都会把灯插到对方的田中去。因送蛴蟆灯有送瘟神的意味,往往不同村社的孩童还会因此爆发一些小冲突。“不过,也就是吵吵而已,过后还都是好朋友。细娃儿嘛,好耍!”大爷微笑着,抽一口叶子烟,那神情一下年轻了几十岁。大妈们更是给我唱起了关于蛴蟆节的传统歌谣,声韵婉转,穿越时空。

家家户户做蛴蟆

正月十四一大早,我便到金宝、七宝寺和三会等几个乡镇巡游,所到之处都能见到为蛴蟆节做准备的场面。

制作蛴蟆灯一般以四川乡村最常见的物品——生长于房前屋后的慈竹、毛竹和水竹为主体,配以纸张糊制而成。在前往三会的乡村公路旁,我见到一位大爷正在屋后的竹林里砍竹子,便上前去探问,正如所料,他是砍竹子给孙儿做蛴蟆灯。只见他在竹园里左右端详,选一棵粗的竹子砍下,剔除枝桠,按两米左右长短斩断带回院坝。先将一段竹子划开劈成粗篾,把它们编织成一个个篾环。再将竹竿的顶上一段轻轻锤破,借篾刀之力轻轻扳开,把篾环放入其中,撑成一个纺锤形的空间,那里面是用来安置蜡烛的地方。然后,再用浆糊将纸糊在纺锤体的外面,既用于成型,也具有防风罩的功能。糊纸时,在一侧留有一可掀动的纸帘,便于安放蜡烛和进行点火的操作。仔细看这过程,发现这蛴蟆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科学。

在三会街上,我们见到李小华大爷正在做一屋子蛴蟆灯很是奇怪,开始还以为他是做来卖的,李大爷听后笑答道:我们这里的人从小和竹子打交道,人人都会自己做蛴蟆灯,没有哪个会做灯卖。原来李大爷的儿女都在南充城里工作,今晚不但儿孙们要回来过蛴蟆节,而且他们的朋友也会一起来玩,为此喊李大爷帮他们把灯做好。我们问李大爷一共做了多少个灯,他笑答:八十七个!以此也可见蛴蟆节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

年轻人做的灯则充满创意,使用的材料也大胆而创新,有的在一根竹竿上连续做了五个蛴蟆笼,有的用不同的彩纸装扮,有的把铁丝、铝材也用上,使形状更多样,制作更精良。有真跟青蛙一模一样的,也有的加入自己的想法,一个小女孩在自己做的蛴蟆灯上贴上各种兔斯基的造型,几个年轻人将蛴蟆灯做成爱心的形状,高高举起走过田间,走上街头,借蛴蟆节之际传递自己的心声。

按照习俗,做好的蛴蟆灯都会放置在房间以外,可见虽然现在人们在形状上已经赋予蛴蟆灯千变万化的造型,但其作为祈福避祸象征的初始意味,还是被人们所牢记。

繁忙的老人与孩子

蛴蟆节虽然主要的活动在晚上,但从早上开始其实已经进入节日的节奏了。我转到三会镇的一个村子里,一群小孩见外人来,便跟着一起看热闹,一会儿房中出来一位婆婆对他们招呼道:娃儿些,该摇竹子了哦!一帮小孩便叽叽喳喳风一般冲入院子后面的竹林,每人抱一根粗壮的嫩竹子摇晃起来,口中还同声唱出节奏鲜明的民谣:“十四节,摇嫩竹,嫩竹直,嫩竹高,嫩竹长大挨刀砍,我长大了进工厂……”细想这歌词颇有意思,孩子摇嫩竹有希望像嫩竹一样,长得直、长得高、长得快的意思,但嫩竹长大了是会被刀砍下做成各种篾货的,而孩子们长大则是希望进工厂当工人。我问了几个中年人,啥时候有这词的,他们也说不清楚,反正从小就这样唱了。从这些词中,我依稀听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回声,可以想见,蛴蟆节的民谣也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走在乡间,几乎每个院子后面都有几位老人在砍竹子,每一个院坝中都有划篾条做蛴蟆灯的大爷在忙碌。现在乡间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娃娃和老人成为乡村人口的主体,平日里生活平淡冷清,而这个春节期间的节日,正是人多聚会多的热闹日子,老人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让孙辈们玩得尽兴,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孩子们怎能耐得住寂寞,从跟着爷爷进竹林开始就一直处于兴奋之中,扛竹竿、裁纸、熬浆糊、粘蛴蟆笼,各种程序,一应参与。一旦蛴蟆笼制作成型,便会举起在房前屋后玩耍起来,比试谁的做得好,谁的做得大,谁的做得漂亮,并带着小狗穿过竹林,到场镇上和小伙伴们玩耍,开始蛴蟆节的预热。

祈愿汇成的星河

夜色悄然降临,三会镇的街道上人群慢慢聚集起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人们手持各种蛴蟆灯,相互展示,在炫耀和攀比中陶醉。锣鼓响了起来,青蛇与游龙在街上舞动,气氛聚集着,等待一场好戏的大幕拉开。

人群前边一位老者看了看天色,划燃了一根火柴,点起了手中蛴蟆灯里的烛光,然后如星光一样,身后烛光闪烁着,慢慢地连成一片。随着锣鼓引导的队伍,人群排成长队从场镇走出,各条小巷子里的人流开始汇入,刚来到场口的各村的人群也如溪流汇入江河,把灯火的队伍化成游龙,沿着村道,涌向田野。

人群里面传来低沉的吟唱:“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歌词虽然简单,在循环往复之中,浓重的乡音,踏着行进的步伐,以清晰的节奏激发出群体的能量。作为听众的我从直白与简单的吟唱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虔诚。吟唱之声随着队伍的行进穿过庙宇,穿过地头,蛴蟆灯发出的火光在冬水田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蓝蓝的夜色之中,蛴蟆灯汇成的长龙游动着。游龙接近水边,慢慢散开,如吸水之蛟龙,俯向水面。一只只蛴蟆灯被插进水田里,烟花绽放开来,孔明灯冉冉升起,有虔诚者手持彩灯,双手合十仰面对天,默默颂着心中的祈愿。

田边的蛴蟆灯越来越多,山野之间,璨如星河。渐渐地,烛光引燃了彩纸,引燃了竹竿,映入眼帘的是一场“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真实而壮观的景象。

蛴蟆灯,延续三百余年的灯火,明明灭灭;蛴蟆节,植根于乡村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南充星河竹子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星河映沱江 烟雨落凤凰
TheDifferencebetweenOrientalandOccidentalThinking PatternsinTranslation
星夜的巷子
一支笔的进化史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