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年面羊喜洋洋

2015-03-22文g图设计

中国西部 2015年8期
关键词:面塑面团师傅

文g图/白 英 设计/王 静

羊年面羊喜洋洋

文g图/白 英 设计/王 静

山西民间制作面羊,源自远古秋祭。七月粮谷新熟,人们要举行祭天告祖仪式。祭礼一般用色纯体全的牛羊,叫“牺牲”。古代祭祀为国家大事,后渐渐演化为民俗。山西民间崇尚古风,融谷、畜一体,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

摆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面羊走,除夕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过羊年怎么能离开羊美食?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西东大门的古州平定,至今仍保留着最具年味的“蒸面羊,送吉祥”风俗。迈进腊月的门槛,尤其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人们开始制作面羊,村里到处都飘着浓浓的面香。我慕名来到了冠山脚下冶西村以做面羊闻名的霍承武师傅家,探访平定面羊的制作过程,当然了,抢先品尝这风味独特的羊年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灵手巧捏面羊

早就听说了霍师傅的大名,一直无缘相见,今天为了寻访平定面羊的制作过程,我第一次来到冶西村,这是一个隐在太行山间的古村。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第一条通车的高速公路太旧高速(现名:京港澳高速)穿村而过,从此打破了古村的宁静,村周围相继建起不少厂矿企业,让古村多了几分现代化的色彩。经村人指点,我顺利地在一排排民房中找到了霍师傅的家。新式的农家小院,门口影壁上大红的福字,干净整洁的房屋院落,显示出主人的精干与利落,静谧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听到门口的响动,霍师傅热情地从屋里迎了出来,这是一个精神矍铄、笑容详和的农村老头,在我的印象中,做面羊、剪纸、纳鞋垫都是妇女们的事儿,从没听说有男人从事这个行当,我内心微微有些诧异,一个农村老头儿究竟是怎么做出这些以精巧见长的活计的呢?

跟着霍师傅进到屋里,简朴的房间正中,一块大案板已经摆好,桌角上摆着剪子、梳子、针锥、瓶盖等小工具,旁边的瓷盆里是发好的面团,霍师傅正在准备制作面羊,我饶有兴趣地坐在旁边仔细观看。霍师傅首先揪了一大块面揉搓,双手在洁白的面团上敏捷翻飞,欢腾得像正在扑打嬉闹的小羊,他边侍弄着面团,边告诉我,做面羊需用上好的精粉,俗称“二箩面”,发酵时的碱用量、加面比例都要小心掌握,和面要有耐心,使其揉和均匀,这样蒸出来的面羊才能润泽饱满,不开不裂。

不一会,在霍师傅的手中,一大团面被揉得水滑精光,只见他将揉好的面团分成一大一小两块,先把大块的面揉成长条,再微微地弯曲为月牙形,在两端将面团从中间剪开捏成蹄状,一看就是羊腿,三下五除二,羊的身子雏形已现。最精彩的还是羊头的制作,霍师傅把那块小面团先揉成一个蛋圆形,然后一手捧着,一手拿起小剪刀,先在一头横剪,再在两侧竖剪,瞬间羊嘴、羊耳朵就活灵活现了,接着又把面搓成条做成眉毛,拿上锥子压成胡须,装上杏仁点上眼睛,转眼功夫,一个造型朴拙、形态可爱的“面羊”就制作完成了。

正在忙碌间,一位本村的大婶拉着两个外孙女推门进来,原来,她是订做这批面羊的主家,想在羊年做几只面羊送给自己的外孙——五岁的张婉书和一岁半的闫佳羽。两个小朋友一看到这面羊就十分喜欢,看着看着,张婉书忽然说:“我想要喜羊羊和美羊羊。”霍师傅一听,笑了:“现在的孩子们,就是不一样,这好办,爷爷这就给你们做!”

①平定面羊

②面羊上色

③大面羊

①面羊出锅了

霍师傅翻了翻孩子拿的画书,不大一会儿,手下就捏出了憨态可掬的喜羊羊和模样俊秀的美羊羊,喜羊羊用的是黑豆眼,美羊羊用的是红豆眼,就连小羊的卷毛、配饰也惟妙惟肖,与卡通形象别无二致。我原以为霍师傅这个年龄只会捏传统造型,没想到新式造型也难不倒他。霍师傅说:“羊的造型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过去的面羊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样式,而现在的卡通形象就很新颖,但羊身做法就复杂多了,花纹、配件需要借助各种工具,纯粹是用手捏的,拿剪一下一下剪的,工序虽然比较复杂,但做岀来的东西有层次感,有变化,很好看。”听了霍师傅的话,我频频点头,霍师傅笑着说:“用时髦的话来说,这也叫创作,创作就得琢磨。想做得好,就要多看多想,平时的细致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羊的各种动作、各种姿态都要刻意留心,电视剧、动画片里的漫画形象也得学习,这样做的时候才能用上。”

②平定面羊古风长

③揉面

④做羊头

⑤心灵手巧

热气腾腾蒸面羊

不大的工夫,一个个面团经过揉、搓、捏、切等步骤,在霍师傅的手中,变成了各具特色的面羊,接下来的工序那就该上旺火蒸了,霍师傅至今使用着农村的炭火和大铁锅。他边往锅里放面羊边给我讲解:“火候很重要,锅不一样,蒸岀来的效果就不一样。铁锅厚,火就大点;铝锅薄,火得小点。掌握不好,要不就开了花,要不就黄了,要不就要起小气泡。这都得琢磨。”

趁着蒸面羊的间隙,忙碌了一上午的霍师傅也坐下来边休息边和我聊了起来,他今年已六十有八了,说起从事了五十多年的面塑,也是感慨多多。土生土长在冶西村的他,打小就十分喜欢民间艺术,10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面塑和剪纸,到14岁的时候,已经有人来向他求取作品了,并在20多年前当上阳泉剪纸协会理事。霍师傅成年后,曾种过地,当过村里的电影放映员。上世纪90年代修太旧高速公路时,他家仅有的9分地被占用了。儿子一岁多时,家庭遭遇变故,霍师傅从此单身一人把孩子带大。虽然霍师傅的父母也是种地的农民,但他没有沿着老路一直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别寻他法,坚守着这门手艺,边学边创新,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面塑和剪纸艺术,扩大了收入来源,他走的是一条艰苦的创新之路。“平定会面塑和剪纸的人很多,凭这手艺挣钱养家可以说我是咱平定第一家!”说到此,霍师傅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生活的艰辛没有难倒要强的霍师傅,既当爹又当妈的他,为了儿子健康成长,不仅要种地操持家务,而且还学会了打毛衣、纳鞋垫,更是在面塑手艺上精益求精,很快,霍师傅的名声在周边越来越大,连几十公里外的大阳泉、小阳泉、五渡等地的人也到冶西找他订做面羊。霍师傅感叹说,这就是辛苦活,最累的时候,日夜连轴转,捏面羊到夜里一两点才睡觉,早晨四五点就得起床蒸面羊。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凭借自己的手艺,把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学业有成的儿子已考入了阳五高速公路管理局。

差不多二十多分钟的样子,霍师傅说面羊蒸好了,锅盖一揭开,大小不一、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特色鲜明的面羊便齐齐亮相了。最大的一只面羊,个头大,样子憨厚,有5斤多重。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面羊,既不拘于原形的样子,又夸张得符合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传神,美感油然而生。

蒸熟后稍冷却,随即开始着色。霍师傅说,面羊太热则色剂容易挥发,太凉则容易流色。色剂以食用色素为主,经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后使用。颜色调好后,用鸡毛或小楷毛笔蘸蛋清或香油为面羊点眉画眼。经过这道工序,面羊变得艳丽夺目,定眼再看,这面羊既是精湛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食品,深受人民群众喜欢。

①冬日的太行农村

欢天喜地送面羊

经过小半天的忙活,邻居大婶给外孙们订做的面羊终于做好了,看着蒸好的面羊,两个小女孩子喜欢得爱不释手,一岁多的小佳羽,看着看着就把面羊送入了口中,一股纯粹的面香瞬间在空气中荡漾开来。大婶告诉我,当地有姥姥舅舅家给外甥送面羊的习俗,从孩子出生,一直送到十二岁,孩子吃了面羊,会一年平安。这中间还有个生动的传说,相传当地一农家老来得子,名曰二小,从小过于娇惯,长到16岁,顽劣异常,母亲只好让他帮舅舅牧羊。二小看到羊羔吃奶总是跪着,疑惑不解。舅舅说,小羊跪乳是它懂得对母亲孝敬。二小渐悟事理,对舅舅说:“我要回家了,今后一定听妈妈话,长大成才,做个孝亲报恩的人。”此后每年舅舅都要送二小一只羊,提醒他好好长进,街坊邻舍互相效仿,慢慢改为蒸送面羊,并渐成习俗。方圆村里的人家,大都在霍师傅家订做面羊。所以,逢年过节时,霍师傅就显得分外忙碌。

霍师傅多年制作面塑、面羊,差不多快成了半个民俗专家了,讲起平定面羊的缘起、来历头头是道,山西民间制作面羊,源自远古秋祭。七月粮谷新熟,人们要举行祭天告祖仪式。祭礼一般用色纯体全的牛羊,叫“牺牲”。古代祭祀为国家大事,后渐渐演化为民俗。山西民间崇尚古风,融谷、畜一体,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至今,平定乡间还保存着这些原始的习俗,如过年过节祭祀祖先、亲人过世和做周年,都要用“三牲”摆贡;七月十五上坟时,儿女也要为逝去的亲人摆上面羊。有趣的是,儿子儿媳送的面羊身上没有缰绳,而女儿女婿送的面羊身上却要拴上缰绳,这是因为女儿嫁出去是外家人,送的羊如果不拴好,就会跑回去。过去面羊是祭祀用品,现在已经成了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吉祥之物。面羊也由羊的造型发展成了牛、猪、鱼等各种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

听着这意味深长的传说,看着刚出笼的一只只造型拙朴的面羊,想想捏面羊人霍师傅的坎坷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山西面羊永远是一道地道纯粹的美食,一种难以忘怀的记忆。但愿山西面羊简洁拙朴的造型,清新沁脾的面香,报恩孝亲的教诲,民族传承的美德能永远驻留在一代代人的心里!

②面羊祭神灵

③平定面羊

猜你喜欢

面塑面团师傅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面团小蛇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跟踪导练(二)(3)
猫面团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