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引导对幼儿交往行为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2015-03-22张怡雷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同伴家长幼儿

张怡雷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044000)

家长引导对幼儿交往行为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张怡雷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044000)

在幼儿交往行为的发展进程中,家长是应顺其自然,还是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哪些具体做法会对幼儿的交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差异比较,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家长;引导;幼儿;交往行为;影响;改进策略

在幼儿交往行为的发展进程中,家长是应顺其自然,还是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哪些具体做法会对幼儿的交往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澄清这些问题,笔者选定某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的4所幼儿园为试点进行调查研究。事先对8个大班的323名幼儿进行了小组划分,根据其交往行为表现分为受欢迎型和被忽视型两组,研究中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继而将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由此得出结论,提出改进策略。

一、概念界定

幼儿交往行为: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和主旨,从哈贝马斯、覃江梅等众多研究者对交往行为的研究分析中,文章将交往行为界定为: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等符号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区别于交往能力的关键点在于交往行为更加注重交往的表现过程,而交往能力则包含了交往的策略、技巧等。幼儿交往行为指3-6岁幼儿园阶段儿童的交往行为。 家长的引导:根据研究主旨,将其界定为家长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促使幼儿在交往方面的表现良好发展的具体行为倾向。

二、不同交往类型幼儿家长对幼儿交往引导差异分析

表1 不同交往类型家长的引导差异比较

由表1所示,根据差异显著程度排序,位居第一的是第10项,这个问题与第9项、第8项联系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即:家长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否限制和干涉。位居第二的是第4项,第5项与之并列,以下依次是第7项、第1项、与第3项、第6项。

从标准差的表现状况来看,被忽视型在第4项中的标准差为1.06,离散度较大,表明该组被试家长有的很少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有的则经常让孩子独自一人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第9项被忽视型的标准差为1.11,第10项被忽视型的标准差为1.07。这两个数据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被忽视型幼儿家庭中,对待幼儿的矛盾冲突是否有两种极端现象,一些家长可能会对幼儿的交往表现过度敏感,担心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吃亏,刻意为孩子选择与之交往的同伴,当孩子在交往中发生矛盾时,为避免冲突,赶紧将孩子带离现场。而另一些家长则对孩子的交往完全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使孩子在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或盲目无助,或粗暴应对。如此久而久之,幼儿也会对交往失去信心从而降低交往的动机,减少应有的交往行为。

三、家长引导对幼儿交往行为的影响

在对家长的引导行为进行调查的问卷中,包涵了对家长的观念、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引导行为方面差异最为显著,表明家长对于幼儿交往的引导行为将会是幼儿交往行为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交往行为。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试家长对于幼儿交往的认识很好,两种类型基本不存在大的差异,但是观念的改进不能完全解决行为跟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观点,有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却找不到问题突破口,不知如何去做,或做法错误,或明知应该如何去做,却懒于行动、懒于作为,这些都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家长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否限制和干涉这个问题上,第8、9、10项数据显示,受欢迎型幼儿家长更少地限制和干涉幼儿的同伴交往,在思想上,他们更多认为幼儿同伴间发生矛盾并不一定是坏事;在行为上,他们在自己的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带孩子回避矛盾,同样也不限制孩子与经常发生冲突的同伴进行交往。

第4项、第5项的差异表明,家长或为了贪图省心、安逸,或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或沉迷于自己的兴趣而忽略孩子,让孩子长时间地看电视、玩电脑,被忽视型幼儿家长正是在这一问题上不加节制,导致了自己孩子在交往行为方面与其他幼儿产生了距离。而受欢迎型幼儿家长正是留出了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才不至于让孩子陷入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自我。

第7项尽管牵扯到一些其他原因,但整体上受欢迎型的平均值还是高于被忽视型0.32,表明受欢迎型幼儿家长还是更多地允许或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行为的形成,能力的获得,需要靠模仿成人以及不断地进行强化练习。那么,没有模仿条件和练习机会,行为将如何形成?因此,第1项和第3项得出结果,受欢迎型显著优于被忽视型。

四、家长引导幼儿交往的策略

1、不限制幼儿的同伴交往

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幼儿初期的交往是自我为中心的,然而随着游戏的展开,逐步趋于平等互惠,同时也在矛盾中体验到冲突、谈判或协商,这些体验让幼儿懂得了与同伴合作才是积极富有成效的交往方式。可见,幼儿与同伴交往中的冲突是幼儿交往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笔者建议家长们不要限制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在发现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也不必急于制止或将幼儿带离现场,而是应该作进一步地观察,如果幼儿之间经协商化解了矛盾,那将是幼儿交往学习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如果实在无法化解,家长再介入帮幼儿协商解决不迟。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们在观察幼儿解决冲突时一定不要让他们意识到你的存在,应当隐蔽起来,否则,将会影响幼儿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在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的状态下,幼儿在家庭中更多体验到的是被关爱、被给予,而很少有机会与别人分享心爱的物品,由此习惯了索取和拿来,就难以做到分享与合作。作为家长,应该具有从小培养幼儿谦让、分享的意识,在家庭中,即使孩子是最小的,也应该让他养成好的东西大家分享的习惯。买了好吃的,不仅自己吃,也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买了好玩的,不仅给自己玩,也要舍得与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玩。只有家长有这样的意识,才能建立幼儿良好的分享、合作交往行为。

3、与幼儿共同活动

当今社会电子产业发展迅猛,不仅幼儿,即便是成人也难以抵挡电子娱乐带来的精神诱惑。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家庭在节假日期间,大人小孩人手一台电脑(或电视),各看各的节目、各玩各的游戏,互不干扰、自得其乐,如此状态持续少则半天,多则数日,哪里还有时间用来交往?于家长不沟通,孩子少交往,交往能力又从何而来?其实,孩子放学放假在家,可干的事很多,动画片不是不能看,游戏不是不能玩,但一定要有节制。聪明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办法,或每天约定一定的时间来看电视、玩游戏,比如,每天一小时,时间一到,必须休息。或约定特定的节目来看,比如,某动画片每天看一集,多了不行。这些做法一定要在行为之前与幼儿约定好,达成一致意见,方可顺利实施。另外,家长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让孩子看,自己却玩得放不下,如果这样,家长的要求将无任何效力。

除了对看电视、玩电脑的控制,幼儿在家时,可干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给孩子讲书里有趣的故事;还可以带孩子画画做手工,折纸、做泥塑、搭积木等;也可以带孩子到社区广场找同伴玩;如果有时间,家长可以带孩子爬山、游泳、放风筝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回顾一下曹子方和满晶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儿童的交往动机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动机是活动动机,即在儿童身上具有强烈的要了解和操纵物体的需要,但由于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又想获得某些活动的实际结果时,就会寻求与成人共同活动。如果幼儿经常在独自一人看电视、玩电脑,活动都不存在,引起幼儿交往的活动动机就无法产生。

4、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利西娜研究认为,交往双方的主体化,是交往需要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交往活动产生的必要前提。中国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更多的被看做“小孩”来照顾,而不是被看做与成人平等的“主体”来看待,即便是再简单的劳动,家长们也愿意自己去做,而很少让幼儿参与进来,原因是担心孩子做砸了。殊不知,这样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恰恰剥夺了幼儿交往的动机和权利。2013年热播的电视系列剧“爸爸去哪儿”掀起了又一轮收视热潮,在这收视热潮的背后,不仅仅是人们对于明星家庭的好奇,更重要的是节目中的各种任务活动本身以及活动中爸爸和孩子的表现吸引了电视观众。生活中平常不过的做饭,找食材等简单的工作,有了孩子的参与而变得鲜活、有趣,节目中孩子们为完成任务而相互协作,积极沟通想办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个节目也不禁让我们反思,这些任务我们交给过幼儿吗?家长们以为不让孩子干活、不让孩子劳动是爱孩子,而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体验劳动探究乐趣的机会以及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的权利。目前在我国深圳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有供儿童进行职业体验的场馆,在这样的场馆内,儿童可以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去做各种不同的工作,比如,挤牛奶、护理婴儿、自制蛋糕、理发等。在这里,儿童表情严肃、工作投入认真,完全不同于玩时随意的感觉,可见儿童与生俱来有对生活劳动的热爱。然而,这样的场馆因投资大、收费高昂,收入一般的家庭其孩子也是难以企及,故而还未得进一步普及。然而我们又何尝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这样能满足他们工作的机会呢?因此,建议家长,让孩子帮你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饭前摆放碗筷,来客人时端茶倒水洗水果,去邻居家送东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偶尔短缺的日常用品可以让孩子去小区超市购买。总之,幼儿的交往需要有机会来练习,如果家长不给机会,幼儿的交往行为就难以表现。

[1]姚纪纲·交往的世界一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刘晓晔·教师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潜在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0(S1).

[3]张文秀·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

(责任编辑:李昌礼)

Parents’ Guidance Impact on Children’s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and It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Zhang Yilei

(Yuncheng Infant Normal College, Yuncheng044000, Shanxi,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infants, should parents give their children guidance or just let it be? How to give infants specific practices to promote their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Having done lots of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concluded the fa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parents,guidance,child care,communicative action,impact,improvement strategies

2015-01-09

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重建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75)。

张怡雷(1978.08~),女,山西新绛人,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G610

A

1673-9507(2015)02-0062-02

猜你喜欢

同伴家长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寻找失散的同伴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