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程教学的影响

2015-03-21王洪玲

关键词:动态平衡关联性译者

王洪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程教学的影响

王洪玲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翻译学起源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而分析了生态翻译学的属性,最后详细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翻译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

生态翻译学是建立在生态整体主义视角上的翻译理念,为现代翻译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重视。生态翻译学以自然选择原理为核心,将翻译研究视为自然界的生物的发展过程,从生态环境的构建、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意义等几个角度对翻译活动的理性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保证翻译活动的整体性[1]。而这种整体性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性与整体性,依次为依据选择不同的翻译角度,可以实现对不同文本和意识形态的综合性研究,从而获得准确的翻译研究结论。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的理念最早是由清华大学外语系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他在“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的主体研究中,详细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理念[2]。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研究活动应当从生态系统的宏观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的认知,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从进化论派生出来的,而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活动的重新阐述”。

从整个翻译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思维与文化是三个紧密相连的部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无论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作为核心内容,都需要同时考虑到其他两个部分,才能实现生态翻译活动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性。

2 生态翻译学的属性

2.1 构造相似性

生态翻译学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构造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类似性。关联性的相似体现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联链,这条关联链的组成形式可以体现出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结构的类型性。因此,从翻译活动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转变,可以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关联链的形式体现。

2.2 巨大的发展潜力

生态翻译学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不同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其中也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显然这并没有影响到生态翻译学的顺利发展,而且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领域方面获得的成果越来越多。

2.3 不可通约性

生态翻译学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现代翻译研究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生态翻译学对传统翻译活动解构的同时,形成了新的模式,这种新模式以语言和文化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不添加译者对原文的好恶情感,仅仅是从文本自身的视角进行重新构建,力求在保证原文生态结构的同时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这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情感。

3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3.1 生态翻译学注重整体性与关联性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强调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是基于生态环境整体性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理性特征。一个系统的整体性,来源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而这个整体表现出来的功能并不完全等于每个子系统功能的相互叠加,而是大于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总和,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都会由于关联作用的影响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这也说明任何一种个体的生态行为都会对整体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恰恰体现了翻译研究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3.2 生态翻译学的动态与平衡理论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小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任何一种生物体系发生变化,会对其关联的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每个生态系统之间都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为了适应这个动态平衡的关系,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对自我进行调整,只有保持生物体系之间的平衡感,才能保持整个正态系统的稳定性。当整体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的生物系统和群落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翻译学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每个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都具有很大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翻译生态发生变化,就需要其他的翻译生态系统进行调整,与翻译生态系统整体形态保持动态平衡。通过翻译活动的主题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翻译生态系统,而每个翻译系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系统内部的翻译群落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翻译群落是由生态翻译整体系统中的译者组成的,译者的生存能力越强,对生态翻译系统整体性产生的影响越大,生态结构的动态平衡感越强烈。

3.3 生态翻译学的美学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丰富的物种、多样的色彩和声音,而且不同的元素之间有序排列,形成了充满美感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美感是自然的、和谐的、静谧的,可以引发人们无限遐想的,也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充分表现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美感,可以唤醒人们对美的思考,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这种美可以是意境形成的,可以是色彩构成的,可以是音乐组成的,而体现在翻译活动中,就表现为词汇的美、语法的美、篇章的美。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领域中,无论是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还是从译者思维逻辑的角度,都无不体现对美的追求,讲求对称、类比、节奏,这些都是生态学的审美要素,也是指导生态翻译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入的依据。

3.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对比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进行翻译创作时,需要针对原文和译文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构建一个过渡环境,考虑到原文和译文不同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9],并且考虑到每个因素对生态翻译整体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做出适当的评估和取舍,在确定合适的翻译文本,可以充分体现译者母语文化的创作背景,将其渗透到译文中,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来自熟悉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更容易引起译者对原作的共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译者被视为影响翻译活动的主体,而在生态翻译理念指导下,应当对译者的位置有正确的、客观的认知,消除译者自身文化与认知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保证翻译作品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思想对现代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将促进翻译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推动翻译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1]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02):10-1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02):5-9.

The Inquiry of the Effects of Eeo translatology on Translation Studies

WANG Hong-ling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uaian,Jiangsu 223003)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related content,analyzes the properties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fin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Eeo 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G512.74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105

1672-7304(2015)04-0223-02

本研究获得2014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14SJB694。

(责任编辑:黄 密)

王洪玲(1978-),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关联性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浅谈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