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芍陂工程利千秋
2015-03-21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又字艾猎。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境,一说河南淮滨境)人,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孙叔敖一生热心水利事业,他带领百姓大兴水利,修堤筑堰,开沟通渠,致力于发展农业和漕运事业,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孙叔敖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利用这两条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灌区经过历代不断续建、扩建,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进陂,开陂灌田,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左右,安丰(今安徽寿县境内)大旱,粮食减产。作为楚国北疆的农业区,安丰的旱情直接影响到国家军需和民用粮草的补给,情况十分严峻。孙叔敖立即亲赴灾区视察情况,后结合当地情况,主持兴建了芍陂 (音quèbēi,因水流经芍亭而得名),这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
安丰城南一带,是大别山的北麓余脉,西、南、东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而雨少的时节,又常出现旱情。针对这种情况,孙叔敖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特点,带领百姓因势筑造了“周一百二十许里”的芍陂。将东面凤阳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都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由于芍陂南高北低,稻田又多分布于西、北、东三面,孙叔敖又命人在这里开了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这样一来,雨多不愁成涝,天旱也有水灌溉。其后又在陂的西南方开凿了一条子午渠,上通发源于大别山区的淠(音pì)河。此外,还打通了濠水的引水渠道。这样,就扩大了水源,使芍陂拥有了“灌田万顷”的效益。
芍陂自筑造以来,经过历代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在东晋以后被改名为“安丰塘”。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安丰塘已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灌溉面积达到60多万亩,兼有防洪、水产、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
为了称颂孙叔敖的历史功绩,后人在芍陂等地为其建祠立碑。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评价芍陂的历史作用时指出:芍陂是淮南田赋之本。其重要性由此可见。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河南时,也曾高度评价孙叔敖,称赞他是出色的水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