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5-03-21徐丽曼
徐丽曼,袁 飞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11660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冲击。其中,“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影响面颇广的西方政治社会思潮,由于以“自由、平等、人权”等词汇标榜自身,具有极强的诱惑性和误导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认同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其潜在影响,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进行辨识,提高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
一、“普世价值”思潮的含义及其内容
“普世价值”一词源于英文“universal value”,意指“普遍价值”或“普适价值”(普遍适用的价值),是在20 世纪90 年代西方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提出的“普遍伦理”(universal ethics)概念的基础上演化而来。90 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其发展总体经历了从宗教的普世主义、神学家倡导的普世伦理直到成为代表西方强势话语,专指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过程。如今,作为一种影响力日益广泛的社会思潮,“普世价值”的政治性逐渐被显现了出来,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将西方资产阶级以全人类普遍性的形式出现的价值观念颂扬为“普世价值”,并要求中国遵循这种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普世价值”鼓吹者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整个世界在历史发展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准则,但这些价值是只有在西方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模式下才能实现的,因而要求中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接受“普世价值”。
二是试图以“普世价值”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意识形态重建”。“普世价值”思潮以宣扬“淡化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终结”为旗号,称中国不应自外于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并且认为“在这些‘普世价值’面前没有必要区分姓‘资’姓‘社’”[2]。其真实目的是通过“委婉”“中立”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试图以“合理”的方式取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歪曲、误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方向。“普世价值”论者宣扬抽象的、超阶级的、超时代的“制度归宿”和“民主”,认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主流文明”,认为中国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根源于制度和体制,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正是要努力融入“主流文明”,实现“价值回归”。
透过“普世价值”的核心内容不难发现,这一思潮在思想上妄图废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经济上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政治上企图改变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方向,其核心目标就是以西方的政治理念及制度模式改造中国。对此,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纷纷进行研究、质疑和批判,但西方国家凭借领先的经济和技术优势,积极为其传播创造条件,加上一些传媒的推波助澜,使该思潮的影响日益广泛,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青年学生正成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传播、汇集、争夺的主要对象。由于大学生们对社会关心又缺乏政治敏感度和理论审视能力,因而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和误导,极易影响他们对祖国、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保持警觉,及时澄清。
1.政治信仰迷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
“普世价值”等西方社会思潮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非政治”的话语和抽象的价值观否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以中立者的姿态宣扬两制“趋同”,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加上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打击了一批党内腐败分子,使得一些学生对党的领导和党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和动摇,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错误言论的偏听偏信。有调查显示,84.6 %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信或其他情况占15.4 %,说明中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出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基础上多样化选择趋强的状况[3]。
2.理想信念弱化,怀疑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奋斗所作出的正确而坚定的选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触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神经,于是西方价值迅速套上“普世”的外衣,企图借此改变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较强,其宣扬的理论就容易产生吸引力,一些大学生产生了美国等国家正是因为贯彻“普世价值”才走向发达的错误观点,对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产生误解,觉得这些制度是造成“一言堂”、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人对社会主义的未来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怀疑,却对西方制度产生兴趣,有学者在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对“‘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不适合中国”的观点,选择比例分别为非常赞同19 %,比较赞同22 %,不确定41 %,不太赞同15 %,不赞同3 %[4]。相当部分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可见“普世价值”思潮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3.忽视历史传统,国家、民族精神淡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人民继续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然而在“普世价值”等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将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和笼统的“人类文明”说成是普世的,抛却历史或对历史采取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动辄要求与“普世价值”接轨。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怀疑国家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倾向,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值得怀念和留恋,中国要想尽快走向文明,必须迅速模仿和接纳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这种错误观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4.价值观模糊混乱,价值取向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分化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在这一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所滋长,并造成一些人出现价值观念和荣辱观念模糊不清的迹象。加上市场经济本身又是一种鼓励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制,因此出现了一部分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时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以满足个人私欲的情况,“普世价值”思潮的兴起恰恰顺应了这种背景,部分大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旗号下混淆“个人利益”和“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理解和容忍”,导致价值取向失衡,功利化倾向滋长蔓延。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对策
当前,尽管“普世价值”的影响还只是局限于一部分人,但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可低估。引导大学生拨开“普世价值”的理论迷雾,识破“普世价值”思潮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和澄清“普世价值”相关理论问题
(1)从理论基础上质疑“普世价值”思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而人的自然属性总是受社会属性的规定和制约。所以毛泽东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5]邓小平针对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宣扬抽象“人性”和抽象“人道主义”现象时也指出:“我没有想到,我们党内有些同志也抽象地宣传起人道主义、人的价值来了……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6]而“普世价值”论者正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主张超阶级的永恒存在的抽象的人性观、人道主义,却回避了人们在社会中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这一根本问题,混淆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界限,因而其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2)从价值观角度剖析“普世价值”思潮。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自由、民主、人权确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一点并无疑义。但是问题在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人们的价值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在社会领域,价值认识,由经济基础决定,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阶级性”和“普世性”是统一不起来的,不可能有超越并凌驾于一切阶级之上的价值观,也不会有某个阶级的“普世价值”(如无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7]。承认价值观的“阶级性”就必然要否定其“普世性”。具体来说,由于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对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理解和要求必然不同;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自由、民主、人权的实现形式与途径也无法效仿,更没有统一模式。因而“普世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从根本上讲是错误的。
(3)结合“普世价值”思潮的兴起背景,揭露其实质和危害。“普世价值”思潮的兴起有着深刻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期,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我们思考的大课题。出现在这一背景之中的“普世价值”思潮显然具有极强的政治指向,它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更为复杂。“普世价值”思潮正是在这种新背景下出现的。西方资产阶级将其价值观及国家利益进行抽象化,以“人类共同或终极价值”的名义输出,以期按照他们的理想化目标“塑造”中国。可以说,“普世价值”思潮正是西方资产阶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的又一个新花样。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消除“普世价值”思潮消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需要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积极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决批判和反对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错误思想和理论。
(1)要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2)要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世界历史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现在有些大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与新中国的建设史不甚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深刻,也是造成他们迷信西方价值观的原因之一。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世界历史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坚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形成为之奋斗的强大动力。
(3)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的内涵和本质,着力培养他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入课堂、带到课外,引导他们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辨美丑、知荣辱,不断树立公德意识与道德良知,还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坚持“疏”“导”结合,积极应对“普世价值”挑战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普世价值”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甚至是政治立场,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却又是有力的。面对“普世价值”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坚持“疏”“导”结合,积极应对。“疏”即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剖析“普世价值”的实质,使学生认清其意图并自觉远离;“导”即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要通过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育人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还要注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掌握话语权,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1]林泰. 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13.
[2]周新城.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25 -28.
[3]林雪原.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4):106 -109.
[4]江洪明. “普世价值”思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响现状扫描与对策建议[J].泰山学院学报,2014(7):120-124.
[5]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6]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7]汪亭友. “普世价值”评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