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问题研究

2015-03-21江维国蒲方合白晓玉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建教学管理转型

江维国 蒲方合 王 静 白晓玉(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问题研究

江维国蒲方合王静白晓玉
(贺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口。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法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从领导层、一线队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角度剖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大学;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与传统老本科同质化竞争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学非所用”、“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其发展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为顺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实施大众化教育的需要,由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的,由省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的普通本科院校。[1]美国的社区学院(大学)、英国的城市学院与我国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应用大学是指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和传统职业技术学院,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特性具有一致性,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截至2013年底,我国含民办类高校在内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650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完成了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第一次转型后,经过五六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实现了从专科起点到本科层次的转换。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办学思维、管理机制以及教学质量等已经与社会各界的新要求与新期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以办学类型转型为核心的第二次转型已经成为了其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要求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并存”和一个“转变”。两个“并存”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以及“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的现象,一个“转变”是指“季节性缺工”转变为“常年性缺工”。对许多刚获得大学文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毕业往往意味着失业。据相关报道,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概为70%,去除名校、职校的就业率以及许多心知肚明的水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真实就业率估计远低于此水平。从课题组掌握的个案资料来看,其真实就业率在40%左右。而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所需的“招之即用”的人才却往往无法从毕业生市场找到,这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的现象。我国近些年的高考录取率均为75%左右,进入了所谓 “高入学率”时代,而我国企业近年来的“用工荒”问题,特别是技工类人才的短缺已经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常态,这就是“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的现象。自2010年初开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就一直在高位徘徊,以往的“季节性缺工”已悄然转变为“常年性缺工”。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说明了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转变及发展趋势的反应滞后。脱离了市场需求的供给都将导致资源浪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文化沉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客观原因,不可能在学术和高科技类领域与名校竞争,唯一出路是办出地方特色,培养地方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急需的一线人才。遵循市场规律,适时转型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明智之举。

(二)生存危机倒逼转型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换过程中,催生了大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都分享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红利,经历了外延式发展的黄金期。但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完成升格后,并没有在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其生存环境已经日显艰难。从招生情况看,因海外留学市场繁荣、农村学生开始“理性”地选择大城市高校就读等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危机已经初现端倪。如广西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009年的经管类专业实际报到新生为464人,到2013年已经降到195人。从外部竞争看,除相互间竞争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受到了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发展成熟的传统名校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且社会日益认可的职业院校的双重夹击。从社会角度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育孤岛现象,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地方企业大量渴求的应用型人才似乎都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能胜任的,其错位发展模式使得地方社会对其人才培养能力缺乏足够信任,也就难以获得地方社会的鼎力支持。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我国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目前大致为37:63(发达国家的通常为60:40),可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经济基础不太好的相对偏远地区,地方政府往往由于财力有限,财政投入难以与地方院校的发展同步跟进。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生存环境,转型发展已经形成了倒逼之势。

(三)政策导向与国际示范支持转型发展

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轨迹看,调整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以保证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是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与支撑功能的主要手段。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3年9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校分类管理”,“引导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已进入实施阶段。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当前背景下,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不是校长与老师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目前,在欧洲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经济发展较好,社会相对稳定、青年失业率低于15%的德国、瑞士、荷兰、奥地利、丹麦、芬兰等国家,其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都在30%以上;相反经济发展低迷、青年失业率高于25%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其应用技术大学的比例均不超过6%;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有247所,比普通大学还多出97所。[2]这无疑说明了教育结构配比对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借鉴国际经验,顺应政策导向,适时转型发展,既是有效实现其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职能的关键,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中高层对应用大学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意志有待加强

在高等教育比较好的欧洲国家,大学的传统是校长权力较小,政府和教授们的权力较大;中国的情况通常是政府权力和校长权力较大,教授等专业人员的权力较小。[3]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如此,行政领导普遍权力过大,普通老师基本没有话语权,机构臃肿,行政绑架教学和学术的现象异常严重。如广西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出现了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职称的一线教师一门心思想去行政部门做科长的怪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过度行政化容易造成各级领导崇尚权力、意志消沉、不取进取。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负责人带领全校员工成功升本或通过了本科合格评估,难免有些劳苦功高之感,停止了谋求更大发展的步伐,思想日益保守,观念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而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负责人岗位往往是一个升级的跳板,负责人的施政纲领难免会体现在政绩获取而非学院内涵发展方面。至于各处室、二级学院领导,基本上都是老面孔,都是原来各科室、系部的原班人马,只是行政级别提升了而已,其思维和观念难免会烙上老专科学校发展模式的痕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中层领导发展意识淡薄,喜好不求作为但求官位四平八稳,其所做决策和所做工作基本上都是应付校极领导或者满足个人偏好。任何组织的决策层如果缺乏发展意识或者发展意识不强烈,组织的进步将会变得异常艰难。

(二)一线教师和管理队伍转型难度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来源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升本前土生土长的原专科甚至中专学校的教师,二是为了升本或本科评估而在近些年招聘的外地教师,前类教师大多年龄较大,思维、教法并没有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出现大的突破,后一类教师主要是为了美化升本或评估所需的教师队伍指标,招聘时主要以学位和职称为参考条件。这两类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据课题组调查,真正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2年及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里面仅为5%左右。面对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转变障碍,也存在能力欠缺的现实问题,教师队伍的转型困难重重。而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员工外出挂职或锻炼的效果也不好,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挂职或锻炼单位95%以上都是政府部门,二是外出者大多是行政人员且其目的是为了丰富履历和晋升提拔,这对学院转型发展和教学改革并没有实质意义。课题组还注意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约有70%是留校学生,他们往往同时兼任几个班的班主任,更为离谱的是他们大多在主教与学生就业联系极为密切的“就业指导”、“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理论知识不深厚、实践经验欠缺的他们,面对如此重任,何以克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线学生管理队伍转型问题更为迫切。

(三)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指在特定的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系统中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组织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4]高等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主要有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管理客体以学生、教师、教室、教材、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等为主,但教师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体。因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主体并没有随办学规格提升而发生质的跃升,管理客体中的硬件部分有一定的改善,但与应用大学的要求并不完全在同一个方向上。近些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在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靠近,但因为整个运行机制效率较低的原因,效果并不明显。教学管理手段主要体现在规范操作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手段直接沿用了升本之前那一套,有些则是照搬了其他名校的模式。前一种做法显然会束缚教学改革,后一种则也易出现“水土不服”和变动频繁的现象。如广西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考试试卷头每学期变动一次,连续变动了5个学期,其试卷袋封面填写的内容也是2年变动了3次,该校的许多管理制度均有模仿或照抄他校的嫌疑。显而易见,这种低效率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利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价等内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目标不突出、内容不具体、管理不到位和评价流于形式价等方面。绝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这无疑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展开。虽然所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所有专业都设置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实训内容,但因为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在执行实践教学时,内容往往被大打折扣。据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实践实训课的真正开课率只有60%左右,且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仅仅是挂块牌,学生连基地在哪里都压根不知道。除理工类的专业实习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实训课基本是由班主任指导,而班主任大多是辅导员,如前文所述,绝大部分辅导员根本不可能胜任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实践过程的监控、课后的总结等教学管理也基本处于缺位状态。至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则完全是走过场,无非是教师依据学生上交的报告评个分,期末时学生在网上给指导教师评个教,这种评价模式对参与各方基本没有督促或约束作用。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最需克服的障碍之一。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高层领导管理,全面树立发展应用大学观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观念问题,而发展观念主要取决中高层领导的观念意识以及他们所主导的校园管理机制。首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部要加快“去行政化”步伐,真正做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让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能按教育内在逻辑而非行政领导意志运行。其次,要调整各级领导班子的构成结构,校级领导班子里必需要有真正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并赋予他们实际权力,如今年初出现的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调任铜仁学院院长、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调整到宁波工程学院任党委书记等做法就值得推荐,但目前国内还鲜有企业人士进入高校任职高层领导的,相关决策部门和决策者必需要有不破不立的勇气,探索企业人士进入高校高层的机制。要重造中层领导格局,即对各个处室的正副处长以及二级学院(系部)的正副院长们进行调整,像教务处、学工处特别是二级学院(系部)的领导队伍中同样必需要有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工作背景的人员。最后,应将不作为责任追究机制引入高校,对那些轮流坐庄却碌碌无为的中层领导,应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如降职、行政警告等。如果不加速推进内部 “去行政化”,这些院校现行等级森严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将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永远只会是响亮的口号;如果不对中高层领导结构进行调整,这些院校的教育孤岛现象会日益严重,靠政策导向促进发展观念转变几乎不可能;如果不建立不作为责任追究机制,再大的生存危机也唤不醒这些院校中层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本能。

(二)优化一线师资和管理队伍结构,为转型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向应用大学转型不是矮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是为其指明了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从招聘机制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唯博士、唯教授是论的观点,不能再以学术型大学的用人模式来指导自身的人事招聘和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优秀专技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院校专职或兼职教师,哪怕是学历和职称低一点。如黄淮学院从行业企业聘用了120多位行家里手作为长期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和推广。从人才培训角度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选派中青年教师到职业院校、当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并将这种实践锻炼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体系中,用类似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师培训福利配套模式,调动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培训从“制度强制”被动模式向“政策激励”主动模式的范式转换。福利配套模式大都是自费,且都是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但政策效果却非常好,因为它与教师的从教资格、职称和待遇紧密相联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将挂职锻炼的挂靠单位和挂职名额分别向企业和一线教师倾斜,其比例至少都要在80%以上。这些院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对目前的队伍要进行大幅度改造,一是要适当裁减现有留校辅导员,留下专业基础扎实、思想过硬者即可,辅导员所兼任的实践实训课程应一律交由“双师型”教师或企业专家来指导,二是改变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做法,改由专业专任教师任班主任。优化一线师资和管理队伍结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稳定生源,化解生存危机,顺利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优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教学效率支撑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认为,组织建构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或最好的”组织结构;组织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适时调整组织的自身结构和机制。[5]良好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前进条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根据新的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着眼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人才市场需求规律,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改造或调整当前的结构和机制。从管理主体来看,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系部)要对整个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进行调整改造,把升本前业已存在的、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运行机制完全清除,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主体的教师们也要把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室、教材、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等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管理客体不能再以学术型教育建设为中心,应当转移到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建设上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对于教学管理手段,也不存在一成不变或普适性的模式,无论是沿用升格之前的那一套还是照搬其他名校的模式,都应该尽快修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向德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运作成功的职业大学学习,并听取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并采用先试点后修改的做法,逐步探索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手段。但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因个人偏好或部门利益做随意修改,以避免制度变动频繁让教学执行者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优化,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大学转型发展提供了效率支撑。

(四)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转型发展的实践教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6]认识和实践是人类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因此,实践教学理应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对应用大学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与自身人才供给的矛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转型发展基础。首先,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大实践课程门次并适当增加课时数,要将见习、实训、创新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不同层次,由浅到深合理安排在整个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和“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其次,要提高实践教学管理能力,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践实训管理部门,对全校实践教学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各二级学院(系部)要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并根据学生数配置合适比例的合格指导老师;要细化实践教学过程,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详细分解并设置阶梯式的实践目标,以便对每次实践进行有效管理;学校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孵化园和“梦工场”等校内实践基地,校内基地的管理相对方便也利于实践教学的灵活安排。最后,要建立多维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对指导老师和实践内容,指导老师对学生实践情况,实践接收单位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等要进行交叉评价,由实践教学教研室对评价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为实践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1]罗家英,王鲁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研究——以济宁学院办学定位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09(5):101-106.

[2]李剑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阵痛期有多长[N].中国青年报,2014-7-3(A03).

[3]郭建如.组织转型理论与陕西万人民办高校转型的初步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7(5):33-43,107.

[4]郭沂,李志宏.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及其形成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9-41.

[5]米歇尔·克罗齐耶,E.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张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7-3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译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JIANG WeiguoPU FangheWANG JingBAI Xiao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zhou 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artial local academic universities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Based on field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transformation of newly-founded local colleges by the method of normative analysi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eadership,the first-line team,the mechanis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 measures,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 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newly-founded local universitie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江维国(1973-),男,汉族,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G640

A

1674_2109(2015)02_0079_06

2014-10-18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A234);贺州学院教改项目(2013JGA245)。

猜你喜欢

新建教学管理转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