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综述*

2015-03-21陈海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在校学生研究成果学者

陈海明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随着社会各领域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成为了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说,终身学习的成效取决于个人所具备的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低。目前,对于终身学习的研究,我国已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仍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试图对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厘清我国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脉络,对我们了解当前我国终身学习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培养途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裨补。

一、我国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状况的定量描述

“终身学习”是继“终身教育”后的一个新的热点研究内容。要实现国家终身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让公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但目前对“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并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并不多。以“终身学习能力”为题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14年12月,搜索结果共有记录88条,其中包括78篇期刊论文,3篇硕士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报纸文章。对这些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如下特点:

(一)发表年度分析

我国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研究最早见于1998年,经统计比较发现,研究成果呈现出递增趋势,特别是近五年,研究成果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提升。数量上,近五年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48篇,占总数的54.5%,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也是在近五年间发表。质量上,近五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8篇,占发表在核心期刊总数的61.5%。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关注程度日益升温。

(二)文献出版来源分析

经统计,记录中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比较广泛,共60多种,可见各期刊对于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有一定的关注。其中核心期刊有10种,论文共13篇。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核心来源期刊的有6种共6篇期刊论文,占核心期刊论文总数的46.1%,可见对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多,但成果的质量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文献作者分析

对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但经统计发现,作者的平均发文量较少。在所有的论文中,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比例为79.5%,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人数仅为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的2.1%。可见国内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另外,在所有研究中,以独著形式发表论文的占所有研究的72.7%;合著形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在合著方式里,2人合著的持续增长,占了所有研究的15.9%,这说明我国学者开始注重以合作方式进行研究。

(四)文献研究获得资助分析

对文献研究获得资助进行分析得知,共有16篇文献获得14项各种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3项,包括: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课题,课题名称为《学习型社会下成人终身学习能力构建及培养研究》(课题编号为13XJA88000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年度课题项目(课题编号为GZYLX121311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成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为06AIJ0180034),共发表论文共5篇。获得各省级项目资助11项,涉及辽宁、广西、湖南、河北、河南、广东等地,共发表论文11篇。在所获得的研究资助中,近五年获得资助项目10项,占总数的71.4%,发表论文12篇,占总数的75%。可见,近年来我国对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二、我国终身学习能力研究成果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多,但还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试图对目前我国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

(一)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对象

终身学习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全体公民。社会公民终身学习,意味着学习是贯穿其一生的。如果对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作简单划分,可以分为在校学习和非在校学习。因此,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和非在校学生。其中,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有63篇,占71.6%。如四川师范大学陆媛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国家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以人为本,提高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1];学者李宾以南华工商学院学生为对象,提出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2];学者宋权康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研究[3];学者于建兰则把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高中教学中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4]。把非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有7篇,占7.95%。如学者余婧把成人作为对象,探索社区情境对成人学习能力的影响,并针对成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培养建议[5]。 学者王春平、李盛聪以企业员工为对象,阐述了企业如何培养员工的终身学习能力[6]。学者于莎、李盛聪以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建构为起点,归纳成人终身学习关键能力项的构成[7]。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而把非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涉及,但数量较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深度。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方法

在科研的研究方法中,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其中一种比较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根据这一分类,对我国现有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属于理论研究的文献有76篇,占86.4%,如学者穆肃、杨帆查阅国外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各国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界定的特点,以此作为我国对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的基石。[8]属于实践研究的文献有13篇,占14.8%。如杨帆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者中发放并回收问卷208份进行调查,对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能力项及各能力项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9]。李宾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通过对南华工商学院近30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获得数据[10]。 教师马秋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数据,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11]

从以上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研究为主,实践研究还不足。

(三)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内容

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只是刚起步,也就要求我们当前首先要对一些基本内容进行研究。包括对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界定,明确终身学习能力包含的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根据这些要素,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状况,以此为基础,对提升公民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出有效的对策。

1.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内容的研究

对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内容进行界定并且对各构成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是终身学习能力领域研究的起点。只有清楚界定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才能准确制定提升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对策。查阅当前国内学者对于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发现有28篇论文对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内容进行了探讨。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穆肃教授对各国和各种国际组织关于终身学习能力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认为我们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有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持之以恒的能力[12]。钟志贤、王水平、邱婷认为终身学习能力包括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迁移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信息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13]。许加生、别同玉认为终身学习能力是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

等[14]。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对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有不同认识,国内虽然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界定,但经过比较发现,有一些核心能力项是大家都认同的,如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2.终身学习能力现状的研究

在明确终身学习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要真实、准确地了解当前我国公民终身学习能力各要素的具备情况。对当前我国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现状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经验总结和调查方式来获得。如学者李宾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应考能力较强,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主动去获取知识;在沟通能力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但沟通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情况控制能力差;在适应能力方面,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比较弱。[15]

从研究成果来看,对当前我国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现状的掌握,还只是局限在在校学生的情况,对于非在校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状况,还需要更多的调查了解。

3.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

提升我国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是该领域研究的最终指向。纵观所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刘凤英从学习能力方面提出,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16]。周洁波从实践能力方面提出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7]。王瑛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提出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修养,要建立适应网络学习环境的新的教学模式,要优化网络学习环境等[18]。陈鹏则从现代远程教育出发,提出必须发挥远程教育的强大作用,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19]。陈福祥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提出要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加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20]。

对所有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学者基本能以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项作为根据,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学者大多还是站在学校的角度,从政府、社区等层面提出对策的还比较少。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虽说目前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终身学习能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但从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一)终身学习能力研究对象方面

目前学者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但是,成人相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终身学习能力的具备尤显重要。当今大数据时代,社会提供了太多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成人如何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对于成人的发展,乃至于社会、国家的未来都是非常关键的。当前我国学者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的成果明显不足,因此,把成人作为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二)终身学习能力研究方法方面

目前通过采取实证方式对终身学习能力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因此,对于目前各个群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实际情况掌握还不十分准确。而且,问卷调查仅仅局限于调查对象终身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没有学者开展过实施相应的培养对策前后的情况调查,显然数据分析还不充足。因此,加强对不同群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各种实践调查是必要的,能更准备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终身学习能力研究内容方面

目前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并以此为根据分析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大多对策都仅仅站在学校层面上,这样难以扩大成效,毕竟终身学习能力是一项社会的、系统的工程。因此,未来应该更系统、更全面地去研究终身学习能力的内容。

这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该领域的重要,以至于没有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所致。展望未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研究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三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四是研究成果的时效性。

[1]陆媛.以人为本,提高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J].成人教育,2012(1):70-71.

[2][10]李宾.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J].经济师,2009(6):122-123.

[3]宋权康.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5):190.

[4]于建兰.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成功,2012(4):155.

[5]余婧.成人在社区情境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7):62-66.

[6]王春平,李盛聪.企业员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9):38-43.

[7]于莎,李盛聪.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建构的逻辑起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77-84.

[8]杨帆,穆肃.国际视野下终身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3-8.

[9][12]杨帆,穆肃.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3):81-88.

[11]马秋菊.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53-56.

[13]钟志贤,王水平,邱婷.终身学习能力:关联主义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9(4):34-38.

[14]许加生,别同玉.论终身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3(10):20.

[15]李宾.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南华工商学院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J].经济师,2009(6):122-123.

[16]刘凤英.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1999(5):41-42.

[17]周洁波.论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2005(2):40-41.

[18]王瑛.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J].才智,2011(12):98.

[19]陈鹏.现代远程教育培养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38-39.

[20]陈福祥.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7(8):8-10.

猜你喜欢

在校学生研究成果学者
绘画作品选
绘画作品选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银川地区10~18岁青少年在校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学者介绍
陶革新、徐玉东、李家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