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对北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15-03-21刘秀英
刘秀英
(北票市林业局,辽宁 北票 122100)
8812.37hm2,其中:防护林 7008.47hm2,防护经济林 87.6hm2,封山补植 1415.8hm2,封山育林
136.4hm2,经济林164.1hm2。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步伐,而且为北票的林业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山川秀美,起到了样板和带动作用,对北票的林业机制、管理模式的转变,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推进林业机制的转变
传统的林业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导致了农民对造林成效的不关心。所以,农民对造林积极性是被动的,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德合作造林项目首先解决了林地的权属问题。在实施造林前先将产权落实到户。由政府统一发放土地使用证,期限为30~50a不变,允许继承,做到山定权、人定心。落实产权,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凡产权没有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村,一律不得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并取消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格。从机制上由传统的国家或集体所有改变为个体所有,确立了农民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享有造林、管理、使用权,使农民的参与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2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的参与式规划方法推动林业规划设计的技术创新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的参与式方法,给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项目的前提,是开展营造林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础。所谓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土地利用者在规划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共同对土地利用的潜力、制约因子,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和论证,确定未来土地利用方案,分析解决行业间土地利用冲突。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比,其特点是:
(1)宣传到位。中德合作北票造林项目在实施前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中外咨询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墙报、挂图、宣传单等形式对项目区广大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讲解,让农民详细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技术规定、兑现管理办法等,明白自己在实施项目中的权利、义务、职责后,根据本户实际决定是否参与项目。这是开展规划前的第一步。
(2)直接参与。通过讲解、座谈讨论、问题解答,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项目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活动要求、技术规程、操作办法后,由农民自己绘制本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资源分布图,由农民和技术人员一起确定项目地块。
(3)注重乡土知识。参与式规划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尊重当地农民的乡土知识。农民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对如何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创造出自己的生存模式,积累了乡土知识。农民知道什么样的土地可种什么样的庄稼,造什么样的林,把农民的乡土知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土地的最佳用途,进行规划设计。
(4)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现农民是规划设计的主要决策者,这样简单的角色转变,促进了林业经营模式及传统观念的转变,唤醒了农民自主决策的意识,激发了农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农民对土地提出规划建议,根据立地类型选择造林树种,从自身家庭实际出发,确定参与项目建设的任务,参与制定管理办法,共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冲突和潜在危机。
通过开展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使项目的规划设计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使规划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和可持续经营。
3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北票属丘陵地带,多风少雨,十年九旱,由于历史、自然及社会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这些地域的生态不断恶化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贫穷落后。项目实施后,新造林8812.37hm2,而且管理规范、造林规模大、质量高。项目实行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植被,使区域内自然植被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工幼林初显端倪,郁郁葱葱。如今走进项目区,往日的荒山秃岭不复存在。最初造的刺槐林已进入可平茬阶段,翠绿的油松、侧柏、山杏和五角枫等长势良好,为沉寂的荒山、荒坡披上新绿,实现了涵养水源,遏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4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按照中德两国政府签订的财政协议规定,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户每完成1hm2合格造林,例如:造林类型为防护林的,当年造林验收合格后按防护林类型发放30%的劳务费539元,第2年保存率验收合格发第二批劳务费的20%为359元,第3年保存率验收合格发放劳务费的50%为897元,总可获得劳务费1795元,并由项目免费提供种苗。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户共有8600多户,共发放劳务费1240多万元,同时为了帮助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民脱贫,项目又扶持3000户农民搞庭院林建设,农民在房前屋后可栽植大枣20株。项目鼓励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户育苗,按照技术标准要求以合同的形式提供合格苗木,增加农户收入。中德合作造林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农民提供了短期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加速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5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于森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在生态环境功能方面所带来的缺陷,也越来越被重视。过去人工造林,乔木主要以刺槐或山杏纯林为主,灌木以沙棘、柠条为主,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差,生态效益不明显。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坚持经济和生物兼顾的原则营造混交林,每个小班至少要有3个以上树种混交,并按立地条件,确定一个主要树种所占比例最大不能超过小班栽植株数的70%:2个伴生树种最少不能低于小班栽植总株数的30%。其中次要的伴生树种不能少于10%。主要造林树种有油松、侧柏、刺槐、沙棘、五角枫、山杏等等。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确定混交方式,立地条件好的地块采用乔木混交和乔灌木混交,陡坡陡洼采用灌木混交。坡度平缓的地块采用带状混交,每个树种每组最少不能低于3带,以乔木混交为主。地型破碎的地块采用块状混交。以乔灌混交和灌木混交为主,通过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的混交,形成复层林;树种间关系缓和,林分稳定。在新造林中采用鱼鳞坑整地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物,不允许破坏原生植被,使原生植物和新造树种共生一处,形成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防护效益。
6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为北票林业建设培养了人才
北票地处辽宁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不灵,专业知识缺乏,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经营模式束缚着人的大脑思维。创新观念不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的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开放式经营管理,第一次在北票这片土地上应用,不但当地的百姓不理解,就连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也不适应。因此,中德合作造林项目把各级人员的培训作为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外专家的指导下,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达到6900多人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00多人次,使项目工作人员和参与农户从不知道如何实施,不懂现代国际管理到熟悉项目各项技术规定,掌握现代管理办法。传统的观念得到转变,思想得到解放,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程序化运作得到应用。通过学习引进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财务审计、报账制等先进管理办法,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将先进的管理办法推广应用到其他项目建设中,带动了北票林业管理水平向国际化、程序化、工程化迈进。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北票林业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为北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7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促进北票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是以造林为主体,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举的综合项目。项目建设的目标:一是在项目区增加人工造林面积。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效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二是通过农民的参与和农户经济林、庭院林的建设可得到一定的劳务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建立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稳定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使当地群众逐步摆脱贫困。三是通过技术培训,提高项目管理者和参与者素质,使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特别是对项目区农民的培训,要求妇女所占比例不能少于30%。启发、引导农民参与项目的总体规划,参与实施、参与管理,项目区农民完全掌握了项目的各项规定,学会了许多林业专业知识。通过与德国专家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管理经验,为北票林业造就了一批精明强干、朝气蓬勃的专业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四是通过项目的实施给传统的林业体制改革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项目的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开放式经营管理,采用公开、公正、公平等竞争方式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中德合作生态造林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林、牧协调发展,而且为整个北票林业工程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北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章红燕,苏明,叶敬忠.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与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叶敬忠,刘金龙,林志斌.参与·组织·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