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与规则,哪一个孩子更需要?

2015-03-21赵维莉

人生十六七 2015年1期
关键词:赵维莉自律性天性

记者 赵维莉

自由与规则,哪一个孩子更需要?

记者 赵维莉

“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个话题,于是减负、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是不少“专家”给出的“良方”,很多家长也奉为“圣旨”。但是这样真的会让孩子快乐成长吗?不少家长发现,随着自由度的增加,有的孩子却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变得跋扈、不讲道理,对此教育专家禹春老师指出,自由要在相对范围内,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了解快乐成长的真谛

每当媒体报道“狼爸”“虎妈”的近似残酷的教育方法,都会有不少人跳出来大加指责,并言之灼灼地提出要给孩子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对此禹老师表示,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尽相同,所以教育方法也大相径庭,但她着重指出的是,现在很多家长提倡的宽松环境、自由成长是没有边界的,这不单不会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性。

“什么是快乐成长?吃得好、穿得好,做事随心所欲就是快乐吗?”禹老师提出了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很多家长的成长过程可能伴随着艰辛,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好一些,这无可厚非,但是不经历风雨,就体会不到彩虹的美丽,所以没有规矩的自由才不会被珍惜。”她指出,很多孩子身心健康,却在日后的竞争中表现出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没有进取心,学习、工作都表现得懒惰闲散,这就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规则,习惯了随心所欲,养成了随随便便的性格,对什么事都不上心,更别提珍惜了。

她奉劝各位家长,让孩子快乐的根本不是给予他们多少,而是要让他们懂得付出后有所回报才能够收获真正的快乐,而这样的快乐还有成就感,才是可持续的。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已经到了让他们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候了,所以家长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生存的法则与规矩交给他们,“并不是说让孩子和大人一样,而是让他们懂得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一些事,才是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自己努力所换来的欢乐,会给人自信的感觉,感到骄傲,这样的快乐才应该是年轻人所追求的。

规则并不会抢走孩子的想象力

也有家长会说,过多、过早地给孩子套上条条框框会剥夺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失去创造性思维,甚至学会依赖规则而不会独立思考,对此禹老师持否定的态度。

诚然,孩童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因为他们不懂更多的规则,但是随着他们年岁的增长、要逐渐地适应社会,那么他们就要学习在这个社会的规则,但并不意味失去自由,而应该由家长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十几岁时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但这时的他们往往有缺乏自制力,所以任由他们发展的话,可能就会想不加修剪的小树,横生许多小枝杈,而规则则是“修剪”他们小毛病最好的工具。“其实有了规则,就会有压力,而适当的压力会让孩子发展的更优秀,会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质。而缺少压力,虽然看起来孩子可能无欲无数,但很有可能会沾染散漫等恶习。”禹老师强调,要在年少时帮助孩子克服贪图安逸的天性,这就需要适当地给他们制定规则。

当然对于一些天赋过高的孩子来说,规则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更多的自由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但是毕竟这类孩子是极少数,还需要家长们按需教育。

“育”比“养”更重要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而规则则会让人渐渐变得雷同,那么这就让很多家长矛盾起来,他们怕孩子没有了个性,怕因为规则而让孩子变得循规蹈矩,甚至会失去快乐。对此,禹老师表示,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家长坚定并温和的教育模式,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一直在说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他们空间,但这并不等于放纵他们,任他们为所欲为。‘养育’之于家有青少年的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育’,”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鼓励他们建立起独立的生活模式,而这个过程就需要不断地制订规则。”禹老师强调道。

自由与规则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更关键的是要给孩子制订怎样的规则让他们快乐成长。“规则的制订,更多的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于自律性好的孩子,家长可以制订的宽泛一点,给他们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对于自律性差的孩子可能就要给予更多的压力,帮助他们矫正自己的问题。”过多的自由与宽松,可能会让孩子看起来很快乐,但是会让他们过高地预估自己的能力,眼高手低,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规则来“压一压”,才会让他们的成长更健康。

猜你喜欢

赵维莉自律性天性
心理诊所
心理诊所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艺术自律与人的觉醒
——《艺术自律性研究》评介
我是演员张若昀
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