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阳行气化瘀汤治疗黄褐斑28例

2015-03-20杨荆玉张敏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附片肾阳虚黄褐斑

杨荆玉+张敏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之一,主要以对称分布于面部的慢性局限性淡褐色、褐色或黑褐色皮肤色素改变为主,属中医"黧黑斑"、"肝斑"、"黑斑"、"妊娠斑"等范畴;《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男女均可发生,以中青年女性为主。笔者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自拟温阳行气化瘀汤治疗黄褐斑,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收集临床病例2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病例28例,男3例,女25例,平均年龄38岁,年龄25~63岁,病程5个月~18年。所有临床病例均经临床确诊,符合《中医皮肤性病学》[1]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多有冬天怕冷、四肢冰凉、手脚冷汗、便溏、夜尿多、面色白、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等阳虚证及脾气暴躁、心情郁闷、脘腹冷痛或痛经、头痛等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的表现。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温阳行气化瘀汤随证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附片15~60g、砂仁12g、黄芪30~6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2g、川牛膝20g、香附10g、赤芍15g、川芎15g、桂枝12g、鸡血藤30g、炙甘草10g。若兼有汗多、口腔溃疡,方中可加龙骨、牡蛎、黄柏;若兼有痛经及太阳穴痛可加吴茱萸;若畏寒,四肢冰凉可加干姜、细辛并酌情加大附片用量。患者在月经期间,可根据月经情况,适当停用或者减量某些活血化瘀药。此方1剂/d,分3次服用,连服4w为1疗程。附片根据剂量先煎30~120min,再和其它药一起煎30min。

1.3治疗效果

1.3.1疗效标准 治愈:皮肤色素斑全部消退,外观不留痕迹;显效:皮肤色素斑消退70%以上,且颜色较治疗前明显变淡;有效:皮肤色素斑消退40%以上或者皮肤色素斑消退30%以上,但颜色较治疗前明显变淡;无效:没有明显变化。

1.3.2结果 28例患者连服3个疗程,结果治愈2例,占7.14%,显效18例,占64.29%,有效6例,占21.43%,无效为2例0总有效率92.86%。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司机,自诉10年前开始额部出现淡褐色斑,且逐渐加深,面积增大,经多方治疗均无明显好转,现冬天特别怕冷,四肢冰凉,夜尿多,白天感疲乏且便溏,每年开春时节,口腔溃疡频发,难以咽食。额部及两侧面颊部均可见片状深褐色斑,以额部两侧颜色最深,似煤黑状,双侧小腿胫前区均可见一巴掌大小的深褐色瘀斑。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虚阳上浮。治法:温固脾肾阳气,行气化瘀。药用温阳行气化瘀汤加龙骨、牡蛎、黄柏。服药1疗程后,口腔溃疡消失,上述其它症状均明显改善,黄褐斑颜色明显变淡,去龙骨、牡蛎、黄柏后再治2个疗程,自觉不适症状消失,面部气血和调,自然而有光泽,皮肤色素斑消退40%以上且颜色较治疗前明显变淡,随访1年,病情未发,且黄褐斑较前进一步消退。

3 讨论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之于外",黄褐斑虽发在外,其病本却在于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肾藏精,肝藏血,脾统血,精血同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为后天之本[2]。肾精暗耗,脾虚则气血生化失源,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阳虚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不能温养经脉,肝失条达,气机郁结,均可导致气血瘀滞,无以荣润颜面而致黄褐斑,"斑不离血",所谓"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

从临床观察来看,90%以上患者均有下列症状之一及以上,不同程度的冬天怕冷、四肢冰凉、痛经、手脚冷汗、便溏、便秘、夜尿多或者口腔溃疡、头上长疖等心、脾、肾阳虚,浮阳外越等症状。心、脾、肾阳虚可导致气血运行无力,气血生化来源减少,寒凝经脉。此方未加用过多的的活血化瘀药,方中附片直补心、脾、肾阳,与桂枝一起温阳化气,温通经脉;川牛膝补肝肾,通血脉,引血下行,;黄芪健脾补气;香附疏肝,解郁,行气,调畅气机;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泻肾浊;赤芍、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行血;砂仁行气化湿;炙甘草补气并调和诸药,共凑温阳行气化瘀汤[3]。阳气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正如卢氏提出"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在扶阳抑阴,病在阴者以阳化阴"[4]。这就是本方应用附子的意义所在。

总之,笔者认为,黄褐斑的发生离不开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三大因素,其病位在外,病因在内。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丰富,作息混乱,饮食无常,极易引发阳常不足而虚,而现在中青年人,特别是女性,往往面临事业、家庭的双重压力出现情志失畅,肝失条达,气机郁结,是黄褐斑的高发人群。笔者运用中医治疗黄褐斑从温阳着手,疏肝解郁,行气化瘀,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若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注重调畅自身情志,保护身体的阳气,将会降低一定的复发率,维持更稳定的远期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中医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170-172.

[2]吴敦序.刘燕池.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3]雷载权,陈松育,高学敏.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4]卢崇汉,等著.扶阳论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

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附片肾阳虚黄褐斑
附子不同炮制品的相关差异及临床合理选用探讨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EATING MEDICINE
不同炮制工艺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巴戟天及其炮制品对肾阳虚大鼠HPA轴功能的改善作用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