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精神病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5-03-20刘叶菁陆胡荣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刘叶菁 陆胡荣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恢复期、轻度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系统教育,通过明尼苏达多相测试、BPRS、心里CT、TESS等相关分值在干预前后进行研究,同时找到影响精神病患者的因素。结果 干预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测验、BPRS、心里CT、TESS等分值全部小于干预前的分值,两组差异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差、负相关系数、F值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心是否复发、个性特征、治疗期望值是影响社区精神病患者心里的主要因素;但发病后亲人对其的关心程度以及发病前家庭经济状况是其他影响因素。建立针对社区精神病患者较强的干预心理干预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尽早回归社会。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我院的开放精神科对治疗在恢复期的轻度精神病患者有较强的治愈能力,然而精神病患者经常受到社会上的歧视,并且不能被理解和宽容[1]。与此同时,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精神和压力的创伤,常有对他人有敌意和猜忌,无法融入社会,与现实脱轨。我院针对100例在恢复期的轻度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系统教育,通过采取工娱治疗、药物治疗、TESS、音乐、行为矫正治疗等手段,加大心理护理的力度,降低患者心理的压力。在出院之前,叮嘱患者在固定时期进行复检,同时进行随时访问,确立针对性明显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以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早日融入社会。现对效果分析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恢复期的轻度精神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9.4±22.3)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5.5±3.3)年。

1.2方法 针对不同患者通过生活护理、形象教育、饮食护理、口头传授和范例教育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并播放合适的音乐稳定患者情绪,通过工体娱乐的方式减轻患者压力,帮助患者与人正常地交流,矫正行为治疗并用药物对患者心理的焦躁、压抑、发狂治愈,用道理给予患者以疏通、鼓舞,启示等,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心里活动,降低患者心里的压力。将患者的病情与注意事项像其家人讲解,对患者进行3次/w、为期2h的教育,保证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监督,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1.3观察指标 通过制定计划对全部在恢复期的轻度精神病患者以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调查问卷中可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故乡所在地、就业背景、生活水平、个性特征、家人朋友关心程度、病情性质及严重程度、期望治疗值等十二项内容,以明尼苏达多项测试、TESS、心里CT、BPRS为因变量、前十二项内容为自变量,分界为大于5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治疗过程前后对照自身用配对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计量表检验 干预前,患者的明尼苏达多项测试、BPRS、TESS、心里CT值分别为(50.22±10.44)、(47.76±15.34)、(6.67±1.34)、(1.05±2.07);干预后,患者的明尼苏达多项测试、BPRS、TESS、心里CT值分别为(40.35±12.46)、(30.64±11.12)、(4.35±2.19)、(5.52±3.22)。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各项指标均小于干预前的值,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影响因素 以计量表检验各项心理干预分值为因变量,调查中12项内容为自变量,得以逐步回归分析。基于α=0.05的前提,选出三个影响患者智力、记忆力、思维连贯、自觉力、与人交流能力的原因,分别是关心是否复发、个性特征、治疗期望值,除了这三个主要因素之外,另外两个是家属对其病后的关系程度和患病之前生活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影响因素关心是否复发、个性特征、治疗期望值、病后家属关心程、度病前生活水平的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差、负相关系数、F值分别为0.476、0.053、0.042、6.546;-0.358、0.041、0.053、5.436;0.451、0.045、0.047、4.387;-0.398、0.039、0.062、7.013;0.354、0.087、0.032、6.109。

3 讨论

精神病是指患者心里有严重的障碍,在对动作行为、感情、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意志方面出现长时期的具有显著性的非常态,患有精神病的人无法正常地工作、学习、与他人交流沟通,其很多行为都不会被社会所理解,通常在病情基础上,做出伤害周边物体、伤害他人、自杀等行为。产生精神病的因素有很多,遗传因素占了25%左右,严重者导致精神分裂;后天遭遇、社会经历、情绪波动等是其他引起因素[2]。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活动评估患者的情感、认知等能力。心理干预治疗指在了解精神病患者病情、病因基础上,帮助其度过心里障碍,找到生活目标。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导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是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手段。

经相关专家研究,社区精神病患者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程度的病耻感。降低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直面面对现实社会,树立正确就诊态度,严格遵守医生嘱托[3]。

此次研究以分析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的效果为目的,对100例恢复期、轻度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系统教育,通过明尼苏达多相测试、BPRS、心里CT、TESS等相关分值在干预前后研究为方法,找到社区精神病患者被影响的因素。最后得出结果:被干预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测验、BPRS、心里CT、TESS等分值全部小于干预前的分值(P<0.01)。关心是否复发、个性特征、治疗期望值是影响社区精神病患者心里的主要因素;但发病后亲人对其的关心程度以及发病前家庭经济状况是其他影响因素。根据此结果得出结论:建立针对社区精神病患者较强的干预心理干预,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尽早回归社会[4]。

为了社区精神病患者得到良好治愈,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故乡所在地、就业背景、生活水平、个性特征、家人朋友关心程度、病情性质及严重程度、期望治疗值等多项内容来治疗,掌握正确的医学方法,与患者真心交流,得到患者信任,让患者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中[5]。

参考文献:

[1]沈荣.产后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2]智晓旭.心理支持护理对改善癌症化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效果观察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3]杨亚明,郑爱明,张慧颖,等.监管场所中有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史羁押人员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1(12):129-145.

[4]刘金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何声槿,钟玉君,何慧君,等.多种心理干预对社区人群心理问题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5(08):12-24.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