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棒球课程教学中比赛教学法的运用
2015-03-20李朝彬
【摘 要】从运用比赛教学法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运用比赛教学法促进棒球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运用比赛教学法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三个方面对普通高校棒球课程教学中比赛教学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 比赛教学法 棒球课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52-02
所谓比赛教学法,就是指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主导控制下,对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指的“比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比赛,而是让学生在游戏、娱乐、对抗的比赛氛围中进行的两队间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比赛形式让学生切实领会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并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达到真正“在比赛中学”的效果。比赛教学法在棒球课程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比赛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运用中贯彻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对棒球运动的兴趣,加深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建立的友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具体说来,普通高校棒球课程教学中比赛教学法的运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运用比赛教学法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比赛教学法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使比赛教学法在教学中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首先需要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并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因地制宜设计好授课内容,对于教师授课方法,力尽做到简单明了,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授课内容。与此同时,设计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比赛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以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当进行分组对抗比赛时,教师可适时讲解规则及战术运用;当进行挥棒教学时,可分组进行挥棒击球比远比赛等;这种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既能调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也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减少学生练习时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调整,这样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总结经验很有帮助。同时,对于教师课堂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授课经验都具有促进作用。
二、运用比赛教学法促进棒球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普通高校棒球教学主要以讲解理论、传授基本技术为主,教学比赛为辅。传统教学方法首先进行各项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之后进行规则讲解以及场上配合,最后进行实际比赛。这种教学法突出学习理论及基础技术的重要性,忽略了在实际操作中的各项技术要领配合,没有最大化的去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棒球有别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它的基本技术较多,包括投球、接球、传球、挥棒、跑垒等,场上基本配合要求高,比如双杀、夹杀、触杀、偷垒、牺牲打等;针对普通高校每周上一次体育课程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各项技术的要点,加之棒球比赛的规则复杂繁琐,以至于学生在重复练习技术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一种应付式的学习,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比赛教学法的运用,让棒球教学的内容变成了以学生参与比赛,体验运动乐趣为主,学习基本技、战术为辅的结构模式,侧重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赛代练,以练促赛”,这也贯彻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三、运用比赛教学法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当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后,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的过程也会随之变得愉快,最终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智力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反之,就会降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棒球运动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8世纪,但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棒球是一项时尚又陌生的运动。大部分的学生在以前从没接触过棒球,棒球的神秘强烈的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初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教学比赛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并在他们热情高涨的时候培养学生对棒球的兴趣。例如,第一次课首先让学生了解棒球运动的装备以及比赛的规则,因为棒球运动固有的综合特点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可比拟的。然后,阐述风靡欧美百年的棒球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智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把学生分成两队比赛,教师在边讲解规则的同时,一边让学生进行攻防转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棒球比赛必须是在有技术基础和对规则的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学生为了在实际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就会主动了解棒球规则以及进行基本技术练习。这也诠释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老子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美国《兰多姆·豪斯百科全书》中指出,最早的棒球是从英国的圆场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项从英国传来的运动,它是对抗性,集体性,协调性,智慧性于一身,因此也被誉为“竞技与智慧结合的一项贵族运动”。棒球是一项集体项目运动,当每个队友的技术一定时,团队合作的智慧是取胜的关键。
任何系统结构都靠整体功能发挥作用,只要有一个因素受到限制,其他的因素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叫限制因素定律。当投手投球的那一刻起,投球、击球、接球、传球、跑垒、补位等一系列动作连贯进行,都需要团队中的每个学生高度配合,并且每个球员各司其职,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在比赛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力再强,也没法守完九个位置,技术再好,也没办法每次都击出本垒打,每个球员都需要队友的支持和协调,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彼此配合、互帮互助、扬长避短。简而言之,教师在比赛中让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合作性,协调性,智慧性。只有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学生们才会与队友相处越来越融洽,团结互助,还会以团队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比赛争取胜利。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体育运动强烈的竞争性激励着每一个球员必须全神贯注,并倾其所能去拼搏。所以,在比赛教学过程中,不管比分出现平局,暂时落后或领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全身心投入比赛。比赛竞争有利于学生自信心,集体凝聚力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在紧张气氛比赛中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败能力。教师在教学比赛过程中,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加强对授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只有不断强化自己技术以及配合团队,才有可能战胜对方。这种以加强竞争意识比赛的教学方法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参与比赛,通过公平竞争取得胜利的渴望。
(四)增进师生间融洽关系。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不但高度概括了教师的基本职能,规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棒球比赛教学中,当学生所学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不能完全掌握比赛节奏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现出来。教师可担任双方队伍的投手,投出速度适中的好球便于学生挥击进攻,当球击出后,教师有意识地指挥守场队员进行积极防守配合,对于学生处理正确的球要及时加以表扬赞许,让学生在众人羡慕的气氛中体验到为集体所付出的成就感;对于学生处理的球失误时,更应该给与鼓励,减轻压力,当再次面对同样的局面时,才能从容处理。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更是良师益友,比赛中才会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这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比赛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比赛中,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练习技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于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对待技能稍差的学生,鼓励与辅导为主,消除紧张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比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分别配备在各个位置,鼓励每个学生都上场比赛,让每个人都成为场上一份子,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比赛中缺一不可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比赛、体验棒球比赛带来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棒球的能力。
四、结语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教师要倡导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师生之间的多变互助活动;以开放型、探索式教学,营造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教师对教法的研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说明国家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比赛教学法在棒球课堂的成功运用,贯彻着两个《纲要》的指导思想,这对比赛教学法的在体育课程教学的推广起到了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花明.快乐体育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慢投垒球教学中运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3(3)
[2]乔诚,薛可.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
[3]白微.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焦眸子.比赛教学法在高职排球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340 )
【作者简介】李朝彬(1979-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