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工大学古代汉语课程结合地方文化展开教学的思考
2015-03-20王一民
【摘 要】基于文化基础、学制及学生来源不同等方面的考虑,职工大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可与当地的历史、民间及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参与有关的语言文字活动,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工大学 古代汉语 地方文化 语言文字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04-02
古代汉语在大学里,无论是全日制大学还是职工业余大学里,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全日制大学里,古代汉语课程课时多,学习时间长,可以带着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而在业余大学里,由于学生年龄偏大(相当部分是中年人)、来自各行各业,基础高低也参差不同,古代汉语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效果也不尽理想。为了适应成人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成人高校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与效果,古代汉语教学如果能与当地的历史遗迹、遗存等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民间和民俗文化甚至语言结合起来教学,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历史和语言的了解,同时能加强学生运用有关的语言知识,参与到相关的民间民俗活动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与同行分享。
一、与当地的历史遗迹、遗存结合起来教学
古代汉语教程,不论王力的版本(《古代汉语》修订本,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3月第2版),还是郭锡良的版本(《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抑或朱家振版本(《古代汉语》,朱家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其内容结构无外乎文选(古代散文、诗、词、曲、赋等)、字词分析和古汉语(知识)通论。在讲到有关文字的起源和构造时,我们一般都会说到文字起源于上古,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如甲骨文。因为缺少实物,也没有机会亲自看到,因此学生对所谓的古文字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印象也不会深刻。如何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呢?我们不妨搜索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看看有没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遗迹或遗存。桂林作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遗迹、遗存极其丰富,跟文字(仅限于文字造型等单向意义)有关的就很多:如反映桂林最早先民活动遗存的有甑皮岩遗迹、有历代碑刻集中地——桂海碑林、独秀峰、叠彩山、南溪山、西山等;有一个把“寿”字写成百种字形的百寿岩,等等。这些诸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或遗存,从大的方面说,说明了桂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桂林能被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名副其实;从小的方面说,上述遗迹遗存都和文字有关。如果在讲授到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的时候,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在网络上和历史文献中,或者是在具体的实地或实物中,首先搜寻桂林(包括十二县)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具体的了解及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到实地(如桂海碑林、甑皮岩遗迹)参观。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和文献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字起源、构造和发展的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回到现实中,既获得了自身的真切体验,又在具体的体验中,加深了对理性知识的理解。甚至还有可能,有的学生因为具体研究、揣摩和学习了“寿”字的百种写法,从而因为惊讶于汉字的神奇与美丽,而爱上了书法,培养出了有益的书法爱好,由此,自然而然地在加强了古代汉语教学具象性的同时,也加强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与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教学
古代汉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诗律、词律和曲律问题。以诗律(近体诗)为例,诗律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和押韵。也就是在一首律诗中,不管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有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指的是,在律诗(一般八句)中,第一三五句可以不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二四六句是必须押韵的,一般情况下要押平声韵;并且每两句还必须对仗。对仗的这一组(两句),便是一副对子(对联)了。这对子好与不好,有几个因素要考虑:一是平仄是否用得好,二是对仗是否工整,再加上内容好不好。如果平仄用得好,对仗又工整,再加上内容又好,那就是一副好对子(对联)了。所以,我们在讲授诗(词、曲)律的时候,不仅要把格律的特点和要求讲清楚,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按律诗的特点和要求写作律诗。但,在传统的诗律教学中,我们只重视让学生分析和了解古人诗歌(多以唐诗为例)的平仄和押韵情况,却不重视对学生本身律诗创作和欣赏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只懂得分析古人律诗的平仄和用韵情况,却不懂得自己去创作,特别是遇到一些重大事情的时候,如红白喜事或乔迁之喜,有朋友、熟人叫帮写一些对联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不会写,更不知道这些特殊事情的对联不管形式或内容都有些什么要求。所以,在格律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能撰写一般的对子或春联,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在民间或民俗文化中对联(如红白喜事)的写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用上自己所学,同时也为民做点实事、好事。在大桂林地区(包括十二县)其婚丧嫁娶、起门上梁、乔迁新居等都有很多风俗和特定做法,形成了本地区特殊的民俗文化。以婚丧为例,婚丧都需要撰写大量的对联。这些对联怎么写都各有讲究。婚联总的来说讲究喜庆之情,但不同的地方(门、房、柱等),写的内容却不一样。大门联一般要包含迎娶淑女和酬酢亲朋之意,如“幸有琴瑟迎淑女,愧备薄酌宴嘉宾”;洞房联则着重表达新婚夫妇的和谐与美好,如“花好月圆青春艳,夫恩妻爱情义长”;中堂主联是分量最重之联,内容更丰富,既包含新婚之喜,又应含有父母多年的操劳夙愿,今日终得遂愿之意,还要包含自己对父母多年养育的报恩之心以及对亲朋帮助和光临的感谢之情,等等,所以中堂联(一般贴在堂屋最大最高的柱子上)字数最多字体最大。如:“喜此日淑女临门敝屋生辉父母夙愿方能遂,庆今朝佳偶天成高朋满座我辈心意可得酬”。至于白事的对联更有讲究,稍有不慎或瑕疵,将有可能被乡人笑话。可见,我们在讲授诗律和对联有关常识的时候,不仅要讲授普通律诗的平仄和对仗,更应该结合街道或农村的风俗习惯,多讲一下婚丧嫁娶、起门上梁、乔迁新居等有关对联的撰写和欣赏,以便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每每遇到重要节日的时候,如春节、清明等,教师可鼓励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回乡或下乡观摩、学习,遇到好的对联要勤于记录,对于那些自己不理解或不懂撰写的要善于请教那些民间文人,甚至直接参与到有关春联及红白喜事对联的创作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在这方面,民间有不少的高人,他们不仅对联撰写得好,而且毛笔字也写得好;同时他们还很谦逊,只要态度诚恳,他们很乐于回答你请教的问题。
三、结合国家的有关语言政策或全国性语言活动来进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有关语言文字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好几项大的政策,如确定普通话为全国使用和推广的语言;简化汉字,曾先后发布了第一、二批简化汉字;第三批简化汉字因为对原字改动过大,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而终止推行。我们知道,汉字实际的造字方法只有四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而不是造字之法,因为它们不能造出新字。全国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有其重大意义。有了普通话,全国各民族都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有利于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所以,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而在简化汉字方面,则不是如此简单。古代汉语,特别是汉字(在此指繁体字),它的起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其内在规律和合理性的。特别是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古人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才形成的。这些文字本身隐含了很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密码,同时也凝聚了中国古人的很多智慧,并不是说随意简化就可以简化的。虽然繁体字笔画繁多,不易记忆与书写,但如果随意简化之,将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密码,造成今人以及后人不易解读其丰富的含义,以致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从而也不利于我们及后人不易理解和解读古代的文献和文化,不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古代文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国家废止推行第三批简化字是有道理的,是有着深思熟虑的。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第三批简化字跟原字进行比较,到底两者有什么重大差异,简化字身上到底还有没有保留繁体字的一些影子或基本构造。经过初步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第三批简化字身上已经很难反映出原字的会意和形声意义了。如:“酒”→ “氿”去了“酉”、“餐” →“歺”去了“食”,它们又怎么能反映出原字的原始意义?所以,如果不经过分析,我们是不会得出如此结论的。再如,2013年,为了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加强当代中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与掌握,中央电视台以中学生为对象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时间赛者如云,收视率直线攀升,成了央视一档非常受中学生喜爱的节目。不惟中学生喜欢,很多家长和中年人都很喜欢。这档节目不仅考察了目前中学生对汉字包括古汉语(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很丰富的文化意义。如第三期部分题目“崴脚、蹴鞠、隋炀帝、阴霾、虢国夫人、伽倻琴、弄璋之喜、缫丝、白垩、纵横捭阖、商榷、居心叵测、喷嚏、穷兵黩武、温庭筠、趔趄、踽踽独行、犰狳、乌桕、虫豸、自惭形秽、奉为圭臬”等等,如果文字功夫不好的话,是不容易写对的。参与或收看了这个节目,不论学生或成人都将有一定的收获。其收获不仅仅在文字上的,也有文化上的,或许还有拓展思维或视野上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内容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是学不到,或学得也不多的。如果教师能结合这样的节目,组织学生观看,或将节目中的有关汉字听写内容引入课堂,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古代汉语课程如果能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间民俗文化以及当下有影响的语言文字活动来进行讲授与学习,那么,这不仅为我们教学双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同时也必将给我们的古代汉语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章新传.国学热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J].文学艺术,2012(6)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有词语(第三期)百度文库[DB/OL].[2014-10-14]. http://wenku.baidu.com/view/7ab8726e01f69e31433294da.html
【作者简介】王一民(1962- ),男,桂林市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