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困扰与自我中心的关系调查与分析

2015-03-20覃智曹莉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

覃智 曹莉

【摘 要】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8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在交际交友困扰上问题比较突出;在自我中心问题上,男女生差异显著。人际困扰与自我中心密切相关,其中强调利己、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困扰 自我中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090-03

“90后”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物质丰裕、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其多以自我为中心,更多时候从自我利益考虑,希望别人单方面顺从、照顾自己,较少顾及他人感受;而有的学生过分沉溺于网上不良信息而忽略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至于产生自闭心理,人际关系因此而淡化。这些问题使得高职生人际交往困扰和冲突的概率大大增加,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完善,而解决学生的自我中心和人际困扰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题之一。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人际困扰和自我中心的关系,分析影响高职生人际关系的诸多因素,希望能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共900名,进行问卷施测,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52份,回收率94.7%。其中女生368名,男生441名;城镇183名,农村636名;独生子女117名,非独生子女685名。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自我中心调查量表。由潘修娴(2007)编制,共19题,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包括强调利己、自我认可、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五个维度。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此量表是由郑日昌(1999)编制,共28个问题,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用来测查大学生人际苦恼的分类和程度。量表分为四个维度: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随机抽取(整群抽样)方式进行,主试和指导语均一致,将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11.5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高职生人际困扰状况和自我中心的差异检验

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见表1),男、女高职生在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方面的得分均值差异显著,男生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在交谈困扰和交际交友困扰上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在自我中心上,男生在强调利己、自我认可和忽视他人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责任外推和独特感因子上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

自我中心存在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在强调利己、自我认可、忽视他人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为强调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拥有更多的自我认可,更不在乎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在责任外推、独特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在平均分上男生大于女生。

(二)高职生人际困扰与自我中心的相关分析

1.四类自我中心者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比较。将852名高职生在自我中心的总分从高到底排序,分为四类:1代表典型非自我中心者;2代表一般非自我中心者;3代表一般自我中心者;4代表典型自我中心者。然后比较四类被试在人际困扰及各维度上的差异。从表2中可知,随着自我中心分数的增高,在各类困扰上的分数也增高,而且在各类困扰上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也就可以说越自我中心者,人际困扰越严重。

2.高职生自我中心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将高职生在自我中心量表上的得分与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矩阵见表3。从表3可知,除了自我认可唯独外,自我中心总分以及强调利己、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维度与人际困扰各维度都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在自我中心的人中,具有强调利己、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四个特点的人,人际困扰程度就越高。

(三)高职生人际困扰与自我中心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高职生自我中心与人际关系的确切关系,以人际关系困扰为因变量,以自我中心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法策略,发现最终有四个因子保留在回归方程中(见表4)。各因子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并且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来看,各因子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较弱,这表明了该回归方程建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回归方程为:人际困扰=4.428+1.265强调利己-1.097自我认可+0.872责任外推+1.001独特感。

分别以人际关系困扰的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以自我中心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对交谈困扰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进入交谈困扰回归方程式的变量有三个:独特感、自我认可、强调利己,三个预测变量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5.7%,其中强调利己最具预测力,其单独解释量为4.5%。DW值接近2,没有发生自我相关现象。

三、应讨论的问题

(一)高职生的人际困扰特点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在总的困扰程度及四种困扰类型中除了交际交友困扰外,其他都是很少或没有困扰人数最多、有一定困扰其次、有严重困扰最少,因此说高职生人际关系状况尚属良好,但交际交友困扰上问题比较突出。总的困扰中严重困扰占18%,有一定困扰占34.7%,很少或没有困扰占47.3%,有困扰人数超过了半数;有严重困扰的比例高于国内之前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周婧颖2010,隗晶林2011)。由此可见,农类高职生在人际交往的困扰特别是交际交友困扰方面不能忽视。

男女生在待人接物困扰类型、异性交往困扰类型、总的困扰程度中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对其他类型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交谈困扰类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乡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而对其他类型及总的困扰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是否独生子女对其他类型及总的困扰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高职生的自我中心特点分析

高职生自我中心存在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P<0.001,在强调利己、自我认可、忽视他人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和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现实的社会性别期待、女性的本能特点有关,传统思想中的男尊女卑,男性必须更富有竞争性,有可能导致男生的自我肯定、自我认可程度高,更重视自己的利益;相对而说女性比较细心、耐心,更容易体察他人的需要,懂得照顾和宽慰他人。

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不存在显著差异,只在责任外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自我中心五个维度上的独生子女分值都有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国内多数文章的研究大致相似。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一些独生子女处于家庭核心的地位,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从而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一切从自我利益考虑,希望别人单方面顺从、照顾自己,不知道替他人着想,习惯将过错归因于他人,推卸责任。

自我中心在家庭经济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自我中心从贫困到一般再到富裕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富裕和一般、贫困在五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一般和贫困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看到来自家庭经济情况富裕的学生有更强的自我中心,感到自己独特,对自己认可,在不在乎他人的感受,经常违反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学业,就如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经常超速驾驶等行为。这可能和他们成长家庭的背景经历有关,在这些家庭中,他们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而他们之中有的人显然没有学习到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三)高职生的人际困扰和自我中心的关系

在自我中心和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性中,随着自我中心分数的增高,在各类困扰上的分数也增高,而且在各类困扰上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也就可以说越自我中心者,人际困扰越严重。除了自我认可外,自我中心总分、自我中心四个维度(强调利己、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与人际困扰总分、人际困扰各维度(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都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在自我中心的人中,具有强调利己、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四个特点的人,人际困扰程度就越高,而自我认可,对自己的能力、想法、经验等的认可,不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太自以为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会造成待人接物上的困扰。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高职生的人际关系在交际交友困扰上问题比较突出,有人际困扰的人数比例增加。是否独生子女对对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无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对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有显著影响。

2. 高职生的自我中心。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生的自我中心无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和家庭经济情况对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有显著影响。

3.人际困扰和自我中心密切相关,其中强调利己、忽视他人、责任外推、独特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

(二)建议

“自我中心”问题不单是“90后”大学生所独有的心理问题,事实上,中国最近数十年来主要困扰之一是过度的个人主义(陈荣捷),人人均有自己之意见。有过多之个人主义者将自己认为在社会之上。中国文化的深刻观察家、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1947)就曾经指出,当代中国人在向西方人学习了“个人主义”精神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完全不顾及他人及群体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费孝通称之为“自我主义”。同时他指出,中国人一点“集体主义”的意味都没有,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可见“自我中心”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于中国人中,但在当下“90后”大学生身上更突出地表现出来。“自我中心”主义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式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虽然重要,但其重要却不得掩盖社会之重要,两者之平衡必须加以维持。自我中心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解除自我中心能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能力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具备一定的挫折耐受力,学会与人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因此,大学生解除自我中心是必要的。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应当加强对自我中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1.加强信念教育,关注健全人格的培养。人包括自我和灵魂,在家庭,学生的自我中心会膨胀,那么在学校,就要抑制自我中心,使得自我和灵魂平衡,而不要太功利。如果只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忽视内在认同,人的道德也就会逐渐沦丧。因此要多教育学生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完事开天平”的信念。

2.加强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儒家主张把群体社会放在第一位,克己复礼,以圣贤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来维护天下大同理想社会。学校应培养学生在特殊困难时期,能够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集体主义思想。儒家也并不反对追求利益,孔子在《中庸》里面有论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让学生知道加强德行和追求利益并不冲突,最后能理解、接受、内化儒家传统价值观。

3.自觉结群是人的特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学校可以通过在团体辅导中设置合作游戏、信任游戏、分享游戏、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各种情境、体验各种情绪,学会打破单一看问题的角度,使用多角度(个人-集体)看问题的方式。

4. 转变教育的方式。提倡换位思考和体验式教育,改变说教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在针对自我中心学生的教育中侧重从心理学教育引导,侧重学生自悟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讲体会,与众人分享,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知道怎么做,达到自我改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文华.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差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3)

[2]隗晶林.大学生人际困扰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

[3]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潘修娴.大学生自我中心调查问卷初步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

【作者简介】覃 智(1984- ),男,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心理;曹莉(198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
英语行业化教学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