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20周雪晴
周雪晴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27 万人,比2013年增加28 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方针政策。为了积极响应这一方针政策,加大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树立大学生创业精神,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知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笔者就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及分析,梳理现状,查找问题,探析原因,从而提出加强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一、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笔者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半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整理问卷内容和访谈资料搜集信息,编制了《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然后以某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2013年6月到9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84 份,其中参与调查的文科生98 人,理科生96 人,艺体类学生90 人,调查对象性别及年级分布情况参见图1。
图1 调查对象性别及年级分布图
在抽样调查的284 名学生中,284 人全部希望学校加大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有227 人表示对创业感兴趣,创业兴趣度高达79.9%;有269 人对学校开展的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满意,满意度达到94.7%;有251 人认为校园的就业与创业文化氛围对他们就业与创业有帮助,认可度为88.4%;有283 人明确表态会关注校园就业与创业活动,关注度高达99.6%;有282 人表示需要学校多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需求度为99.3%。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为了提升本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从物质和文化双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载体多元,包括纳入教学体系的就业指导课程、各类就业与创业类竞赛、就业与创业项目申报、专家学者传经授业的就业与创业讲座论坛、设立就业与创业类基金、创建就业与创业类社团、开办就业与创业类实训班、开通就业与创业类新媒体互动平台、校园招聘会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涵盖学术、科研、竞赛、实训、舆论宣传、资金资助等诸多方面,使得很多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呈现出创业实践常规化、知识结构多元化、效果反馈制度化的“三化”趋势,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①郝宏伟:《大学生创业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二、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突出存在的问题
1.关注度高,参与度低
图2 就业与创业活动参与情况统计图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研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对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及服务非常关注,但是亲身参与校园就业与创业主题文化活动的热情并不高,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创业讲座之外,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创业类项目申报、创业竞赛、就业技能比赛的学生并不多,有些学生表示之所以没有参加这些活动是觉得难度大、要求高、专业不对口等等。还有些热衷参加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表示,学校对此类活动的宣传及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接到活动通知到活动开展之间的准备时间仓促,严重影响到参与质量,有时甚至导致他们错失参与活动的机会。
2.重形式,轻内涵
关于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持肯定态度,但在具体哪些方面对他们就业与创业有帮助的成效评估指标中,帮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资金资助、舆论宣传、实训、学术、竞赛、科研,学生的这种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也暴露出高校在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形式而轻内涵的弊端。有些高校没有考虑到本校实际,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导致“水土不服”;有些高校一味追求活动的数量,开展了很多就业与创业类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不断但质量较差,反而引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有些高校只注重就业与创业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兴办实训基地,创建大学生创业街等,盲目鼓励学生创业,导致有些学生本末倒置荒废学业而当起了“小老板”,导致学生“低质量”创业;有些高校片面地关注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空喊口号,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和学术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实践技能培养,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高校良好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3.政策时效性强,机制保障性弱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政策的多变性也给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国家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日益加大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不同高校在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不同的做法,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重视程度也决定着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目前,在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各高校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重视程度差异性较大,很多高校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还没有得到发挥,保障机制也不健全。
(二)问题成因探析
1.主导力量薄弱
从主导力量来看,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由团学组织和学校就业职能部门负责完成的。高校团学组织工作职责较多,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其工作的一方面,高校团学组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有限,如果单纯依靠团学组织来营造就业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精力和能力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在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众多工作职责中,开展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活动也只是其中之一,很多高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将工作重点都放在了信息服务上,而不是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上,再加上就业职能部门的人手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监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如果缺少了高校教学、科研等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如果无法形成全校性的校园文化创建氛围,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将很难摆脱孤军奋战的弱势,也很难真正取得成效。
2.教育氛围不强
从教育氛围来看,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受到教育的学生规模与教育预期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教育成效不显著。很多高校积极倡导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是想立足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培育他们的择业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但由于硬件设施、经费、活动影响力、学生兴趣度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制约,有些高校的创业实训基地变成了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子”,有些高校的就业与创业竞赛成了师生都排斥的“重担子”,有些高校的就业与创业校园典型人物成了“花瓶子”,非但没有起到正面积极的校园文化导向作用,反而不利于本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观。
3.重视程度不高
从重视程度来看,师生对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对高校而言,没有一所高校认为学生就业问题不重要,但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日常管理等工作项目的重视度排序中,学生就业的排位并不高;对学生而言,没有学生认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重要,但在文体活动、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素质拓展活动等多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排序中,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排位较低。由此可见,意识形态里的重视并不等同于实际行动中的重视,观念上的重视如果不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支持,将无法深入推进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4.投入保障不力
从投入保障来看,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精神支持,还需要制度保障。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在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物力扶持,如给学生资金和场地援助帮助他们起步创业,却忽视了对他们创业后的持续性教育和监督,也没有继续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使得一些创业学生“初期热情高涨、中期灰心丧气、后期失败收场”。①杨志坚:《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以国防特色高校为例》,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很多高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对国家和地方的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优惠政策及举措,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内化吸收,这就使得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投入可能会滞后于最新的政策和学生需求。再加上地区、学校和专业差异,对高校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也很难进行量化评估,各高校都重视“就业率”这些硬指标,而忽视“就业意识、就业观念”这些软指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处于尴尬境地。
三、加强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整体来说呈现良好的上升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预期与实效自相矛盾的诸多问题,要想推进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发展,需要从影响力、感召力、执行力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将就业与创业纳入学风、教风和校风的营造,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
(一)创建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1.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龙头,开展各类就业创业竞赛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不仅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报名参赛,还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和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参赛作品的质量,通过比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就业能力。除了“挑战杯”竞赛之外,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各类就业、创业类竞赛,比赛内容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来设定,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校园营销大赛,针对毕业生开展求职简历制作比赛,针对师范生开展教师技能比赛,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等,通过比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蓝本,鼓励学生申报就业创业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个类别。各高校可以此为蓝本,鼓励学生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参与申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项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创业孵化园,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做好学生就业与创业项目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参与项目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就业和创业氛围。
3.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训
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的国家3A 级公募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设立的一个全新的资助+运作型公益基金。通过从社会募集资金,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实施就业、创业扶持工程,广泛传播创业文化,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撑平台。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创业模拟实训,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和“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培训班,组织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培训,训练他们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二)整合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资源
1.校内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
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由教务、科研、设备、财务、产业、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其纳入教学管理体系。高校还需要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师和就业指导导师。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要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等服务。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在就业与创业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
2.校内外资源共享
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其他高校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流通。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及部门合作,在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取得他们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用人单位进入校园,根据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招聘条件,给学生传经送宝,聘请企业管理专家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导师。高校之间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举办就业创业论坛,邀请外校专家学者来校内作报告、开讲座,学生也可以进行跨校交流和跨校组队参加就业创业类竞赛,实现互惠共赢。高校还可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站论坛、QQ 群、飞信群、微信群等与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方面的互动交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
(三)规范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评估机制
1.团队评估
高校要将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情况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体系,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专项考核方案,以确保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笔者创建了 “CCA”(即culture 文化、control控制、activity 活动)团队评估模型,从一般文化、社会控制和活动实施三个视角,对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模块评估。
2.个人评估
高校要将学生参与校园就业与创业文化活动的情况纳入实践学分范畴,可以创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测试系统,通过测试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来评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笔者创建了“KEEO”(know 认识、entertainment 娱乐、education 教育、orient 导向)个人评估模型,从认识、娱乐、育才、导向四种文化功能方面,对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模块评估。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面对不断调整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关于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文化建设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把握教育规律,秉承文化育人的宗旨,就能找到营造良好就业与创业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