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巩固石家庄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对策思考

2015-03-20

河北林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造林成果农户

郝 素

(石家庄市林业管理站,河北 石家庄 050051)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实施时间长。石家庄市自2002年起,开始承担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设以改善省会周边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致富为落脚点,以确保工程质量为主线,以巩固建设成果为核心,精心谋划,强力实施,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截止2014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21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2.82万hm2,荒山荒地造林6.15万hm2,封山育林4.24万hm2。工程涉及19个县(市)区、159个乡(镇)、1820个村、15.4万农户。工程区造林地成活率平均达到90.4%,保存率达到88%以上。13a来,累计向退耕农户发放政策补助6.5亿元,每个退耕农户年均增收466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工程区农民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林果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外出务工等多种经营转变,农户收入结构由退耕前以粮食及务工收入为主向多业并举转变。

2007年,国务院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和方式做了局部调整,暂停了退耕地造林任务,重点改为荒山荒地造林和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上,适当提高了荒山荒地造林苗木补助费标准,加大了封山育林任务,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限再延长一个周期。为顺应这种转变,积极推进巩固全市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我们走访了一些工程县,听取了他们在这项工作上的设想和打算。经过思考,现对全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实施对策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1 主要建设成果

1.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一是有效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全市新增林地面积10.33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据对灵寿县横山岭水库周边土壤监测,土壤侵蚀模数由工程实施前的1020t/km2·a降低到现在的500t/km2·a;平原沙滩区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1.2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通过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石家庄市每个退耕农户年均增收466元。同时,退耕农户在林下散养柴鸡,间作农作物、油料作物、药材等,优化了工程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山区大面积栽植的核桃、大枣、板栗等经济林树种,如今已进入初果期,果品收入今后将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支柱。元氏县前仙乡西岭底村2002~2004年80hm2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如今全村人均果树0.2hm2,核桃总产量达到27.5万kg,人均收入8000元,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在20户以上,超过5万元的在50户以上。

1.3 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有效地吸引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使国有与集体企业、个体业主、农村大户等多元化投资林业的机制初步呈现。目前,在城市近郊山地兴建旅游观光果园,在省会周边丘陵区兴建林果基地,在平原沙滩区兴建速生林基地的势头迅猛,非公有经营主体已成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主角。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造林地块规模偏小且分散,林地管护不到位。工程实施的前2a,由于受到完成年度任务的压力,各县对退耕农户造林面积的大小要求不太严格,许多面积不足667m2的零星地块也被划入工程范围,但目前这些小地块林地也成了退耕农户眼中的“鸡肋”,他们管护的积极性不高,林地的林相较差。

(2)匹配荒山荒地造林成效相对较差。经抽查发现,各工程县多数匹配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地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普遍小于退耕地造林地块,个别采用直播造林方式的地块成活率与保存率更低。

(3)部分造林树种比较效益低的弊端开始显现。一些工程乡村起初为节省造林费用栽植的杏扁、黑枣、柿子等树种,如今因生长不良或产品滞销,其经济效益与同期种植的核桃、大枣相比差距明显,群众自发形成了更换高效树种的势头,再从小树起步,白白浪费了数年的生长与收益时间。

(4)工程管理资金短缺,工程实施难度加大。退耕还林工程量大、面广、程序多,林业主管部门全年都要履行必要的外业与内业管理程序,但由于工程实施上级不拨付相应的管理费,工程县又难以配套,导致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诸环节的管理相对粗放。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主要对策

3.1 补植补造,完善工程建设质量

造林地块保存合格是政策兑现的前提。对造林成活率或保存率不达标的小班或地块,林业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补植补造。一是动员退耕农户自发在退耕地补植大苗,完善园貌,为享受国家政策补助打下前提基础。二是技术人员加强技术管理指导,在栽植、管护、修剪、病虫防治等重点环节实行技术负责制,提高管理水平。三是林业部门大力组织开展容器苗补植补造,动员林场或造林大户培育容器苗,在山区的荒山造林地或封山育林区推广容器苗造林或补植,既节约造林费用,延长造林时间,也可提高造林成效。另外,对造林成活率或保存率不达标且面积过小的小班、地块,县林业部门可在本村或本乡镇范围内进行同等面积的异地造林调整。

3.2 典型带动,以亮点工程促管理上水平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提高工程区林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要把抓好退耕还林亮点工程区建设和加强林木管护水平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点,每个重点工程县确定2~3个面积在66.7hm2以上,其他工程县确定1~2个面积在33.3hm2以上的示范区,以点带面地促进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发展。在全市优选确定20个以上的亮点工程示范区,示范面积不少于0.2万hm2。对于这些示范区,要求各县在资金投入、物资安排、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树立一个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的标杆,进而带动毗邻区域的林木管理,促进整体上水平和效益。

3.3 改劣换优,提高单位面积比较效益

随着经济林树种结果期的来临,一些工程乡村起初种植的杏扁、黑枣、柿子等树种,如今其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或无收益,与同期种植的核桃、大枣比较相差数倍,严酷的现实教育了部分退耕农户,他们自发向林业部门要求,对原有树种改劣换优或更换成经济效益较高、容易管理的经济林树种如核桃等。在不涉及调整林种的前提下,我们积极鼓励这一做法。目前,赞皇、平山、灵寿、元氏等县在林业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已建成或改成了多个百亩以上的核桃园片,力争把工程区内90%以上的效益低下树种换成易于管理的高效树种。

3.4 多种经营,引导推动后续产业发展

以林果为主、多种经营是提高退耕农户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在工程区林木幼树期,各县要结合本地农民的种植传统,积极推广林下间作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板蓝根、连翘、草决明等中药材等林经、林药种植模式,做到长树与增收两不误。在经济林丰产期,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规划下,布局合理地发展果品加工业,以消化本地富足的原料来源。在丘陵山地工程区,要大力推广林下柴鸡养殖模式,使柴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绿色禽蛋供给量明显增加。在平原工程区,一是继续推行林下养鸭、发展食用菌等林禽、林菌模式,做到以短养长;二是有计划地发展林板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以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3.5 封山禁牧,维护工程区封育成果

封山禁牧是依靠自然力恢复植被生态的有效造林方式,对维系工程区良性生态面貌作用明显。一是加强封育工程区的硬件建设。除按要求配备护林员外,还要在封育区建设围栏、永久性碑牌、瞭望塔等必备设施,实行死封死禁。二是创新林地看护机制。在工程区根据本地实际,选择推行专职护林员看护、联户聘请护林员看护、专职与兼职护林员共同看护、大户出资聘请村民看护等林地看护方式,减少人为毁林现象的发生。三是及时确权颁证。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完善合同的前提下,严格审核林地周边四至,及时向林农颁发林权证,使他们吃上定心丸。

3.6 精心规划,合理使用国家专项资金

从2008年起,国家设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规定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5个方面。一是联合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按照上级要求,各工程县的林业、农业等五部门通过沟通协商,共同编制本县域2008~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该规划获得上级批准后,各规划项目将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载体。二是合理使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按照各工程县(市)、区历年退耕地还林面积总和核定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a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县。各工程县(市)区要按照规划项目,严格实施,既要合理使用专项资金,防止挪用和浪费,又要搞好资金配套,使实施项目发挥出应达到的效果。

3.7 信息共享,实现工程内业管理规范化

要加强事务审核、程序审批、退耕农户信息、档案分类、信访案件等内业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退耕农户补助网络信息系统。随着相关软件的推广应用,逐步在全市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共享的退耕农户补助网络信息系统,在电脑上一点鼠标,便可知县域内任意一个退耕农户的退耕还林信息。二是规范工程档案管理。工程档案做到市、县、乡三级有档,分类合理,村有册,户有卡。三是及时查处退耕还林信访案件。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信访案件或新闻媒体披露事件,应登记造册,及时派人前往发生地调查、核实、处理;办理完结后,处理结果要向上级部门和当事人反馈。

3.8 严格程序,及时足额兑现政策补助

兑现政策补助是工程年度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体现工程建设以人为本、维护退耕农户根本利益的直接表现。为杜绝在政策补助兑现环节中出现不正之风,要抓好以下环节:一是严格检查验收。各县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逐年对造林地严格检查验收,验收人员、主管领导都要在自查验收结果表上签字,对验收结果负责。二是建立公示制度。村级要将验收结果在村子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d,并保存公示证据。三是规范补助兑现程序。县级自查结果经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提交财政部门进行政策兑现。为避免出现各种形式的滞留、截留,确保政策补助足额到位,推广向退耕农户发放储蓄卡方式,直接将补助款打入卡上,以减少中间转手环节。

[2]李建增,庞国强,张力栓.石家庄市退耕还林工程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

猜你喜欢

造林成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工大成果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走出去”成果斐然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