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肺阳及肺阳虚证
2015-03-20徐嘉淦龙惠珍
徐嘉淦 赵 婷 龙惠珍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310053)
古往今来,关于肺阳虚的文献鲜有提及,而如今的教科书上也只涉及了肺阴虚和肺气虚。这不免让笔者这类中医初学者误以为肺气便是肺阳,甚至质疑肺阳的存在性。为此,笔者查阅古今文献,提出几点粗浅见解。
1 肺阳的客观存在性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1]其明确指出了五脏皆有阴阳,肺作为五脏之一,也可以分为阴阳。且肺阴、肺阳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1]《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2]都间接说明了肺阳是客观存在的。
2 肺阳的作用
(1)肺阳主升散:肺主宣发肃降,主要赖肺气的作用,肺气的功能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肺阴主敛降, 肺阳主升散,肺的升宣与发散功能主要依赖肺阳。肺之阳气,发于肺体,肺阳旺盛,则生机乃荣,而能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只有在肺阳的升散作用下, 津液才能敷布全身, 卫气宣达体表, 浊气排出体外,使肺正常发挥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2)肺阳主温煦:《素间·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应具有温煦之功能,肺阳亦是如此。[1]
(3)肺阳主行水:《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1]通过肺阳的升散作用,由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轻清部分,布散至头面诸窍、皮毛肌腠以濡润之。
3 肺阳被历代医家忽视的原因
纵观历代文献,早在隋朝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就已经出现了“肺气虚寒”的字样。《景岳全书》曰:“肺肾虚寒,水泛为痰”“脾肺胃气虚寒,呕吐咳嗽,气虚,小儿吐乳。”[3]由“肺气虚寒”可见,古时便有类似于肺阳虚的症状,只是相较于肺阴虚较少。且由于肺阳的升散作用与肺气的宣发作用又十分类似,于是就有将肺阳等同于肺气者。许多病证虽已表现出明显的肺阳虚征象,但都被归类为肺气虚。所以笔者认为,肺阳被历代医家所忽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肺阳与肺气有许多相似之处,且肺阳虚患者多因咳喘日久所致,咳喘日久不仅伤及肺阳,更损及肾阳。所以患者在临床表现中常表现为肺气虚和肾阳虚,从而忽视了肺阳虚。2.出于人们对于《内经》和阴阳观念的尊重,作为鼻祖的《内经》没有明确提及肺阳虚,后人也不敢妄作推断。李如辉教授认为“违背了肺阳、肺气概念的发生学原则,肺气、肺阳是分别移植阳、气概念并与脏腑嫁接而发生的,阳、气概念不同,肺阳、肺气自然不同”。[4]3.发病个体少,其研究价值相较其他低。
4 肺阳虚证的病因
引起肺阳虚证的病因主要为阴寒侵袭,肺阳被遏,肺气升散功能失司,不能正常行水,津液不得布散, 最终聚液生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饮冷则伤肺”,[5]《灵枢·百病始生》曰:“重寒伤肺”[5]以及《景岳全书》所云:“寒气在脏者, 以阳气虚也”[2]等, 都说明了阴寒之邪常常损及肺阳。
5 肺阳虚证的治疗
肺阳虚的病人多为中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咳嗽不已、痰涎清稀、或色白如泡沫、胸闷不适、易感冒、舌淡苔白滑腻、脉沉细无力为主症,当以温肺散寒为首要治法。《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诊证治第七》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5]代表方为甘草干姜汤。对其“肺中冷” ,多数医家都认为此指肺中阳气不足。如清·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说:“ 吐涎沫而不咳, 又不渴, 必遗浊, 小便数, 以肺阳虚不能制下, 此为肺中冷……宜甘草干姜汤以温肺。”[7]此外,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提出了半夏汤治疗肺中冷, 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指出“ 温肺汤治肺劳虚寒”等都阐释了各自对肺阳虚证的治疗观点。
总的来说,肺阳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而关于肺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药以及与肺气虚证鉴别等方面的的论述日趋成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2]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
[3]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4]李如辉,历代文献少论“肺阳”的原因再发现[J].河南中医,1998,18(3):140
[5]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6]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7:93-94.
[7]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上海:申江袖海山房石印本,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