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因素及其功能
2015-03-20兰玲
兰 玲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因素及其功能
兰 玲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许多语言学家在对语言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认识到认知因素对于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基础是母语系统,但又脱离母语系统,认知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认知科学的基础入手,结合实例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因素所发挥的功能能积极推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认知因素;功能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强调了社会学和语言学影响因素,忽视了认知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认知心理学对于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在外语教学或学习中,研究运用认知科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认知因素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共同研究表明:人体行为是受到规则支配的,同时具有可生成性,从而提出了认知理论。认知科学目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强调认知科学的计算性质,将其定义为对智力研究及计算过程。很多人通过这种观点进行智力过程研究,即将思维过程看作完整的具有规律的神经活动。这种观点下的认知模式不仅包括了迅速访问有限短期记忆,还包括了基于联想的长期记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认知科学是从经验主义出发,解决人类一直关注的认识论问题,尤其注重知识的组成、性质和来源等问题。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知过程和语言系统是大脑不同部位所处理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认知能力是语言处理过程的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初,Altmann提出了语言处理认知模式,从计算分析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口语中词汇辨析和句子处理的相关问题,表明影响词汇辨析的因素主要有竞争、语法结构和上下文联系等影响因素。而Singer提出的人类信息处理模式,指出语言是知识的具体表现手段,语言处理主要包括了表层、文本基础和语言情景三个层面。人们理解语言含义并记忆该含义,是由于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可以拆分为基本词汇单位。总的来说,认知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手段。
2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
2.1 语言的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是母语系统,只有在掌握母语系统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首先必须接触第二语言学习材料,即所谓的输入过程,在接触学习材料后,大脑会对材料产生相关反应,此时内部和外部因素都会影响这一反应的结果,即认知过程。心理语言学主要是运用认知理论对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做出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分析过程的分析对象应该是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互动。工作记忆是通过长期记忆中的一般知识和语言模块,对第二语言输入进行查找匹配、类比推理和重组转换等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迁移的影响不可忽略。通过对第二语言材料信息处理,生成中介语,最后通过第二语言表达出来,即所谓的输出过程。
2.2 语言的理解过程
语言理解的含义是语言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和解释书面或口头语言的过程。理解过程也是人类对信息系统处理的认知过程。人类对于数量有限的信息,在特定环境里或时间节点是可以注意到的,这表明信息处理和记忆力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当信息在有效记忆范围中记忆可以被及时提取,不在有效范围时,则需要通过大脑检索才能找到并提取。语言理解在知觉形成的语言表象中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运用,比如语言信息单位组成识别包括符号、语音和信号等。这需要从记忆中提取词汇表征,并且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和对话等。语言理解在句子层面上进行处理时,会受到句子结构功能修辞等因素影响。大量实际研究表明:语言的局部结构十分丰富,语言理解过程只有从宏观结构入手,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句子或文字的内涵,从而将其转化为记忆资源,以供日后使用。
2.3 语言的思维过程
思维是人体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外在表象、一般规律及内在性质的描述、概括及总结的一个过程。人体思维过程会受到客观事物、外在环境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过程与结果均产生不同。思维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也能反映语言差异对思维的影响。比如语言使用者善于使用陈述句,则其思维模式一般是由因及果。若善于使用倒装句,则其思维模式一般是由果及因。但实际情况是,第二语言学习是建立在母语系统之上的,而语言表达并没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初学阶段仍然处于母语系统思维模式,尚不具备第二语言思维模式。所以大多数学习者会使用母语来标记第二语言,通过语言之间的共性,借由母语的部分性质特点来学习第二语言。随着学习逐渐深入,学习者可以将第二语言与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其在字词句方面的异同及相关学习方法,在思维与第二语言之间建立联系。
2.4 语言的记忆过程
语言习得过程不仅包括了理解思维过程,还有记忆过程。记忆是通过短期或长期的信息存储再进一步在实际中体现出语言学习水平状况。短期记忆是对信息的暂时存储,具有可遗忘性。通过对短期记忆的理解分析,彻底掌握相关语言信息内涵,则可将这部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甚至永久记忆。长期记忆是指信息存储周期长、相关语言内容理解透彻的部分信息。长期记忆的基础是语言的突出特点,比如“Her car is red”这句话,不同的人对其语言特点认知是不一样的。在一段时间之后,部分人会记住“car”,也有部分人会记住“red”,这就是人体大脑对语言特点的一个自动记忆选择。人体大脑会根据自身认知水平选取符合记忆功能的语言特点并加以记忆。因此,在语言的记忆过程中,应该根据语言特点进行适当联想拓展,形成长期的认知型记忆。
3 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因素的功能
3.1 认知过程的功能
认知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主要是对语言的字词句的构造、语法和特点等的认知,能够有效分解目标语言,简化学习过程。认知过程可以分为输入、思维、母语迁移、中介语和输出这几个主要步骤。输入就是初步接触第二语言材料,对语言表面的特征进行一个初步的认识。思维则是通过语言表面的特征,思考其内在本质。在思维环节中,又包含了对语言信息的处理和形成记忆的过程。母语迁移则是通过母语系统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将其用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中介语则是借由母语系统对目标语言进行辅助表征,比如声、形、意等,使目标语言跟母语系统形成一定的联系。输出则是在实际中通过对目标语言已经形成的一定认知水平并反映出这些认知水平的过程。认知过程贯穿于语言习得过程,对语言习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语言处理过程的功能
语言处理过程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具备基础规则的系统下,认定语言学习是由内在影响因素引发转变并生成中介语的;二是在实例基础下,语言学习是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语言分析的。实际例子包括了语言的结构、语法和功能等。但是通过相关研究表明,这两种语言处理过程都是在人体大脑中实际存在的,都是语言处理过程的基础,只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侧重方面不一样。一方面,大脑对语言进行压缩处理并生成相关规则,从而得出正确的语言认知;另一方面,语言处理过程实际上是比较庞杂的,大脑记忆系统和生成能力并不足以迅速对其作出处理。比如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对于陌生的单词,学习者最先能够记忆的一般是读音具有谐音或是词意较为有趣的单词,这说明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大脑会基于已经具备的认知水平作出优先选择。但是在表达过程中的语言处理却情况相反,对于常用的语言句式学习者表达出错的概率较高,相反对于不常用的句式出错率较低,这又说明在实际运用中,语言处理过程对已经深度认知的内容处理程度较低,对认知程度尚浅的内容处理程度较高。总的来说语言处理过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优先选择的功能,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语言处理优先选择功能较弱。
3.3 记忆过程的功能
长期记忆的基础是一定的短期记忆积累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长期记忆。只有拥有一定语言积累,语言处理过程才会更加高效。记忆过程其实跟刻录光盘的过程很相似,都需要一点一滴、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形成。记忆过程主要是对目标语言的字词句进行初步记忆,在此基础上再对整篇文章甚至整本书籍内容进行记忆,而且记忆对象也从基础的字词句上升到了内容意义的高度。记忆过程的实现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就是背诵记忆,通过反复不断地短期记忆叠加,强行形成长期记忆。而最有效的方式则是根据记忆遗忘曲线来进行联想记忆,通过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联想形成记忆,再在遗忘节点进行重复记忆,如此便可高效地对目标语言形成记忆。记忆过程是语言习得过程的关键环节,是语言习得过程的根本基础。
3.4 去除语言处理的影响
语言处理过程具备优先选择的功能,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在于优先选择可以迅速理解处理目标语言相关内容,不好的一面在于这样会削弱对未优先选择目标语言的处理能力。不仅如此,在表达过程中,由于语言处理对掌握程度不一样的目标语言内容处理程度不一样,使得表达过程容易出错。所以,祛除语言处理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就很必要了。去除语言处理影响首先要拒绝跟随感觉走,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能根据大脑选择进行学习,而应该根据已定顺序或规则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按照既定方法和目标,切实将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不能因为优先选择就改变学习方式或目标。其次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语言处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根据记忆进行简单照搬。同时,语言处理不仅要注重掌握程度较低的语言知识,更应该注重对掌握程度较高的语言知识的处理。总之,优化语言处理选择顺序及处理程度,是去除语言处理影响的根本。
4 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该过程包含了掌握语言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的形成。通过对认知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明白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因素对相应学习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加科学地对认知因素展开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语言学习水平。
[1]杜琳.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机制[J].山东外语教学,2006(4).
[2]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J].中国外语,2008(7).
[3]丁伊莎.第二语言习得的元认知分析[J].学术交流,2008(3).
[4]张迎宝.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J].现代外语,2012 (2).
责任编辑 刘志明
H319
A
1674-5787(2015)02-0132-03
10.13887/j.cnki.jccee.2015(2).36
2015-01-06
兰玲(1980—),女,湖北十堰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