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社光应用越鞠丸验案6则

2015-03-20代璞,高莉,杨红玉

河北中医 2015年3期
关键词:自汗郁证胃炎

高社光应用越鞠丸验案6则

代璞高莉△杨红玉1高敬利2

(河北省鸡泽县中医院内科,河北鸡泽057350)

【关键词】越鞠丸;郁证;厥证;自汗;阳萎;胃炎;脏躁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3.004

【中图分类号】R289.5R275.05;R6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3-0332-03

通讯作者:△河北省鸡泽县中医院妇产科,河北鸡泽057350

作者简介:代璞(1985—),男,医师,硕士。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2013-10-23)

1河北省鸡泽县中医院妇产科,河北鸡泽057350

2河北省鸡泽县中医院儿科,河北鸡泽057350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老师从事临床40余载,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内科杂病,对越鞠丸的应用有独到之处。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代表方剂,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中“越鞠丸,解诸郁”。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5味中药组成,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1]。注家戴云曾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方中香附行气开郁;川芎活血祛瘀;栀子清热泻火;神曲消食导滞;苍术燥湿健脾。越鞠丸可解六郁,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六郁得解,气机得畅,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我们有幸随高老师学习,兹将其应用越鞠丸验案6则介绍如下。

1郁证

王某,女,48岁。2012-08-16就诊。平素急躁易怒,胸闷、气短、乏力、寐差3个月,时有心悸,饮食尚可,二便调。刻诊:舌淡黯,苔薄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心肝失调型。治宜理气解郁,宁心安神。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神曲12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20 g,炙甘草10 g,生龙骨(先煎)30 g,生牡蛎(先煎)3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嘱其放松心情。服药月余诸症大为减轻,巩固治疗3个月痊愈。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五脏之大主,心神被扰,往往会出现心悸症状。“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藏血,调节血量的功能正常,使心血充盈,则心有所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亦有助于心的行血。心、肝任何一脏功能失调,常常相互影响。心主神志与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亦密切相关。若心、肝发生病变,往往可见到精神情志的活动异常。气机不畅,心肝失调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心悸、胸闷、气短、情志不舒、失眠多梦。特别是长期失眠患者,往往伴有口干、口苦等肝火旺盛的症状,这是长期经受病痛折磨造成的郁火,气郁于内,则会出现胸闷、气短、善叹息等症状;气血升降失和,则出现乏力症状;气郁于内,耗伤心血,心失所养,则会出现心悸症状。越鞠丸调理气机,给火邪以出入;九节菖蒲化痰开窍安神;远志安神益智祛痰;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肝火旺盛必然损耗心阴,炒酸枣仁、炙甘草养其心阴。全方调其心肝,养其心阴,阴阳平和,其病自愈。

2厥证

田某,女,52岁。2012-10-03就诊。自述上半身易上火,咽部易痛,自服牛黄解毒丸、止咳糖浆等,久服乏效,晨起口干口苦,有时咳嗽,咳黄白痰,下半身冷,恶寒,寐差,乏力,两胁不适,平素性格急躁易怒。刻诊: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咽炎。中医诊断:喉痹。证属肝火犯肺,气机不畅。治宜理气解郁,疏散郁火。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淡豆豉12 g,神曲12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20 g,炙甘草10 g,蜜紫菀12 g,炒苦杏仁10 g,枇杷叶12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嘱其放松心情,多参加体育锻炼。加减调理2个月,患者未就诊,后电话随访自述病已痊愈。

按:若为实热证,清热解毒药治疗病情会越来越轻,久服乏效说明是虚热。患者时常咳嗽,痰液黄白夹杂,晨起口干口苦,两胁不适,服用止咳化痰药物效果不明显。脉弦属肝,为肝火犯肺,患者为肝阴虚,虚火上炎,肝脏升降气机不利,内蕴化火,气血不能外达,四肢寒凉。越鞠丸调畅气机,给内火以出路,定志丸(九节菖蒲、远志、炒酸枣仁)开窍宁心,滋养肝阴,栀子、淡豆豉发散体内郁热,虚火自散。

3自汗

王某,女,43岁。2012-10-11初诊。患者3个月前外出受风,四肢关节疼痛,麻木不适,服用发汗祛湿中药7剂,由于发汗之力过大,造成患者汗出不止,烦躁易怒,后服用百合、太子参等养阴益气中药数剂后症状缓解,患者未进一步治疗。刻诊:易汗出,脾气急躁,寐差,白发增多,纳差,胃胀不适,大便时干,小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自汗。证属心肝失调。治宜理气解郁,调和营卫。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焦三仙各10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30 g,炙甘草10 g,煅龙骨(先煎)30 g,煅牡蛎(先煎)30 g,大枣30 g,浮小麦3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2-10-18二诊,患者自述胃胀、烦躁、寐差症状减轻,仍易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初诊方加太子参15 g。治疗2个月余,痊愈。

按:《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被过用汗法,若应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病可速愈。应用滋阴益气的药物治标不治本,阳虚不能顾护卫表,营阴受损,久则伤及心肝之阴,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此时的多汗已不是单纯的卫阳虚。 “如果固表不起作用,要考虑到补心,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心气与血虚,汗就会出来”。高老师以“损其阳者,调其心肝”为指导思想,应用越鞠丸合定志丸及甘麦大枣汤(大枣、浮小麦)加减,获佳效。

4阳萎

赵某,男,28岁,已婚。2012-05-20初诊。患者1个月前被诊断为前列腺炎,压力大,房事时出现阳萎。刻诊:情绪低落,面色晦黯,不愿与人交谈,纳差,寐差,头晕,二便可,胸闷,乏力。舌黯红,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阳萎。中医诊断:阳萎。证属心肝失调。治宜理气解郁,宁心安神。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神曲10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20 g,蜈蚣2条,百合20 g,乌药8 g,竹叶6 g,天麻15 g,蔓荆子12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2-05-28二诊,患者寐差、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心情较前好转,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初诊方加合欢花20 g、首乌藤30 g。治疗月余,诸症痊愈。

按:《笔花医镜》指出“少年阳痿有因意志不遂所致者,宣其抑郁,则阳气舒,痿立起,勿概作阳虚补火”。阴器为肝之经络循环所过部位,若肝脉运行正常,则气血条达,阴器得以濡养,勃起正常;若肝经滞涩,则气血难达阴器,而致阳萎不举。宗筋为肝所主,肝筋结于阴器。《素问·厥论》指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情志不调,气血不畅,血不归经,肝经失养。患者月余痊愈,与心理疏导分不开。方中越鞠丸合定志丸调其心肝;百合、乌药、竹叶通利小便;天麻、川芎、蔓荆子清利头目。辨证准确,顾护周全,效果显著。

5痞满

张某,男,43岁。2012-07-10就诊。患者自述胃胀不适,饭后加重,常泛酸烧心,怕冷,纳差,寐差,二便尚可。刻诊:舌尖红,苔薄白腻,脉弦。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宁心安神。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焦三仙各10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20 g,吴茱萸8 g,黄连6 g,海螵蛸(打)20 g,浙贝母8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2-07-18二诊,患者自述诸症减轻,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初诊方加砂仁6 g。调理月余,患者痊愈。

按:《素问·逆调论》指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心安则五脏皆安。从心论治胃病是高老师临床治疗胃病的特色。在治疗肝胃不和时,高老师喜用越鞠丸合定志丸合方加减治疗,泛酸时加用乌贝散(海螵蛸、浙贝母或川贝母)敛酸止痛,胃胀打嗝时加旋覆花、茜草平降胃气,化瘀止痛,肝气乘脾加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越鞠丸调和肝脾,安神定志,辨证准确,临床疗效显著。

6脏躁

王某,女,52岁。2012-05-08就诊。喜悲伤欲哭,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谈,身乏力,口干口苦,纳差,寐差梦多,二便可。刻诊: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脏躁。证属心肝失调,气机不畅。治宜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神曲12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20 g,百合25 g,生地黄15 g,大枣30 g,浮小麦30 g,合欢花20 g,首乌藤30 g,炙甘草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2-05-15二诊,患者口干口苦症状减轻,睡眠好转,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药物组成:炒苍术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栀子8 g,焦三仙各12 g,九节菖蒲12 g,远志8 g,炒酸枣仁20 g,百合25 g,生地黄15 g,大枣30 g,浮小麦30 g,合欢花20 g,首乌藤30 g,珍珠母(先煎)20 g,炙甘草10 g。调理3个月,诸症痊愈。

按:《金匮要略》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浮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甘草泻心火而和胃,大枣调胃。肺脏润,肝气调,躁止而病自除。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金匮要略》指出“百合病者……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清心润肺,益气安神;生地黄养心阴,清血热。上药合而成方,使心肺得养,气血同治,阴复热清,百脉调和,其病可愈。高老师在临床上治疗郁证患者时,花费较长时间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要求家属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多与外界环境接触,注重患者内心调理。

高老师应用越鞠丸抓住“郁”的病机,加减应用较多,如越鞠保和丸、越鞠丸合定志丸、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越鞠丸合百合地黄汤、越鞠丸合乌贝散、越鞠丸合栀子豉汤等。疾病的产生多因外感六淫及七情内伤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所致,越鞠丸治六般郁,重在调理气机,气机不畅,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高老师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用药也相应变化,对于气郁较重的患者加以心理疏导,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治病“治人”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赵宇昊,王秀娟.越鞠丸方名渊源与临床加减运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6):13-15.

(本文编辑:习沙)

·信息·

让中医药成为科技创新“一招鲜”

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目前从总体上看,创新基础还不牢,原创力还不强。在传统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都已制定好,我们加入须按照设定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

而中医药,作为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恰恰是我们应手握的“一招鲜”或“几招鲜”的重要源泉。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思维,蕴含系统生物医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国际科学前沿的科学思想。

君不见,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曾获美国拉斯克奖;砒霜治疗白血病使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成为全球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汉防己碱又将可能成为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有效药物……这些研究无不从古老的中医药中发掘产生,启发灵感,体现了中医药作为科技资源的原创优势,昭示了中医药宝库正是我国科技原始创新的不竭动力、不尽源泉之一。

论著

猜你喜欢

自汗郁证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郁证辨治探析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