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探析
2015-03-20周姗姗
周姗姗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后喻文化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探析
周姗姗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以后喻文化为主的社会,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后喻文化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教学方面,以课堂为载体,出现能者为师的局面;育人方面,以活动为载体,学生自主发展;管理方面,以科学为依托,学生自我管理。针对这些新的特征,本文提出在后喻文化视角下,教师可通过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模式,创新师生互动方式等来建立良好的小学师生关系。
后喻文化 小学师生关系 建构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是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1]。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2]。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坚持,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阿莫纳什维利也认为:“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的方式是学校生活赖以建立的支柱。”可见良好的小学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如今的社会已经过渡到了后工业化时代,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已经由“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过渡到了“后喻文化”[3]。在这种文化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里,要想真正的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探讨后喻文化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后喻文化涵义
1970年,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最后一部著作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根据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变迁的快慢,把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我所区分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一区分是人类所生活的历史阶段的真实反映。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晩辈学习。”[4]
后喻文化,也称为“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传递方向相反的文化,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传递文化,由年轻一代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即长辈要向晚辈学习。表现为年轻者对新观念、新科技等接受能力较快,优于年长者。后喻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后喻文化”时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年轻一代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速度远远超出于年长者。长辈的经验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
二、后喻文化视角下的小学师生关系的特征及表现
传统的师生之间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管理与被管理、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小学生向师性较强,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不可替代的权威,小学生只能服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体罚是主要的管理方法。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评价为主,考试测验成绩为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需考虑学生的特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意志,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身潜在的能力,忽略了学生合理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
在后喻文化下,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后喻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小学师生关系,呈现出更多的平等、尊重、对话、交往、宽容、理解、和谐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课堂为载体,能者为师。在教学方面,网络的出现,使得现代社会呈现出了后喻文化的特征。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元的,接受新生事物、接受知识的速度高于先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教学的顺畅,有时不得不向学生求教,充当了受教育者的角色,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能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实时调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组织能力。
(二)育人——活动为平台,自主发展。在育人方面,设计学生可接受、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活动,充分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自己爱好擅长的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三)管理——科学为依托,自我管理。在管理方面,实现“人文取向”的科学管理,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认识就没有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总之,后喻文化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一种能者为师,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双向积极发展的关系。
三、后喻文化视角下新型小学师生关系的建构
后喻文化视角下,和谐的小学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模式随之改变,小学生需要得到充分的自主权学习,实现自主发展。同时,小学生会以新的、独特的、老师来不及学习的内容呈现自己的能力、素质的提升,因而教师可以从小学生那里能得到一定的能力提高,从而真正达到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的目的。然而,在后喻文化视角下,从小学教师的角度,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不仅包括老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学,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小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一定要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生个性的多方面发展。在后喻文化时代下,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出现,小学生有更多获得知识的媒介,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小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在这种“后喻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再认识,使学生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的权利,从而建立起学生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提高自身素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快的小学生来说,能从教师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要想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1.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给我们如何处理教育问题以充分的理论依据,要想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必须掌握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不能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教育规律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只有明确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在一个人潜质发展的最佳时期进行适度刺激,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停留在小学、初中的水平,紧跟当今小学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不断研究有所创新,从而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2.依据学情,勤于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给我们做好了典范,告诉我们反思的重要性。著名的波斯纳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要想更好地发展,反思是最好的手段。每一天与小学生的接触都是多样丰富的,如何与小学生进一步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于一天天的反思与积累。反思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或好的处理解决办法,能得到更多经验的累积,和学生相处的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3.博览群书,充实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几乎每一位专家都会提到一名好教师、优秀教师应有的品质是多读书、多思考。与学生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名师李镇西、史金霞、杨卫平等,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超越自我。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其要在知识上、人格上赢得小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应该多读书,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让理论在思想中扎根。也可以读自身专业方面的书籍,让专业更加精湛,读教育名家随笔,让思路更加开阔;读各门各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魅力。同时,要善于结合与小学生交往中发现的问题,聚焦目标,阶段持续阅读相关书籍,争取做个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巧于读书的小学教师。
4.多学习现代的教育技术。后喻文化时代正是多媒体和互联网改变人们生存和学习方式的时代,教育出现网络化、国际化、个性化的趋势,因而推动教育模式也从印刷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这正是世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教师更应该迅速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和学生全方面地交流、对话。
(三)改变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需要转变理念,提高素质,关键是从课堂这一主阵地抓起。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教师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主阵地,是师生关系和谐相处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后喻文化视角下,需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不断尝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幕课等。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灵活操作、应用与多元创新。教学模式的选择除了要求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及教师特点等,后喻文化时代,教学模式的选择有其独特的要求,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智力水平等,同时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
(四)创新师生互动方式。后喻文化时代是以学生为主的时代,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师生一起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教学、共同评价[5]。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有利于课程的多样化,更加适合学生的全面主动的发展。同时,学生可以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会的知识由学生来教,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师生互动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方面,还可以拓展到课外活动、生活中,需要教师多发现学生的需要,创设增进师生关系的活动。
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体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更直接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从而更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在知识上,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应拓展到课堂之外,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作用。
[1]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34-36.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倩.试述“后喻文化”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6-108.
[4]玛格丽特·米德.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朱上华.小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J].文教资料,2006(9):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