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当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2015-03-20王国雄
王国雄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大学》对当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王国雄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大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经典。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确立其立教鹄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修己达人之实践路径。其立意之高,实践之要,皆由近而远,有卑而高,下学上达,切实紧要,为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学习之宝贵资源。
《大学》 高校德育教育 教育启示
现代中国大学自清末才效法西方始建,京师大学堂、武汉自强学堂、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山西大学堂、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等近代新式高校相继创建,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教育以俄为师,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集权管理、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专门教育体系建构中国的大学制度,对高等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将各校的招生人数、专业设置、人事任命、学籍管理及课程设置等全部纳入政府的计划管理范围,实行国家计划和政府管理的高度教育管理体制。这种大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当中所亟须的大量的合格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的问题,却产生很多很多的问题。如:偏重工科,忽视理科、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薄弱;人文教育缺乏;技能教育至上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数量、办学规模上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显著提高。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中国高等教育不少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便折射出当下高等教育的尴尬。静论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技能立校,利益兴学,立校之本名存而实亡,学问之法浮躁且功利。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有效地开展大学德育教育,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经典。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确立其立教鹄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修己达人之实践路径。其立意之高,实践之要,皆由近而远,有卑而高,下学上达,堪为当今大学德育教育学习之典范。
一、《大学》之道内涵
《大学》是儒家圣贤教育重经典之一,朱熹将其置于四书之首,以彰显其经典地位。程子(程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1]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序言中揭示了大学之要义。他认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故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易经》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古之教育,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指蒙教,大学乃成人之教。十力先生云:“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不识六经面目,读《大学》可识其面目。不识六经精神,读《大学》可会其精神。”[2]朱子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3]《大学》开篇就揭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确立了大学之道的根本宗旨与纲领。《大学》之旨就在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彰显自己本性中的明德,立己达人,使人革新去弊,张扬明德,以达之完美至善之境界。《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三纲垂世立教,以八目作为其实践条目,自卑而高,自近而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八目实践条目包括内修与外治两个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修阶段,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阶段,修身是连接内修与外治的枢机,《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中,格致诚正修为明明德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亲民功夫,两者之极致处为至善。《大学》之实践条目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进修有序。《大学》作为儒家经典,揭示了古人为事为人之宗旨,规定了读书求学、求官为仕的次序,立意高而不远,条目近而不腻,在日常生活中又不陷,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堪为当下大学德育教育之宝贵资源。
二、《大学》之道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因时事艰困、经济落后所致,我国高校自其肇始,皆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己任,重工轻文,德育教育仅为花瓶与摆设,大学德育教育失却了育人功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5]《大学》之道对当下大学德育教育无疑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1.德育教育须以人为本。
几十年以来,高校德育教育总是傍依在专业立校的高校教育理念上,为其服务,德育路径虚泛,《大学》主张从内修开始,切切实实,从自己做起,从修身做起,诚意正心,端正自己的举止,恭谨自己的行为,由近及远,逐步扩充自己的光明德性。《大学》是希圣希贤的学问,其立意之高远,条目之卑近,路径之切实是当下高校德育教育须学习效法,是教育回归自性,以育人为上,以德养为己任。
2.德育教育宗旨与路径、方法的内在一致性。
当下一些高校,德育培养的目标与生活脱离较大,德育教育的平台是课堂与某些课程,德育教育宗旨、路径、方法缺乏一致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德育教育效果。《大学》之旨在培养大人,即具有光明德性,能修己达人的君子。内修与外治是内在关联、逻辑一体、相辅相成的,是个体与社会、内修与外治、过程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大学》要求人们内修以明明德,德明而后立世,立人达人,君子明德亲民,教化民众、教化的目的是使民众明其明德,从而振作自新。只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其德,各得其所,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大同社会。
3.德育教育注重根本。
中国古代圣贤教育,最讲求根本教育。《大学》开篇即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立其宏旨,以八目确立实践路径,由日常生活处着手,开展德性教育,为君子为贤人为圣人。故儒家之言读书求学,首要立其根本,确立起一生基础。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将治国平天下视为读书人完善自己人格的分内事,是儒家知识分子担当精神的表现。儒家之德育不重言传,而主身范,主张从根本处培壅引导,方有成己成人。
4.德育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上,以技术教育为次。
当下一些高校德育教育过于注重专业化培养、技能教育,德育教育因其实用性弱而日益边缘化。古代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通识教育,不甚强调技艺培养。古代小学所传授的内容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所传授的内容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穷尽事物的知识以至于融会贯通,以知识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学》经典重视通识教育,我们可以从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看出,朱熹曰:“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孔子曰:“君子不器。”夫子之“不器”非鄙视君子成器,而是注重君子不仅要有器,更要注重德养,不囿于器。
阅读《大学》成己成人之道,反思当下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须明白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固可谋食,是人生存之必要,是经济立国之前提,但我们要明白高校的教育如果仅仅定位于此,何其浅薄。大学是人的教育,成人成己才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最终追求。
[1][3][4]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8:3,2,3.
[2]熊十力.读经示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5.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涵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