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理论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示

2015-03-20陆菲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教学

陆菲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有效教学理论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启示

陆菲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是有效教学理论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本文借助这些问题探讨高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规划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步骤,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最终通过相应训练使学生在实际诗歌鉴赏活动中,读懂诗歌,解决问题。

有效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 识记 思维

一、对有效教学理论的认识

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有效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一些教育家提出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布鲁姆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开始了教学改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试想,课堂沉闷,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解杂乱无章,学生不知所云;一黑板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学生只知道低头记录;貌似热闹的课堂,实则空洞无物,检测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课堂教学能算是有效教学吗?答案显然不是。

崔允漷曾在他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四是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

二、对诗歌教学现状的思考

诗歌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苏教版教材都设有诗歌板块,不仅如此,高二阶段还配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材。但我们发现,辛辛苦苦教了这么多年的诗歌,有的学生依旧读不懂诗歌,做不出题目,诗歌鉴赏的素养并未提高,这样的结果显然未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那么,高中诗歌教学路子到底该怎么走?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瞄准高考目标,在学习起始阶段就以高考题型训练为主。有人强调诗歌的人文性,反对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传统路线,强调关注学生的艺术感悟。其实二者观点貌似不同,实则都是希望学生具备阅读诗歌能力,并可借助此能力在考试中获得优良成绩。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诗歌教学,同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考核。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诗歌能力,品味到诗歌博大精深的美感,在千变万化的诗歌题目中寻找到做题的思路时,我们的诗歌教学就实现了有效。

三、有效教学理论对诗歌教学的指导

(一)引起学生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如教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抓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学生很容易找到“故园情”,于是老师接着可以发问:“为何诗人听到‘折柳’一曲就会生发故园情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探究竟,进而引导他们了解诗中“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此处的折柳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书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这样探究一番,学生既具备了对“折柳”这个意象的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兴趣。

(二)指明学生要实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我国古典诗歌多为意象的组合,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老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即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寻找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在写作时使用了哪些手法;意象的使用有何作用。如在讲授温庭筠《商山早行》时,带领学生抓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的组合,它们构成了一种艺术意境,让人自觉“早”行。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一连用了九个意象,它们的巧妙组合给读者留下强烈的艺术感受。这些带有灰暗色彩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氛围且给人以瑟缩之感的秋郊夕阳图,从而表现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无比悲苦、凄凉的情怀。

在一定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诗歌中一些意象表达的固化情感。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唐人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南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些作品中都借用了“梧桐”这一意象,它在古诗词中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再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其他诗词中常见意象,学生可能会联想到鸿雁、寒蝉、南山、明月等诗歌意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以后诗歌鉴赏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关注意象,并抓住重点意象进行赏鉴,分析其营造的氛围,探究其在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诗歌感情方面的作用。

(三)调试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须综合考量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结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状态为依据,合理调试教学形式。

现在,我们一致批判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目光短浅的教学模式,认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个只会脱离背景滔滔不绝地背诵事实的人是无趣的、爱炫耀的。爱因斯坦曾经有句很震撼人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话虽如此,但还是有些例子会告诉我们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更有效地强化诗歌教学效果,我们联系心理认知方面的知识获得这样的启示:记忆是我们认知过程中的首要资源。遇到问题时,你会首先在记忆中搜索解决方法,如果找到一种,你往往就会立刻使用它,这样做很省事,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还很有效。既然事实性知识可以推进认知过程,一个显而易见的启示便是:我们必须让学生先掌握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联系和想象完成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分析出某首诗歌的具体情感与表达技巧。

基于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情安排教学形式。让学生时而潜心诵读、有意识记,时而展开联想、想象绘制画面、感受氛围、推测情感。

(四)结合实际,理清高中诗歌教学思路。

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整理出高中诗歌教学思路。在高中起始阶段,重点应放在对诗歌知识的储备上。老师讲到诗歌时,不妨胆子放大些,对与诗歌有关的知识内容能讲多少就讲多少,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走进诗歌,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趣味,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由兴趣引出学习动力。在高三阶段可借助以往知识储备轻松答题。即完成知识储备—引发阅读兴趣—进行联想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思考、感悟、表达。

1.高中起始阶段需识记的背景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储备诗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诗人们的生平和有关诗歌的大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可使学生做到知人论世;把握古典诗歌的形象、意象,可使学生感知诗歌的常见艺术特色;掌握诗人的风格和作品特点,理清诗人思想情感的主流,可使学生懂得诗歌的思想内容;懂得情和景的关系,熟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并使学生在考试答题中获得高分。

2.巩固强化练习

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是我们读懂诗歌的前提,学生到了高三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诗歌的题目、作者、诗中重要意象时会自然引发联想,从而借助已有知识思考具体诗作的情感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问题,到此完成由识记到思维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练习是重要一环。

高三阶段,老师的重点任务恐怕就是强化这种练习。可以先分类鉴赏诗歌,如在做到咏物诗的时候,学生要立刻联想到,咏物诗是“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如罗隐《柳》中“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寄托了诗人与所有天涯沦落人共同的遭际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验。然后可以变换练习方式,再从诗歌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入手。例如,在做到表达技巧题时,学生能快速辨识出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技巧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当学生觉得自己似乎已经掌握了某种技能,再练习也不见得能提高的情况下还得让学生反复练习。尽管这有点奇怪,但对教学非常关键。可以带来三个重要好处:加强基础技能,防止遗忘,改善迁移。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考核,需要最终的评价过程。只有通过练习和检测才能实现这一过程需求。

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高中诗歌教学应围绕这几个问题规划教学步骤,设置相应的教学策略,最终通过相应训练,学生获得品味诗歌美感的能力,并在实际诗歌鉴赏活动中借助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赖配根编著.新经典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

[3]程翔著.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4]闫学著.我负语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学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5.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教学
诗歌岛·八面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