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茶经>选读》教学中的四个面向

2015-03-20叶国盛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茶经陆羽茶文化

叶国盛

(1.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试论《<茶经>选读》教学中的四个面向

叶国盛1,2

(1.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茶经>选读》是武夷学院茶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开课三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茶经>选读》教学中的四个面向,即知识面向、人生面向、文化面向以及实践面向,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与人生有较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茶经》;陆羽;茶文化;实践

《<茶经>选读》是武夷学院茶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开课三年以来,这门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其中,刘勤晋教授自编了一本教材供教学之用。此教材经过不断完善,形成《<茶经>导读》一书,将要出版。笔者作为刘教授的助教,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又受到南京师范大学杨新勋老师关于博雅课《<论语>导读》之教学方法的启发,探索出《<茶经>选读》教学中的四个面向,即知识面向、人生面向、文化面向以及实践面向。

一、《<茶经>选读》的知识面向

《<茶经>选读》这门课,是关于一个人与一本书的课,即陆羽与《茶经》。首先我们需要储备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继续深入地展开教学。《茶经》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全书7000余字,含有丰富的知识与内容。

首先,介绍这门课的基础性知识。内容分陆羽其人、《茶经》其书两部分,即陆羽的生平与思想,《茶经》的成书与版本、体例与内容等知识。关于陆羽的生平与思想,因传世材料之匮乏,不能做到细致入微,可靠的有《陆羽传》与《陆文学自传》,以及其存世著作《茶经》、《六羡歌》。也可从陆羽友人皎然、李冶、颜真卿等人的诗文中找寻线索。结合陆羽的生平,引出《茶经》的撰写与刊行,以及体例与内容等知识。另外,历代刊刻《茶经》之序跋也是了解陆羽《茶经》的重要资料。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教学应有侧重点,比如版本这类文献学知识,不需作太深地阐述。

其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茶经》有上、中、下三卷,分十篇:《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学中,应按顺序,并前后呼应地关联教学。以《一之源》为统领,为中心;《二之具》言采制茶之工具,可与《三之造》中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结合学习;《四之器》介绍煮饮茶之器具,可与《五之煮》、《六之饮》结合学习;《八之出》可与陆羽生平游历、当今茶区分布结合学习,并且利用唐代地图资料,引导学生们古今地名对照地看地图;《九之略》列举了在野寺山园、瞰泉临涧等情况下,种种可以省略不用的器具。这可与《二之具》、《四之器》结合学习。在了解“略”之用意后,再理解“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这句话承载之“器以载道”的深刻内涵。

最后,注重知识的丰富性与延伸性。《茶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植物学、农艺学、生态学、土壤学、生化学、水文学、药理学、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人文学、铸造学、陶瓷学等方面。比如《一之源》中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涉及到土壤与茶树生长的关系。举武夷岩茶为例,著名茶学家王泽农调查武夷山土壤,其中探讨其物理性与化学性,物理性:土壤之孔隙率、通透性、持水率、毛管性;化学性:土壤之酸度、营养要素、活性钙量、腐植质量等。[1]结合今天的科学分析,再看《茶经》,其论述是正确的。还有如《四之器》中的碗,涉及陶瓷方面的知识;《七之事》中涉及中药等方面的内容,等等。同时,在教学中,应认识到陆羽时代的局限性,要结合今天的认知水平,作出科学的解释。这对授课老师知识的全面性与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茶经>选读》的人生面向

关于这门课的人生面向,其观照点指向陆羽其人。教学中,对陆羽的介绍,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鲜明、正面的榜样。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性格上会充斥着自私、不求上进等负面元素。因此,《<茶经>选读》之教学绝不是仅仅充当着知识传授的任务,也要发挥引导人生的作用。

首先,陆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陆羽幼时为弃婴,被竟陵城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长大后不肯学佛而被师傅惩罚,而他仍勤奋自觉地“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最后,逃出龙盖寺。他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善于辩论,又幽默,成为了一名优伶。后遇到了如李齐物、崔国辅这样的伯乐,助其成才,从此踏上了习茶之路。陆羽先后出游义阳、峡州,下江南品泉问茶,撰写《茶经》。由此我们看到了陆羽志存高远、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性格与态度。同时,陆羽又喜好交游,待人诚恳,“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諐也。”[2]其诗作《六羡歌》:“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3]这不仅是悼念智积禅师的歌,更是一首明志之歌,即在这首诗中强烈地表达他淡泊名利的情怀。

其次,《茶经》包含着陆羽的人生信念。他推广陆氏茶道,引领社会“精行俭德”的饮茶风气,以另一种途径,完成他的济世理想。《七之事》记载了茶事之历史,其中如陆纳、桓温等秉持素业之人士,都与“精行俭德”、“茶性俭”相暗合。同时,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节约、廉洁之潮流也是一致的。

这些是学生们的人生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在学习上,应学习陆羽的勤奋好学,同时还注重实践,热爱自身所学的专业。特别对于茶学,不行万里路,闭门造车,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在生活中,应广交好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要诚实守信、淡泊名利。在人生目标上,要志存高远,心系国家。

三、《<茶经>选读》的文化面向

武夷学院的茶学专业,以文化与经济为重点方向,有关茶文化的教学为关键点之一。在培养方案中,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学》、《中国茶史选读》等相关课程。《<茶经>选读》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如何将《茶经》中的文化元素传授给学生们,以及如何与其他几门文化课相呼应与协调,是文化面向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茶经>选读》的文化内容重在唐代茶文化和陆羽茶道的阐释。

首先,要以唐代茶文化为背景。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兴起的时期,陆羽《茶经》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宋代陈师道在《茶经》的序言中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4]这段评价不为过。《封氏闻见记》云:“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5]可见陆羽引领了当时茶文化的潮流,为开创茶道之时代人物。另外,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亦作为教学《四之器》之对比材料。总之,需在唐代茶文化的诸多线索与资料中,认清《茶经》的地位。

其次,要对“陆氏茶”作深入地诠释。《四之器》中“风炉”,书有“伊公羹,陆氏茶”六字,宣示了《茶经》为陆羽茶道之集成。陆羽在《茶经》开篇《一之源》中说的“精行俭德”,可谓是《茶经》的核心思想。陆羽又在后续的篇章中,规范了器具、水、火等要素的标准,又规范了别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与流程。其中的理念与审美仍还影响着当今。如《三之造》中言:“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说的是,既要指出其优点,又要指出其缺点,才是正确的别茶方式,而不是片面的“嚼味嗅香”,可对比今天的茶叶审评之方法讲解。又如《六之饮》中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事茶之程序步步讲究,处处严格,为的是引导我们去寻求茶道之精髓,体悟其中的真善美。

最后,厘清《茶经》与后世茶文化之发展与传播的联系。陆羽率先以茶为对象著书,规范了煮茶、饮茶的过程,其中很多审美理念一直影响后来的茶道发展。宋代之点茶,明代之瀹茶,以及日本之茶道,其美学思想与精髓无一不受《茶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明人陈师《茶考》、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茶书的记载中,看出明代煎茶法应是唐代陆羽煎茶法之延续。[6]还需申明的是,《茶经》为中华茶道之奠基,并不是一提到茶道,就视之为日本的“特产”。其实,日本茶道的根源在中国。当时,日本留学僧人将中唐的饮茶之风带回国家,引得日本的高僧、贵族也在其本土扬起一阵弘仁茶风,其中,最澄、空海、永忠为重要人物。[7]日本学者千宗室也认为:漂渡到中国的日本使节们继承了陆羽那集大成的茶之高超哲学和思想。[8]然而,这些内容若是要深入探讨,课时量是不允许的,应引导学生们课后阅读资料与思考,还需要与《茶文化学》、《中国茶史选读》等课程协作完成。

四、《<茶经>选读》的实践面向

《<茶经>选读》这门课有8个实践课时。在武夷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实践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陆羽撰写《茶经》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结晶。从陆羽之生平与《八之出》之内容,可看出陆羽田野调查的历程。一方面,陆羽出游考察茶区,记录各个茶区茶叶品质的高下与异同。一方面,他不断地搜集资料,以备撰写《茶经》之用。鉴于此,我们设计了实践内容与方案。

其中一个实践为“陆羽《茶经》研究综述”。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及其电子资源如“中国知网”、“读秀知识库”等,进行检索,编写研究成果条目。并选择其中一个研究成果,加以评述。目的是引导学生们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锻炼归纳整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当今学术界对陆羽《茶经》的研究成果与前沿信息。

另外一个实践为 “武夷山田野调查”,分小组实践,内容是《茶经》与武夷山的结合。观学生们所做的实践报告,其实践结果与效果是较为优秀的。比如有一小组考察武夷山牛栏坑、马头岩、学院茶山的土壤,对比《一之源》说的“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分析。有一小组对比《茶经·四之器》中的碗,结合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出土的建盏,引申出唐宋对茶碗的审美之异同。此外,还有茶树之生长环境,茶叶之采制这样的论题,学生们从《茶经》原文入手,又跳出《茶经》,结合武夷山当地之实际,对比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份份内容丰富、详实,且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

实践不仅注重过程,其所秉持的态度与精神更为重要,陆羽即为学习的榜样。《八之出》云:“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其中“未详”二字,体现了他在实践中所秉持的客观、实事求是之精神。这一点也是我们实践课的要求。

往届还举办了《茶经》晚会,寓教于乐的理念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奇思妙想,将《茶经》的诸多元素,以歌舞、话剧、小品等形式,展现在舞台之上。这不仅强化了我们对《茶经》的理解与感悟,更是提高了我们诠释经典的能力。

小结

以上为笔者对《<茶经>选读》这门课之教学的粗浅认识。这四个面向,仍需不断地改进与强化,古今呼应,演绎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与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实践面向,其内容可以适当地调整,或可以增添茶具之制作,或思考《茶经》如何应用,或建议有条件者重走陆羽行走的茶路。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拟将此门课改为“《茶经》导读”,突显“导”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可在时机成熟时,将这门课作为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对于陆羽《茶经》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茶学专业的学子。陆羽的为人和《茶经》所展现的饮茶之道,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与感悟。

参考文献:

[1]王泽农.武夷茶岩土壤[J].茶叶研究,1943(4):13-14.

[2]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4]肖孔斌.竟陵版陆羽茶经序跋译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5]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5.

[6]廖建智.明代茶文化艺术[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7]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图分类号:TS971.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67-04

收稿日期:2015-02-01

基金项目: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茶文化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SJ2010008)。

作者简介:叶国盛(1987-),男,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古文献,三礼学,茶文化。

An Analysis on the Four Aspects in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Classic of Tea

YE Guosheng1,2

(1.School of Food and Tea Science,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Oolong Tea Industr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Classic of Tea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tea science in Wuyi University,and we have had good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summarized four aspects that are knowledge,life,culture and practice, which have a profound meaning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th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Key words:The Classic of Tea;Lu Yu;the culture of tea;practice

猜你喜欢

茶经陆羽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