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文献研究
2015-03-20姚进生陈国代陈兴华
姚进生陈国代陈兴华
(1,2.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3.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朱熹教育思想文献研究
姚进生1陈国代2陈兴华3
(1,2.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3.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朱熹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并孜孜不倦地进行著述活动,兼顾“尊德性道问学”而精心编写教材用于小学、大学两个阶段教育。这些教材具有普适价值,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很快由民间教育机构进入官学体系,在南宋至清中叶的数百年里,对士子人格塑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文献;教材建设;影响
朱熹(1130—1200)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一生研究儒家思想与从事教育工作,将著述活动与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道德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半个世纪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成功的经验,与教材系统化建设分不开。
一、朱熹受学与讲学使用的教材
(一)朱熹接受教育时期所使用的教材
朱熹五岁入学,十九岁登第,有十五年时间在尤溪、政和、浦城、临安、建阳、建安、崇安五夫等地就读。我们未见其所读教材系统,如今只能根据朱熹留下的文章和讲话进行爬梳,看看所读教材具体有哪些。
朱熹入小学“就傅,授以《孝经》,一阅封之,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1]朱熹说小孩“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2]P885所言男女童诵《孝经》定为七岁,但后人可以看出朱熹早期接受教育,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孝经》有初步的理解。朱熹说:“某自丱读‘四书’,甚辛苦。诸公今读时,又较易做工夫了。”又言“某向丱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文字高似《论》《孟》者,竟无之。”[3]P2611“孟子所谓奕秋,只是争这些子,一个进前要做,一个不把当事。某八九岁时读《孟子》到此,未尝不慨然奋发,以为为学须如此做工夫!当初便有这个意思如此,只是未知得那棋是如何着,是如何做工夫。自后更不肯休,一向要去做工夫。”[3]P2921朱熹回忆说早年读温公《杂仪》,“《杂仪》之书,盖顷年杨丈尝以教授者”。[3]P1121平在临安手抄尹焞《论语解》,[4]P50只是未能读懂其义。
朱熹接受庭训,听父亲朱松讲《春秋》,“熹之先君子好左氏书,每夕读之,必尽一卷乃就寝,故熹自幼未受学时已耳熟焉。”[3]P3890也听父亲讲二程之学,“河南二程先生独得孟子以来不传之学于遗经,其所以教人者,亦必以是为务。然其所以言之者,则异乎人之言之矣。熹年十三四时,受其说于先君,未通大义而先君弃诸孤。”[3]P3613朱松入闽为宦,接触杨时门人萧顗和罗从彦,才接续上二程学说,并告诉自己的孩子。
朱熹于绍兴十四年(1154)三月失怙,转到五夫屏山下六经堂拜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先生,始读二程与张载之书,用力于二程为己之学。刘勉之、刘子翚授以张载《西铭》。“近世大儒如河南程先生、横渠张先生尝发明之,其说甚详。……熹自十四五时得两家之书读之”[3]P2771《大学》“盖自十五六时知读是书,而不晓格物之义,往来于心,余三十年。”[5]P3890某年十五六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因见吕与叔解得此段痛快,读之未尝不竦然警厉奋发!人若有向学之志,须是如此做工夫方得。”[3]P3613《孟子》若读得无统,也是费力。某从十七八岁读至二十岁,只逐句去理会,更不通透。二十岁已后,方知不可恁地读。元来许多长段,都自首尾相照管,脉络相贯串,只恁地熟读,自见得意思。从此看《孟子》,觉得意思极通快,亦因悟作文之法。如孟子当时固不是要作文,只言语说出来首尾相应,脉络相贯,自是合着如此。[3]P2631朱熹在老师指导下读《周礼》,“如《周礼》一书,周公所以立下许多条贯,皆是广大心中流出。某自十五六时,闻人说这道理,知道如此好,但今日方识得。”[3]P850诸如此类文字甚多。
上述所及,有《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春秋》、《周礼》、《杂仪》、《西铭》、《论语解》等书。当然,朱熹所读之书还有《诗经》、《文选》及唐宋名家作品集。
(二)朱熹登坛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情况
与朱熹受学使用教材情况缺乏明确记载不同,朱熹创办书院讲学使用教材情况就显得明晰,因为从学者听过讲说,大多“退而笔之”,留下大量《语录》,被后人整理成煌煌之作《朱子语类》。依此,可以整理出如下书目单:
《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尚书》、《诗经》、《孝经》、《春秋》、《礼》、《乐》、周子《太极图》、《通书》、程子之书、《近思录》。
于此也可以看出,朱熹早年所学面相对更窄,换句话说,朱熹通过自学,扩大了阅读面。
朱熹将孔孟周程著作当作授徒的教材,讲孔孟思想,也讲周程之学,凸显崇儒思想,赋予经典新活力。其中讲原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也讲《四书集解》和《四书章句集注》,体现了朱熹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朱熹编撰自成理论系统的教材
朱熹确立了弘道立场,致力于儒家学说,最基本的动作是整理与诠释孔孟周程等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围绕教学所需编写教材,成为著述活动的重心。朱熹虽然早期未进入官办教育机构读书,但对南宋时期官学系统使用教材是了解的,对家塾所使用的教材是不满意的,认为需要编撰一套具有系统化理论的教材。基于此认识,亲自编写较为适宜的教材。
(一)基础教材
朱熹赋闲在家,辟家塾教育子侄等,需要教材。编写《小学》一书就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小学教材。淳熙四年(1177),朱熹第一次总结生平学问著述后,在不断修改《四书集注》的过程中,将修撰“小学”书提上日程,以补“四书”学体系中有“大学”无“小学”的内在弱点。因为朱熹提倡“敬知双修、诚明两进”是以敬的涵养为主,但《大学》中的次序却先讲格物致知,由格物、致知而进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是先致知进学再用敬涵养,明显缺少前期的小学阶段的敬之工夫。于是,修《小学》,强调童蒙阶段的洒扫应对进退等小学工夫,夯实早期的修养基础,从而与大学阶段的穷理致知对接起来,如此包含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之敬才会完整。而“圣贤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3]P2855淳熙九年春,朱熹对弟子黄子耕说:“新除甚佳,阙亦不远否?但声利海中溺人可畏耳。前书所谓格物主敬者,甚善。但主敬方是小学存养之事,未可便谓笃行。须修身齐家以下,乃谓之笃行耳。日用之间,且更力加持守,而体察事理,勿使虚度光阴,乃是为学表里之实。”[5]P2376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眼见耳闻浙东学者驰骛功利,将持敬工夫搁置一边,导致操履不正感到忧虑。人若缺少一段小学的修养功夫,不能以尊德性自律收敛身心,必然会导致轻向内正心而重向外求功,沉溺于利欲而形成功利主义盛行的局面,令人担心。朱熹说“看世间是多少事,至危者无如人之心。”[3]P912因此,必须从教学教材入手,做好“正心”工作。朱熹经过与门人刘清之、蔡元定的合作,于淳熙十四年三月一日前,“以训蒙士,使培其根,以达其支”的《小学》书编次完成。
朱熹把古人的“嘉言善行”编集起来成为《小学》六篇,分内篇四卷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两卷为“嘉言”、“善行”,共三百八十五章。《内篇》是全书的主干,“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养身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有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之目,包括衣服之制和饮食之节;“稽古”则记载往圣前贤的崇高德行。至于《外篇》的“嘉言”和“善行”两篇,乃记载古人值得后人效法的言行。《小学》篇幅不大,却是“作圣阶梯,入德途轨”[6]P13032,成为塾师课徒、名流训士之必备。
淳熙二年(1175)四月,朱熹在崇安县五夫里家中与来自浙东的学者吕祖谦会面,二十四日,两人偕同各自门生数人至建阳寒泉精舍,有感于学者不能遍观诸先生之书,便商定共同编辑一本理学入门书。他们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太极图说》、《易通》、《西铭》、《正蒙》、《经学易窟》、《二程遗书》等二十三种著作中掇取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按内容编排成册,至端午编成《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今传本《近思录》14卷,共622条(较初本多10条,乃为朱熹作了补充),引述儒家经典不下550处,其中《周易》经传204处,《论语》121处,《孟子》82处,《礼》35处,《春秋》13处,而引用程颐338条,程颢162条,张载110条,周敦颐12条。该书为杂选本,编排不离理学精神,囊括了北宋四子的精义,从而为初学者提供了一本进入理学殿堂的通俗读本。该书详载义理精微,内容无不切人身、救人病者。“圣贤说得语言平,如《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皆平易。《近思录》是近来人说话,便较切。”[3]P2629必须指出的是,该书作为士子入门读本,设“异端之学”,目的是“使先入之初不惑乎异端之说”[3]P2499,起积极预防作用。这也为书院教育定下辟佛的基调。受学者通过学习,加强涵养,人格具有“圣贤气象”,在生活中能“内圣外王”,教育的目的就实现了。
朱熹认为《论语》、《孟子》十分重要,为了帮助人们阅读和理解,先作集解,再作集注,为《大学》、《中庸》作章句。淳熙四年完成了《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至淳熙十六年完成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也就是说,朱熹诠释《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经历漫长过程,着力最多,成就最大。尽管晚年仍有所修改,也只是对文句作畅通性处理,而没有架构规模的改变。
朱熹于《四书》中大量征引前儒解说,吸收了前人研究心得之精华。陈铁凡先生在《四书章句集注考源》中说:“征引诸家解说,共计为923条。而汉、魏、梁、唐四代学者的解说,一共只引了75条(汉60条、魏4条、梁1条、唐10条);其余848条,皆为宋儒之说。而在这848条中,二程夫子之说计为304条,程门高弟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尹焞之说256,两共560条,已占全数三分之二以上。其余亦皆程门有关学者,或二程之再传三传弟子之说。其他诸家解说的征引,不过是点缀而已。”[7]P68朱熹认为“大凡诸人解义理,只知求向上去,不肯平实放下去求。惟程子说得平实,然平实中其义自深远。”[3]P1469二程“说经义,直是平常”,乃其识得圣贤著作“非别有个要妙不容言者”[3]P2770,诠释时不立巧说,故多取之。
王国轩先生说,“《四书章句集注》征引历代注家50余人,其中引程子239处,尹氏99处,杨氏72处,范氏69处,谢氏48处,胡氏42处,张子29处。此外还引游氏8处,侯氏5处,吕氏16处,郑氏5处,马氏4处,洪氏7处,吴氏14处,张敬夫10处,师4处,周氏1处,李氏13处,赵伯循1处,黄氏1处,苏氏13处,孔氏8处,刘聘君3处,晁氏5处,陆氏2处,邢氏1处,王氏3处,曾氏1处,何氏1处,董子2处,赵氏26处,王勉3处,邵氏2处,周子1处,陈氏4处,林氏11处,何叔京1处,邹氏4处,晃错1处,诸葛武侯1处,潘兴嗣1处,张氏2处,徐氏8处,兒宽1处,范浚1处,丁氏1处,丰氏5处,吕侍讲2处,王肃1处。对于以上诸家称氏者,历代很少有人知其姓名,据《四库总目》提示,元代詹道传的《四书篡笺》于朱子所引诸儒,皆详其名字里居,笔者查阅该书,果然,在朱子所引者的姓氏第一次出现时,詹氏皆明其名字和故里。按照此书,以上文中所标姓氏依次为:二程(包括程颖、程颐二人,其中有些话尚可分别)、尹焞、杨时、范祖禹、谢良佐、胡安国、张载、游酢、侯仲良、吕大临、郑玄、马融、洪兴祖、吴棫、张栻、李侗、周孚先、李郁、赵匡、黄祖舜、苏轼(包括苏辙)、孔安国、孔文仲、刘勉之、刘安世、晁说之、陆元朗、邢昺、王安石、曾几、何休、董仲舒、赵岐、王勉、邵雍、周敦颐、陈旸、林之奇、何镐、邹浩、晁错、诸葛亮、潘兴嗣、兒宽、范浚、丁公著、丰稷、吕希哲、王肃。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集注》引二程言论居首位,二程弟子及后学居次位,他们的次第是:尹淳、杨时、范祖禹、谢良佐、胡安国。二程同时代的学者也有一定数量,如张载等。宋以前除荀子、墨子外,引过郑玄、董仲舒、王肃、晁错等,但条数很少,引书称子者除荀墨外,只有四家,即董仲舒、周敦颐、张载、二程,可见朱熹对此五人的尊重。”[8]朱熹解《四书》,“‘君子不以人废言’,言有可取者,安得而不取之?”[3]P2498这就体现了遵循择善录用的著述精神。
朱熹引据经部共69条,史部16条,子部27条,集部8条,共120条,其中宋人著作有61种,占一半左右。[9]P147-148这也说明朱熹广泛涉猎群籍,钻研汉唐旧注成果,承绪宋儒讲论,所注《四书》乃是融汇前人之说,也是集宋学之大成的明证。
(二)辅助教材
朱熹是历史上著作最多的人之一,为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除《小学》、《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基础教材外,《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资治通鉴纲目》、《太极图说解》、《楚辞集注》、《韩文考异》以及《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书,对读者来说,也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们不妨将它们视为辅助教材。
三、朱熹编撰教材的作用与影响
朱熹的著述活动,与其构建理学体系的学术进程并行。作为教育家的朱熹,实际上为读者安排终生读书的顺序是:《小学》、《大学》、《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春秋》、《易》及其它。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是一个递进关系。朱熹把小学工夫与大学工夫统一成了一个体系,以洒扫应对进退为用敬,以格物穷理为致知,把基础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来抓。因此,教材也要围绕不同时期的需要而建设。就书院教学而言,朱熹引导成年学者读书,特别强调研读首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次而史传及词章。这完全符合“经皆好看,但有次第耳”[3]P2866,“看文字且先看明白易晓者”[3]P2148,“初读书时,且从易处看。待得熟后,难者自易理会。”[3]P2756符合其“‘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非特善问,读书求义理之法皆然。置其难处,先理会其易处;易处通,则坚节自迎刃而解矣”[3]P2553的观点。
朱熹认为读好《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儒家核心经典,“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明确读书要领,“《诗》是吟咏情性,感发人之善心;《礼》使人知得个定分,这都是切身工夫。如《书》亦易看,大纲亦似《诗》。”以及“《易》则是尊阳抑阴,进君子而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理;《春秋》则是尊王贱伯,內中国而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3]P1659。
读书人遵行读书明理,做学问“须务实”[3]P2809,格物致知,也要弄清“圣贤教人有定本,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也”[3]P2974的含义,才能最终找到“圣贤教人,只是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P2855的真实用意,并且要身体力行,改变风气,促进和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宋理宗以理学复古帝王之治,于宝庆三年(1227)春下诏说:“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10]P789淳祐元年(1241)正月又下诏说:“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混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11]P821于是,朝廷以朱熹“《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11]P12769元世祖忽必烈横扫六合,武力统一中国后,认可了朱熹学术思想。元朝统治集团认识到《四书》对巩固政权有利,就顺势而为。元仁宗即位,于皇庆、延祐年间恢复科举考试,将《四书》纳入士子研读、考试的范畴。[12]P2109制定科举条目,规定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朱注解为主,并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明代官学“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后颁科举定式,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澔《集说》。”[6]P1694永乐十三年(1415),翰林学士胡广等人受命编纂程朱学派著作为主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三部大全书。科举考试,则以《四书》义为重,学风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学校教育、科举考试,朱熹的学术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巩固。清代几乎沿用明代的教育、科举模式,因此,朱熹的著作也随时代的需要得到同步的刻印与传播。而清“圣祖以朱子之学倡天下,命大学士李光地参订性理诸书,承学之士,闻而兴起。”[6]P10282晚晴张之洞仍倡导读经与西学并行不废。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受教育者必读的文献,这是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之使然,也是太平文治之使然,它不因朝代更迭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四书》也成为国学之元典,成为国人修身、处事的重要思想来源。而在七百余年的历史里,民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始终难以割舍,元季、清季统治阶层不以血统自尊,而以学统为贵,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有如鼓应桴的效果。
总之,朱熹孜孜不倦的著述活动,实质上承担了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重任,兼顾“尊德性道问学”而精心编写教材。这些教材具有普适价值,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很快由民间教育机构进入官学体系,在南宋至清中叶的数百里,对士子人格塑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黄榦.黄文肃勉斋公文集·朱子行状[M].江夏黄氏家藏珍本.
[2]朱杰人.朱子全书·家礼:第1卷[M].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赵尔巽.清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钱穆.论孟论文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8]王国轩.二程与《四书集注》研究[J].中州学刊,1989:66-67.
[9]陈逢源,黄瀚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书目辑考[J].政大中文学报,2005(3):147.
[10]脱脱等.宋史:第4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宋濂,王祎.元史·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张廷玉.明史:第7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A Document Research on Zhu Xi’s Educational Ideology Education
YAO Jinsheng1CHEN Guodai2CHEN Xinghua3
(1,2.Research Center for Zhu Xi’s Doctrine,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3.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Zhu Xi has long been engaged in education,and diligently undertook writing activities.He took into account the“Honoring Virtuous Nature as well as Following the Path of Inquiry”and wrote textbooks for prim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These materials have a universal value and were underscored by the upper society.Soon priva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ent into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 for hundreds of years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during which those textbook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scholars.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worth studying and learning.
document;textbooks construction;influence
B244.7
A
1674-2109(2015)05-0001-05
2014-11-18
本文为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朱熹教育思想文献整理与研究”(JA12316S);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之研究”成果之一(12FZX006)。
姚进生(1958-),男,汉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朱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