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感动中国》德育价值的思考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品德受众德育

刘 丁 菘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蓓蕾园地】

对《感动中国》德育价值的思考

刘 丁 菘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感动中国》多年来的成功举办,因其巨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而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德育对象的需要为依据,创新德育手段。在当下人们追逐金钱与名利、推崇奢靡与享受而变得日益浮躁之时,《感动中国》作为一种德育的新形式,对于生命的终极性价值意义的关怀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感动中国》的德育价值是通过“榜样”的塑造促使大众积极向善;促使受众自我完善,由他律品德向自律品德转化。

感动中国;德育;价值的思考

如果有什么在我们的心间划过一丝温暖,或许,这就是感动了。感动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曾有过,那是人的心灵被触动、被感染、被净化的美好瞬间,是被一种力量所震撼而双眼莹润的时刻。在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与信仰危机日渐突出的情形之下,中央电视台打造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就是以影像的形式把人物人格和精神定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涌现出的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他们或以一己之力推动国家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或以个人的身体力行奏响了社会正气的凯歌,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本着“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理念,肩负着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感动中国》节目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共评选出123位先进个人(含两人组合)、6个集体奖和12个特别奖。节目从社会实践和普通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热情讴歌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真、善、美,充分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寒冷的初春带来一抹暖意,让人感到温暖、振奋,让人看到温情、希望,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感动中国”来感动自己,省察内心,昂扬向上,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源泉,也是《感动中国》活动举办的真正意义。

一、《感动中国》内涵特质的解读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用“梳理过去的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来诠释《感动中国》的内涵。[1]在栏目中没有豪言壮语空喊口号,而是对生活本真的还原,以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与道德光芒,与受众产生共鸣,因而让人倍受感动,进而产生向善的思想和行动,达到教育与感化的目的。

1.明确的教育目的

跟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不同,《感动中国》不仅仅告知受众“发生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英雄”“模范”“典型”人物或集体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的报道,触动受众心灵,并以典型人物为鉴,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受众向善和对“模范”进行效仿,进而达到教育民众、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效果。

2.主流价值观念的宣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事业快速进步,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然而,正视当今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些许道德滑坡的迹象。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的过度依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潮的蔓延,造成了人格与道德某种程度的异化,一些传统优良品德被抛弃,出现诚信坍塌、道德缺失、信仰迷茫现象。

虽然当前社会崇尚个性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传统美德不会消失,并随着社会变革的需要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鼓舞人们走出浮躁、迷惘,为建设美好生活共同努力。

纵观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断变革深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发展并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

对2002—2013年度评选出的123位先进个人(含两人组合)、6个集体奖和12个特别奖获奖情况分类统计,得到图1。

图1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分类统计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人物所体现的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己为人、英勇牺牲、自强不息、维护正义、爱岗敬业、卓越奉献、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投身公益、服务社会,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意识,彰显了道德素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泉。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所说,“我们的标准并不在于他们产生了多么大的成绩,我们更在乎他在精神上给予我们的东西。每一个人物你认真分析,他都有一种人格的或者精神的力量。”[3]报道这些正面典型,能够达到弘扬先进、鞭挞丑恶的目的,有利于全民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净化,稳定社会意识形态,[4]让公众在观看节目时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我们提倡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使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在不知不觉中对大众进行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

3.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闻典型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特征的集中者。[5]《感动中国》栏目作为正面典型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类统计,得到下表1:

每种职业在社会各个时期受人们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应地,人们对它们的价值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换言之,对职业评价的高低变化同社会变化有关。[6]

从表1中可以看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凸现,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使公众对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的呼唤;军人、警察、专家、学者身上体现出的恪尽职守、爱国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跟当代中国社会强烈的民族复兴意识是一致的;医患关系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医德问题被越来越多地讨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就显得弥足珍贵;基于我国工人和农民等弱势群体人口基数大、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参与度低(“一大三低”)而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问题解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迫切的需要;人们对教师行业的关注表现出对教育、教育者的尊重与重视;明星与运动员因其公众影响力而被赋予拼搏奋进、健康向上、推动公益事业的形象;获奖的两位企业家,分别是由于卓越的企业业绩和仁慈慷慨,这与当下社会强调企业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4.强烈的情感共鸣

情感效应是德育的基石。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是德育主、客体之间感情交流、呼应、共鸣的过程。[7]147从所评选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发现,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阶层:有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黄昆、钟南山,也有平凡朴实的工人农民林秀贞、魏青刚、唐山十三农民兄弟;有肩负民族振兴与飞天梦想的航天英雄群体和嫦娥一号研发团队,也有坚韧不拔的洪战辉、徐本禹;有身居要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郑培民、牛玉儒、孙必干、经大忠,也有坚守岗位的基层工作人员王顺友、李春燕、周月华、王万青;有国际友人尾山宏、萨布利亚·坦贝肯,也有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国际影星成龙。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为我们雕刻出一座座形象丰满、可歌可泣的不朽丰碑。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人格力量、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朴实而不造作,一种亲切感把这些先进人物拉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当中,也拉近了他们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让人觉得这些典型人物并非“空中楼阁”般遥不可及,只能顶礼膜拜,而是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是群众当中普通鲜活的一员,使得他们变得更可亲、可信、可爱、可敬,使观众不自觉地被感动。

同时,节目精致的舞美效果,与节目主题相契合的布景、灯光、音乐在加强对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渲染了“故事”叙述的艺术氛围,提高了节目的视觉效果。且每年颁奖晚会的舞美都能在大主题之下求新求变,总能带给观众新的惊喜。[8]在对获奖人物的报道手法上,《感动中国》从受众心理出发,内容上契合受众精神与道德层面的需求,注重评选人物的年度感和人物报道的人性化,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受众参与到整个评选过程中来,使评选出的人物为受众所接受、认可,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触及人的心灵,这就为德育的展开起到良好的铺垫。

二、对《感动中国》德育价值的几点思考

1.通过“榜样”的塑造促使大众积极向善

从众效应(Conformity),是在现实或所想象的群体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顺从多数人的意见,产生与多数人一致的言行。从众不是偶然的群体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也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笔者在这里探讨的就是如何利用从众正效应的积极作用,激励民众,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变得更为开放和务实的同时,生命终极归宿的困惑却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变得急促不安。人们的道德自律和信仰并未因现实利益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变得更加清晰有力,与之相伴的似乎是更强烈的道德危机感和价值困惑。”[9]在当下人们追求金钱、安于享乐而变得日益浮躁之时,《感动中国》这种对于生命终极性价值意义的关怀关注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重楷模、榜样的示范效应是加强道德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通过“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塑造,弘扬正能量,对民众进行精神指引,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学习先进人物的队伍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通过报道和宣传典型人物,为民众树立可供模仿的榜样,引导受众向其看齐,在典型人物的感染下,受众不仅模仿榜样的行为举止,也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接受蕴含其中的价值规范与道德情操。通过这种“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道德连锁效应,在社会上掀起“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思潮,使广大群众在与典型的对照和比较之中找出自身的差距,萌发出奋起直追、比学赶超的强烈愿望,焕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将一股股平民小善汇成大德之海,唤醒更多民众人性深处向善的力量。

2.促使受众自我完善,由他律品德向自律品德转化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在这一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超越自我是人的普遍心理,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总会将强于自己的人当作学习模仿和追赶超越的参照。典型人物、模范人物因其思想和行为高于社会一般水平者,处于社会的前沿,因此具备了可资仿效的客观价值。而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停留在仅仅采用榜样来进行教育,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去培养受众的品德认知,自主运用品德评价指导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而由他律品德向自律品德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所谓娱乐化、快餐化、多元化等文化理念日益风靡的时代背景下,每一届《感动中国》都从人物最撼动人心的角度着手,深入挖掘人性的美丽,他们或与天灾人祸,或与黑暗邪恶势力,或与自身的私心杂念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面对停滞与前行、堕落与坚守,甚或死亡与生存的抉择时,毅然决然地释放出撼天动地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的壮丽升华。毛泽东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0]301-302人们的德育活动不是通过外在规范性约束让群众被迫接受蕴含其中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而是依赖于受众自身的学习、内化、体验和努力,将外在教育要求内化成自身努力的目标,充分发挥其自觉性﹑积极性,以典型人物为鉴,以先进事迹为镜,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发掘自身的潜在力量,努力实现自我净化与自我完善,实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3.以德育对象的需要为依据,创新德育手段

德育既不能超越其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现实之上去发挥作用,也不能违背受众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主导人的品德发展,必须以尊重受众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德育手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景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教育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达到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统一,引起受众的情感体验,帮助受众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育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感动中国》正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典型的感人事迹,为全国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与灵魂洗礼的平台,其流程化的仪式,庄重恢弘的舞台氛围,高耸肃穆的舞美设计,精粹鲜活的VCR,主持人拿捏得体的煽情,凝练深刻的颁奖词,率真朴实的获奖感言,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本身就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带来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在德育过程中恰当地设置教育情景,能够使教育对象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将道德准则固化在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中,达到从品德认识到品德践行的深化。例如在《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丁晓兵发表的获奖感言:“在战场上,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的时候,也许一瞬间我们豁出去,我们都有可能去完成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成为英雄,要经受住这种生死的考验,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能做到,但是要在二十年的人生当中,特别是经历了那种人生道路当中的一些名利、金钱的诱惑等等方面的考验,我自己感觉到,某种程度上要比战场上一瞬间的生死考验还要现实,还要严峻,还要复杂。”通过获奖人物朴实深情的诉说,让观众看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追求与理想信念的坚定,正是这份执著与坦然,对普通大众具有强烈的召唤和示范作用。每位获奖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让人们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通过契合受众精神与道德层面需求的方式,挖掘其精神内涵,以细节展示魅力,以景触情,借情发挥,积聚震撼力量,让受众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加工信息,在感动的同时受到感化。同时,应该注意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参与意识,更为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投入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投票评选活动中,而不是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被动接受评选结果。这样便不再是贫乏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让群众以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价值标准来推选,使得群众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群众的主体感以及由此衍生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激发,德育建设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加坚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除了印刷出版物、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工具以及英模报告会、巡回演讲团、举办先进事迹展览、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外,新兴的网络媒介、电子媒体、移动通讯终端等渠道的普及,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而日益凸显出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诉求多样化、表达渠道复杂化、表达秩序无序化使得单一媒体的影响力相对弱化。

因此,未来的正面典型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整合传播形式,实现各级各类媒体的积极合作。多媒体联合不仅可以形成强大的报道规模,而且可以实现各种媒体的优势互补,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满足受众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以报道任长霞为例,中宣部首次在组织中央新闻采访团时吸纳了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网、中国网、中青网等六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网民反响热烈,形成了网上新的舆论热点。一些影响较大的都市类媒体,也被组织参加了此次正面人物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的影响。在对“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王顺友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新华网等媒体从多视角展示了“深山信使”的感人形象,平民化的叙述视角使得报道更具贴近性。在对方永刚等报道中推出的网络典型人物专题报道、网上人物访谈、网友与报道人物互动等报道新样式,令人耳目一新,使典型形象在多种传播渠道中实现有效传播。

实践证明,更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形式、改进传播技巧,是典型人物报道永葆生机的源泉。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相关调研、测评和反馈,了解和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心理状态、精神追求,遵循受众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使先进典型更具亲和力、感召力,鲜活地走进读者心中。同时应在节目播出之后注重后续报道,形成持久影响力,而不是一时的轰动。

[1] 感动:持久而凝重的力量[EB/OL].(2008-11-11)[2014-06-10].央视网,http://news.cctv.com/special/2008gandongzhongguo/20081111/104185.shtml.

[2] 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EB/OL].(2014-02-28)[2014-06-10].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hxjz/hxjz_bwtj/201402/t20140228_1772812.shtml.

[3] 一个普通人的人格力量可以有多大?——专访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陈虻[EB/OL].(2003-02-14)[2014-06-10].央视网.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30126/100116.shtml.

[4] 李蕙男.正面典型报道的革新之路——以央视《感动中国》个案分析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韩冰.典型报道:困顿的现状和未来的革新[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卢阳旭.感动的言说——对《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内容分析[J].湘潮,2009,(2):11-13.

[7] 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8] 殷劭.典型报道的平民化与人性化——论《感动中国》节目感动观众的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8-210.

[9] 曾庆香,熊征宇,刘亚洲.论《感动中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诉求与建构[J].电视研究,2009,(4):67-69.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马小侠】

The Thought on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of“TouchingChina”

LIU Ding-song

(School of Marxism,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 China)

“TouchingChina”with many years of success, because of its enormous charisma and influence, is known as“Chinese Annual Spiritual Epic”. At the moment, people hav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etuous when they arechasing money and fame and preferring luxury and enjoyment. The column of “Touching China” as a new form of moral education has a strong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ultimate valu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The moral value of “TouchingChina” isthrough the “Model” to shape the public actively to promote good deeds, toprompt the audience to be self-improvedand transformed from heteronomous morality to moral self-discipline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o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to innovate the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touching China;moraleducation;thought of the value

D648

A

1009-5128(2015)08-0081-06

2014-10-15

刘丁菘(1990—),男,四川巴中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品德受众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