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新收获
——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史记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评述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司马迁研究会史记

朱 枝 富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京 210000)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新收获
——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史记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评述

朱 枝 富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京 210000)

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史记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于2015年7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笔者应邀出席会议。研讨会共分四个阶段进行:一是开幕式、领导致辞及赠书仪式;二是新书发布与座谈;三是学术研讨;四是工作讨论。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张大可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历史系主任刘后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陈其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燕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向燕南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岳庆平教授,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史记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文津文化公司总编辑丁波博士,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主编高扬先生,中国传记文学会会长王丽,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俞樟华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红河学院田志勇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黄爱平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秘书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陈曦教授,重庆文化艺术学院院长刘德奉,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教授,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凌朝栋教授,《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王炳社教授共80多人参加。

上午第一阶段是开幕式,由黄爱平教授主持。首先由刘后滨、丁波致词;王丽、赵白生、陈曦宣读贺信,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教授因事未能出席,由主持人代为宣读贺信;接着举行赠书仪式,由《史记论著集成》主编、《史记通解》作者张大可、丁德科代表北京史记研究会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赠书。随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上午第二阶段是两套新著《史记论著集成》《史记通解》发布与座谈,由丁波主持。首先由主编与作者丁德科、张大可介绍新书编撰情况;接着由嘉宾代表韩兆琦、陈其泰、岳庆平、卜宪群、杨共乐、高扬发言;然后由赵白生主持,嘉宾学者刘德奉、俞樟华、田志勇、凌朝栋、王炳社、杨燕起、向燕南发言,高度赞扬两部著作所取得的研究成就。

下午第一阶段是学术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李晓菊教授主持。研讨会收到18篇研究论文,安排了7名学者进行研讨交流,即:韩兆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专任讲师赵容俊,商务印书馆编辑杜海泓,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张建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刘自稳,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枝富,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汝莹。他们发表各自的研究观点,精彩纷呈,主持人逐个进行点评,充满着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时代气息。与会学者普遍感到发言有新意、有创意、有价值。

下午第二阶段是北京史记研究会的工作会议,由北京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陈曦主持,丁波博士作工作报告,张大可教授、北京史记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倪天勇以及会员学者发言,总结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讨论并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这次会议紧张而热烈,取得了显著效果,具有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是展现了《史记》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期间,举行了新书发布、座谈活动和赠书仪式。由张大可、丁德科两位教授主编的《史记论著集成》20卷、撰著的《史记通解》9卷,共1200万余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规模宏大,制作精良,在会上隆重推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大家普遍认为,两部新著是新时期我国《史记》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既系统总结了以往的《史记》学术研究成果,又开启了《史记》学术研究的新起点,将为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和普及产生积极效果。卜宪群教授认为,两部新著充分反映了新时期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新成果。《史记通解》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将各家评注集中在一起,对《史记》现实意义的挖掘也颇有价值。杨共乐教授认为,《史记通解》具有创新的体例,增加了学术容量,集研究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对《史记》文本及文化背景解读颇有研究。韩兆琦教授充分肯定了张大可教授在《史记》研究领域的开拓之功,对其开展研究之早、研究之全面以及研究成果之创新,非常“点赞”。杨燕起教授高度赞赏《史记通解》,称为是“古籍新版”,具有标志性、时代性、创造性和阶段性,其注释和集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佳成果展示。俞樟华教授认为,两部新著分别是最为完备的《史记》学术成果与集注普及著作。

二是探讨了《史记》研究的价值精髓。研讨会气氛热烈,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卜宪群教授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和研究司马迁与《史记》,对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就能辩证地看待各种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表达了敬佩之情,提出研究历史要从历史的具体经验中提炼出治国治民的思想。对于《史记》研究的价值取向,高扬主编阐述了《史记》中“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以及在当代的运用,认为要注重将《史记》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中去,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并创造性地提出,要通过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推动海峡两岸交流,通过台湾方面对国学的重视,引领两岸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促进两岸合作,共同发展。赵白生教授则认为,现今的史学研究大都为现实和政治服务。《史记》研究应当以求真为根本,以搞清楚历史真相为要任,至于所得到的观点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于何处,由应用者自行斟酌。也有学者认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价值精髓,就在于求真与应用,如果没有求真的精神,没有应用的成果,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就变得毫无意义。岳庆平教授则表述了《史记》研究的价值所在,认为《史记》作为文学兼史学巨著,作为国学的根柢书,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精神及价值意义。对于《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人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学习的榜样,以避开邪恶,修养人生;研读《史记》不仅可以乐博、启智,更能明理、悟道,应当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三是交流了《史记》研究的新颖观点。研讨会以学术研讨为重点,充满着创新和求实的时代气息。张大可教授的论文《史记是一部国学根柢书》鲜明提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之树生命长青,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作用,应当成为中国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并认为,司马迁是一位自觉的历史家,有着崇高的人格、创新的精神,激励人生奋发有为,他的人格魅力、创新精神已达到圣人境界。韩兆琦教授在研讨发言中则认为,对司马迁笔下的儒家特别是秦汉之儒,要有正确的认识。司马迁对孔子及《春秋》歌功颂德,并不是真正推崇孔子,而是皮里阳秋,借以达到一种推崇自己与《史记》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从批判中实现借鉴与创新。陈曦教授对《史记》中的军人传记进行研究,认为司马迁笔下的军人是不同历史年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杰出军人代表,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血性充沛、赴死慨然、能打胜仗、才干卓然、重战能战而绝非好战的精神,蕴含了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朱枝富先生则注重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成绩颇丰,这次作为特邀代表,提交了《2001年以来司马迁经济思想开拓性研究评说》的论文,在研讨会上作了《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总体勾勒》的发言,认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历代研究的孕育期,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85年的开创期,1986年至2000年的拓展期,2001年至现今的深化期。其研究已经到了“深水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对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全面探索和深入思考,需要切实解决研究中人为拔高、故意贬低、夸大意义和作用、根据片言只语妄下结论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问题,找准研究的着力点,推进研究不断深入。张建安先生围绕《秦朝的分封郡县之争与儒法之争》发言,认为,商、周以来,国家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尤其在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对周王朝的统治和巩固有着重要贡献。而后,秦国一举推翻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秦二世胡亥却因为不懂儒学而使得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在建立15年之后就灭亡了。人们不得不重新看待郡县制。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时慎重考虑,实行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治国制度。张汝莹对《史记》中下级对上级劝说的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大量引用了人物的对话以及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中国古人高明的说话艺术。其中“劝说”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行为,包括下级对本国上级的劝说、下级对异邦上级的劝说,等等。“劝说”不仅仅是建议,在很多时候,需要先否定再肯定,否定对方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肯定自己的见解,进而让对方接受。而在劝说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有劝说的动作及方式,如在劝说本国上级与异邦上级时,手段及策略就大大不同。

四是发掘了《史记》研究的现代启示。古为今用,历史为现实服务,借鉴历史智慧,建设崭新时代,是《史记》研究中的重要原则和目的,是历史赋予研究者的重要任务。其实,司马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撰作《史记》,就是为了把历史作为今日以至后世的借鉴。这次研讨会中,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得到强化。在提交的论文中,标题上体现“应用”字样或“应用”之意的,就有5篇。韩兆琦教授的《史记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认为司马迁进步的民族思想、卓越的经济思想以及不媚权贵、敢于批判腐朽黑暗、重视社会下层、歌颂中下层人物的人民性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刘德奉的《司马迁创作精神时下谈》,认为《史记》之所以千古流传,影响至今,不仅仅在于治史资政,甚至于文学传播、知识传播,更在于创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及创作境界与创作精神,在创作中要注重人们所需要的时代性、主题性、积极性。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斌俊的《司马迁的凿空之记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认为司马迁记叙和揭示的西汉凿空之举的经验,对于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和开辟外交新局面大有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启示我们要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悠久而又厚重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以博大的胸襟,高迈的眼格,深沉的情怀去面向辽阔的世界,开辟新路径,创造新境界。田志勇教授的《司马迁笔下的循吏带给我们的启示》,认为司马迁为循吏立传,以缅怀和崇敬心情记述他们的政绩和道德风范,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吏治蓝图,对于当今整肃吏治、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颇可参考的借鉴意义:一是为官一任,须得勤政爱民;二是修己自律,清廉正直,方能正己正人,这是为官的基础;三是立法重要,手法重要,人性化的严格执法更为重要。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康清莲的《谈〈史记〉气势恢宏的人生观和悲壮浓烈的生死观之现代启示》,认为司马迁具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的激进人生观,弹奏出了昂扬向上、永不言败、惊天动地、激烈悲壮的时代主旋律,使人们认识到困厄逆境并不可惧,忍辱奋发方能成功,体现生命的最大价值,使人生绽放出最灿烂的火花。

五是明确了《史记》研究的目标方向。在研讨会上,赵白生提出,《史记》不仅姓“史”,而且要超越姓“史”,在研究中要不断地开拓创新。研究《史记》不能总是用“仰视法”去研究,不能总是将司马迁与《史记》放置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仰而视之,而应当采取“透视法”来研究。他作为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会长,打算组建国际史记研究会,将《史记》研究上升到一个国际的高度,让全世界的学者都来进行研究,从外国学者的角度来研究《史记》,来看待国人的《史记》研究。他提议我们的学者应当仿效司马迁写出一部当代“史记”来记载我们的历史,好让后人得以传承。北京史记研究会召开了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就是充分利用北京人文资源集中优势,积极组织学者,在未来二至三年内完成《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史记疏证》,总计1500万字;组织当代中国研究者出版《史记研究论丛》,也是1500万字。这两部研究成果将充分体现时代特色,代表时代的研究水平,将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研讨会上还宣布中国史记研究会和渭南师范学院于2015年10月下旬在渭南师范学院共同举办全国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纪念大会,届时将集中全国的研究学者,将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引向深入,引领时代研究潮流。

【责任编辑 朱正平】

朱枝富(1955—),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与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司马迁研究会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波兰睡眠研究会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