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服药护理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5-03-20张乃丽何怡穆兰澄
张乃丽 何怡 穆兰澄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经典巨著,同时也是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先驱。《伤寒论》中的中医护理学思想贯穿整个中医治疗过程中,为保证中药治病的安全、有效 ,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伤寒论》对中医服药护理,从服药方法到用药后的饮食护理,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些护理学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中医临床护理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现就《伤寒论》的服药护理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予以简述。
1 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服药时间、次数和人体的生物节律关系密切。刘丹娜等[1]参考了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用药效果,分析了人体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的关系,指出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性,药物具有最佳的服药时间,这一结论为临床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提供了依据。比如人体血压在上午9~11点为高峰值,夜间入睡后则下降到一天中的最低点,所以,降血压药宜早晨服,且一般只需白天用药。中国古代也认识到了药效与服药时间的重要关系。《神农本草经》中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等的记载。科学的服药方法可以增强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伤寒论》依据不同的治病药剂选择了不同的服药时间。
1.1 逐水剂清晨服药
十枣汤是《伤寒论》里的逐水剂,用于治疗“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之病症。服用此方《伤寒论》特别注明“平旦服”。“平旦”是指清晨日出之际,约为5~7点左右,此时未尽食为空腹。曹忠贞[2]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的特点,认为清晨服药可加强药物疗效,因为空腹没有食物阻碍,药物吸收完全且迅速;同时,泻下之剂,空腹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同样,李宇等[3]也认为十枣汤为攻逐水饮之峻剂,空腹时服用,药物不受食物的影响,胃肠道蠕动快,可增加疗效。可见,现代研究结果印证了《伤寒论》记载的服药方法,能有效的增强疗效,并且能减少副作用。
1.2 治疗下焦病症及驱蛔剂空腹服药
《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和乌梅丸二方的服用方法为“先食饮服”,即空腹进食之前服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治血热互结的下焦实证药剂。郑亚琳[3]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说:“病位在下时,空腹服用,可使药力不被食物所阻滞,吸收快而充分,有利于药效直达病所,同时先服药后进食也可以借助食物使药力直达下焦。”从现代药物的生物利用角度来看,空腹服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效血药浓度和药理作用都会发挥最佳。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有驱蛔的作用,为驱虫剂,有“先食饮服十丸”的记载,即于饮食前服药。华红英[4]认为“空腹服药可以提高肠道药物浓度,导蛔于下”,因为空腹用驱蛔药,蛔虫在肠道内没有选择食物的余地,只能以药代食,药效迅速、吸收完全,短时间内可使虫体僵直、死亡,避免蛔虫走窜,给人体带来二次伤害。
1.3 咽部用药不定时含服
《伤寒论》中半夏散和苦酒汤是用于治疗“咽中痛”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的药剂,在服药方法上采取了“少少含咽之”的方法。这种方法近似于局部用药,延长药物与患处的接触时间。通过黏膜部分吸收,以达到起效快、作用充分的目的。乔梅娟[5]通过对急、慢性咽喉炎、咽喉肿痛的不同给药方法的研究,总结出:“局部用药治疗咽喉肿痛,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明显,患者易于接受……与全身用药相结合治疗重症病例,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伤寒论》中提出的这种服药方法与乔梅娟的研究结果有相近之处,对现代中医服药护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4 肠胃功能失常昼夜服药
《伤寒论》中昼夜连续服药的有桂枝人参汤(日再夜一服)、黄芩汤(日再夜一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日再夜一服)、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理中丸(日三四夜再服)五方,其所治疾病症状均表现为呕吐或腹痛下利,即肠胃功能失常。侯玥[6]说:“从病机上看,此五方治疗侧重点均在脾胃,即脾胃气机失常,升降紊乱。昼夜服药,不但可以使药力持续不断,更好发挥药效,更重要的是,夜间服药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机体每天的胃酸分泌昼夜不均,每天入睡后4~6小时胃酸达到分泌高峰,次日清晨分泌最低,因此,治疗肠胃疾病,持续给药不可忽视。仲景在汉代时注意到了对肠胃功能失常的患者,应昼夜连续给药,使药物持续发挥作用。这种服药方法与现代人体生物节律相吻合。
2 选择合理的服药频次,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服药的频次是指以一天24小时内服药的次数,也是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适当的服药时间间隔可以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服药间隔太长,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影响临床疗效;服药间隔太短,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量,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曹霞[7]在研究了服药频次与临床疗效后指出“服药的间隔时间和频次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的”,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确定服药的频次非常重要。纵观《伤寒论》中113首方中,属于内服剂的服药频次,根据治病的需要分为顿服、频服、因病定服和常规服法。
2.1 顿服
顿服是指将一剂方药一次性服用完毕,也包含每天服1次的药物。《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干姜附子汤、大陷胸汤和瓜蒂散,方后注明“顿服”;十枣汤注明“平旦服”1次。这些方所致之病均病情较重,病势较急。顿服常常是集一方全部药力于顿服之中,量大力专,取效迅速,一服中病,即刻扭转病势。“干姜附子汤之治下后又汗,阳亡阴盛而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用干姜、附子煎汤一次服下,以急救回阳”[8]。现代某些抗生素的说明书中就有“首剂加倍”的字样。《伤寒论》中的顿服与现代“首剂加倍”的服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2 频服
频服是指每剂汤药需分多次服用,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分温五服”、猪肤汤“分六服”,苦酒汤和半夏散更是“少少咽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兼胃失和降之四肢厥冷、胃痛、呕吐,少量频服即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又可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治疗量。仝小林教授在治疗重症糖尿病胃瘫时所用服药方法均为“不拘时,小口频服药液”,即保护了胃又达到了临床的目的[9]。频服的服药方法还应用于病在上部,如咽喉痛者,药汤宜少量、缓慢频频含咽。张燕萍[10]介绍中药煎液治疗慢性咽炎应少量频服,“中药少量多次含服,尽量使药物在咽喉部停留,发挥最大疗效”。现代也有将频服方法应用于银翘散治疗幼儿感冒的治疗上,李凡[11]通过研究认为银翘散较常规服药方法的“增加服药次数”治疗幼儿感冒(风热犯表证)的服药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常规服药组。
2.3 因病定服
因病定服即是因病症的变化确定具体服药方法,这也是《伤寒论》服药方法的独特之处。郑亚琳[12]总结了随证变化决定服药次数(因病定服):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中病止服。如大青龙汤作“一服汗者,停后服”;二是调整再服,即根据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来决定再次服药的次数、药量以及时间间隔等,二者相辅相成。“中病止服”以防药物过量,尽可能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调整再服”则灵活的运用药物剂量,根据病症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这对现今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 常规服法
药物每天服2~3次。《伤寒论》中半数以上的方剂均有“再服”或“三服”的标注,这成为最普遍、最常用的服法。二服者多早晚分服,三服者多取早午晚三次服用,这与现今的服药次数基本一致。王汝琨[13]通过观察26例对四君子汤证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得出“补气药四君子汤服药后作用时间约8~10小时,故每天以一剂两煎、早晚饭前服为宜”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实古今常规服药方法的科学性。
3 选择适宜的饮食调护
《伤寒论》中饮食调护主要以“粥”为主。粥为粳米熬制,食用粳米煮粥活人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热量。粳米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14]。《中华本草》也记载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陈思[14]认为:“粳米粥有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美称。”仲景应用粳米粥治疗疾病,多利用其具有易吸收、制作简便,且有补充药力或调养和胃之作用。
3.1 服热粥以助药力
《伤寒论》桂枝汤项下有“服已须臾,啜粥一升,以助药力”之记载,利用热稀粥有谷气内充之用,使中焦之津液外布,而酿汗驱邪。富杭育等[15]的研究亦证明“服桂枝汤后啜粥温覆与单纯给药组相比,能显著提高桂枝汤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有增强病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性的倾向”。笔者偶于去年冬日患风寒感冒,自觉头晕头痛、体酸身重、鼻塞偶咳等,傍晚服药后半小时喝热稀粥一碗后休息,翌日清晨便觉头清目明、身轻有力。
3.2 服粥冷热不同,可调节泻下程度
《伤寒论》三物小白散服法是:“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这里仲景利用热粥或冷粥的不同之用,调节泻下的程度。服药后“不利”则服热粥,笔者认为热粥可助药力挥发,增强泻下的力度;服药后若“下利不止”则服冷粥,来拮抗巴豆的泻下作用,加之粳米粥本身就有固肠止泻的作用,从两方面来抑制泻下的强度。曾蓁等[16]研究了粳米的止泻原理指出:“粳米米汤的止泻作用显著,其止泻作用可能是通过抗胆碱作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腹泻,除服用必要的药物外,还要辅以稀粳米粥,增加止泻作用,同时利于恢复体力。
3.3 服峻药后饮粥调养护胃
《伤寒论》中十枣汤的服法有“得快下后,糜粥自养”的记载。十枣汤中有芫花、甘遂、大戟,三者均为性烈峻猛之药,为攻逐水饮之峻剂,用药过猛可伤阴液、损阳气、毁脾胃,虽有大枣煎汤滋阴补阳、健脾和胃,但难免还有“得快下后”者,遇此,仲景言“糜粥自养”。糜粥可以补气健脾、缓毒护胃。在服十枣汤后饮粥是借水谷之气以保胃气存津液,借糜粥以保养脾胃、驱阴邪、护正气,尽可能地减少了服药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4 结语
综上,《伤寒论》运用适当服药方法和一定的药后护理,使中药的药效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有效的减少了不良反应,这对当今中医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及减少和补救药后不良反应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中医护理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色护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论》除用药精湛外,对服药时的护理也非常重视。本文通过《伤寒论》服药中和服药后的护理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仲景护理学的思想博大精深,以求对现代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提供参考,同时对现代中医用药护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提供思路。
[1] 刘丹娜,孔天东.合理用药和服药时间的关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3):69-71.
[2] 曹忠贞.浅谈仲景特定时间给药[J].吉林中医药,1992,(3):49-50.
[3] 李宇,李志中.顺应性用药——服药方法与时间[J].海峡药学,1996,3(1):96.
[4] 华红英.略论伤寒论中的服药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5):33-34.
[5] 乔梅娟.局部用药治疗咽喉肿痛[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2):92.
[6] 侯玥.《伤寒论》中方剂煎服及调护等因素与功效发挥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 曹霞.正确解读服药次数[J].健康保健杂质,2009,11(16):38.
[8] 柴瑞震.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服用次数的研究[J].河南中医,2010,30(3):217-219.
[9] 刘阳,赵锡艳.全小林教授依据《金匾要略》治疗重症糖尿病胃瘫验案[C]//第14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2012,11:292-294.
[10] 张燕萍.慢性咽炎用中药频服与西药雾化加微波治疗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6):561.
[11] 李凡.银翘散治疗幼儿感冒风热犯表证服药频次的初步研究[D].湖南: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12] 郑亚琳.《伤寒论》服药方法理论研宄[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3] 王汝琨.四君子汤证适宜服药间隔时间初步观察[J].河南中医,1986,(2):18.
[14] 陈思.米的营养及作用[J].养生大世界,2008,(4):32.
[15] 富杭育,贺玉琢,郭淑英,等.啜粥温覆对桂枝汤药效的药效制[J].中国医药学报,1990,5(1):28-30.
[16] 曾蓁,杨丽萍,胡瑶,等.米汤止泻作用及其机制[J].医药导报,2015,(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