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览群书,开阔眼界;静心体悟,启发思维

2015-03-20赵进喜毛嘉陵许继宗施怡刘宁詹鸿朱立肖永华吴文静

环球中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哲学思维文化

赵进喜 毛嘉陵 许继宗 施怡 刘宁 詹鸿 朱立 肖永华 吴文静

中医学理论根值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的语境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宗教、文学、天文、地理、数学、音乐等都曾对中医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学好中医,就必须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仅读中医专业书,终究只能体会林中草木的茂盛而无法俯瞰众山的跌宕起伏。如何通过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非专业书,以启发中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组织专家,在此期“铿锵中医行”,进行了热烈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 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非专业书,有助于中医成才

赵进喜教授:

古人推崇“儒医”,“文是基础医是楼”。民间还有“秀才学医如笼捉鸡”的说法,提示文化修养对学好中医非常重要。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家学渊源,书法为时人所重,曾任民国高官,他后致力于中医,很快就取得巨大成功,名重一时。施今墨先生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文化修养高深,民国建立后,有感于世事多舛,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弃政从医,改名今墨为求博爱,省疾问病,屡起沉疴,名满京城。实际就说明好的文化基础与修养,对学好中医以致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许继宗教授:

大学读书时,有老师把中医学定义为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下的自然科学,意思是说中医以古典哲学作为方法论,本质还是自然科学。所以既要多读中国传统哲学著作,又要提高自然科学素养。其实,哲学有很多流派,思维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我们应该自觉打破自己思维的惯性,让思维活跃起来。思维是临床辨证治病的土壤。古典哲学是中医的土壤。中医在这个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土壤营养丰富,中医的果实才能更丰盛。

刘宁博士:

中医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受到“儒释道”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医学“坎离相交”的人体阴阳之气交感理论、中医治疗学中的“泻南补北法”,即源于《周易》。所以明代孙一奎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佛教在为众生解除诸苦的基本教义中,提出了医治众“心病”和“身病”。尤其在治疗“心病”方面,佛教以其“清净心”使人净化心灵,调畅情志。,《金刚经》《药师佛本愿经》等多有论述。道教文化与中医学更是一脉相承。《黄帝内经》“恬淡虚无”养生、“因势利导”治病等多个方面,都与《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吻合。所以,学习中医要多读传统哲学经典,有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施怡博士:

读哲学等非专业书籍,可以开阔思路。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纲。世界观的形成,会受到读书与经历的影响。开阔视野,接受多元化思想,有利于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理解中医。中医治病,就像解题,一道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思路越开阔,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难题的可能性越大。现代疾病的特点是复杂,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也是复杂。开放的思维方式,有赖于博览群书。

詹鸿女士:

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把中国文化中形而上的价值观显性在用于具体的医学实践,非常伟大。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最有启发的东西,一是强调仁德,二是包罗万象的复杂性与灵活性。《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文学著作,包罗了中国社会各种形态,也体现着中国人传统的基本价值观。多读书,有利于理解中医的复杂性和多角度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启迪临床思维。

2 融合文化与科学知识,启发临床思维

毛嘉陵教授:

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是怎样的科学?中医的特色是什么?中医的优势是什么?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问题,但讲清楚不容易。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中医的传承仅仅盯着老师的秘方、秘技,可能就会走偏,中医药存在的理由就不充分。对中医的定义,许多人说是中国人发明的医学。仅谈到发源地问题。还有很多人说:中国人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医学,也未能讲清中医特定内涵。“文化”是人类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认知路径不同。西方强调空间,讲物质结构,认为主观与客观是可分的;东方强调时间,从关系、属性去认识世界,认为主客观不可分。医学根源于文化,这造成了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文化包括三大核心,即思想观念、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医药文化”就是指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所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概括。中医药文化的思想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和谐共存”,这是整体观思想或人与自然间的互动。中医最主要的认知思维模式是“司外揣内“,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思维”。中医的行为方式则是“道法自然”“以平为期”。那么,中医药文化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是引领作用。文化是向导,引领整个中医发展,学术进步。还有就是推动作用,凝聚作用,影响力与竞争力,解读作用,教化作用,传承作用,评判作用。

那么,中医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呢?中医第一大特色是生命理念上强调“天人合一”。第二大特色是以“象思维”为主要认知思维。从西方的认知来看,主要强调逻辑,逻辑以概念为基础,有清楚的概念,才能一步步推导,才是新的结论。中医从它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关系是相对的、动态的、模糊的。先获取信息,然后推导它边界的关系和内部的变化。所以不强调边界的绝对清晰,就有一些相对的模糊。中医有许多定义有其模糊性,但模糊性中也带有动态性,我们未必将其完全把握,思想还是可以把握的,更多从环节、关系、属性上去认识。“象思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真相,也就是象信息,以推测分析体内的生理、病理性状的一种认知的方法。这就是“司外揣内”“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然后通过联想象征类推,得出一些结论。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个本质需要强调一下,它不是讲物质的本质,它是关系属性的本质。象不是不能把握的,它有它的标准。比如说发烧、汗多、面赤,这是一种发烧;还有发烧、神昏谵语;发烧,头痛、呕吐;还有一些手足躁动、抽搐,这都是不同的发烧,用现代思维的认识来看,我们会初步概括为是一种发烧,表象层次。然后我们再往深的意象层次,第一种伤寒阳明证;第二种热陷心包证;第三种热盛动风证,不同的发热,可以辨别不同的证候出来,这就是“象思维”的过程。第三大特色是“道法自然”的养生治疗方法。至于中医的优势,可归纳为五大优势。第一,以简驭繁的理论,就是很复杂的事我们都能很简单的概括;第二,以不变应万变的认知态度。例如非典时期,大家集结众多力量研制疫苗,但是疫苗还没出来,病毒可能已经变型了,疫苗可能也没用了。但是不管病毒如何变异,它表现出来的还是寒热虚实,我们按照八纲辨证方法去处理;第三,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第四,以养护生的养生方法;第五,经济方面以廉减支。

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科学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正确的反应客观事件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和系统知识,或者是赋予了一定条件限制的知识或知识体系。毫无疑问中医当然是科学的。如何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朱清时院士曾说过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体系的范畴,不能用简单的西医方法去界定。朱清时院士弟子姜岩博士提出了“东方科学”的概念,有利于对中医给予比较准确的学科定位。最后再看中医定义的问题。中医学是由中国人创造,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影响下,以“象思维”为认识依据,从属性及关系角度进行认知,充分利用人体的内外自然资源,调控和平衡人体的身体状态的一种医学知识体系。所以,要学好中医,就必须要多读书,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科学素质,掌握中医思维方式,理解中医“道法自然”与“以平为期”技术特色。

许继宗教授:

文化与科学是两个范畴,但二者也可以相通、互相融合。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无限可分,但分到最极限时,就变成了空间和能量的组合方式。物质的本质是空间和能量的不同组合方式,而能量的本质即是不同的波动。所有的能量,到最后都会趋向于无序的热运动,也就是熵在不断地增加,最终进入热寂的状态。这与佛教“因缘生起”、“自性本空”一致。本来是一个“虚空”,因为各种因缘的变化逐渐形成了这个世界。再如音乐,音乐将每个八度分为十二份,能量就在不同音之间进行不连续性的传递。五音的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声波。古代是通过内径相同、长度不同的律管测量频率。《后汉书·律历志》就有记载。《道德经》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说天地之间这些声音听不到,但确实存在。《史记·乐书》指出:“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音乐的作用就是动荡气血。无形之气看不见,而有形之血可以测量。激光多普勒血测仪就可以测量血流量的变化。通过观察可感的声波,对经络、穴位气血的影响,就可以发现可以发生共振的不同经络的“标准音”,并进一步通过音乐调治相应疾病。发掘中国传统五音理论也好,学习现代物理学知识也好,都有利于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赵进喜教授:

中医学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汲取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所以,提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肯定是最重要的。《道德经》《周易》,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必要认真研读。司马迁《史记》“论六家要旨”,对诸子百家评价非常到位,可为学习诸子指南。其实,除传统哲学外,历史、文学、宗教知识等都应有所认知。我们提出的三阴三阳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这个“三位一体”概念,就受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思想的影响。中医临床的特色是辨证论治,但证候的形成,即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反应状态。所以,辨体质、辨病、辨证是一致的、相统一的。辨证实际上也就是在辨体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古人云:“用药如用兵”。熟读《孙子兵法》对中医治病也常有启发。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联系到中医扶正固本治疗肿瘤,不去着眼杀肿瘤,让病人带瘤延年,就是这样的高明手段。曾为研究生推荐的必读书目,除《易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以外,还包括《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实际上,每部文学著作的作者,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寄予的很高的期望。认真研读这些文学经典,对一个人世界观与思维习惯、治学态度的养成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用心研读,学以致用,服务现代临床

赵进喜教授:

古人说:“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恩师吕仁和教授常常教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阅读医学经典与古今医书,是为了服务现代临床,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非专业书籍,也应该着眼于扩大眼界,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启发临床思维。但应该指出的是,阅读非专业书也不能浅尝辄止,人云亦云。读书必须认真,应该有研究的精神。古人讲:“与有肝胆人交友,从无文字处读书”,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方说:《西游记》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提示岐黄人生也需要上下求索,战胜种种困难,才能有所领悟。比方说:《论语》讲“吾日三省吾身”,一般解释为三次或多次省查自己,实际上应该是从敬业尽忠、诚信交友、传承学习三方面省查自己。再如兵书有围魏救赵,治病有泻南补北,许多知识都是相通的。而真正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总之,要善于结合临床实际,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医学科学以及全人类健康事业的高度,深入研读,才能客观认识中医的文化与学科定位,理解中医认知思维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内涵,认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字面背后的深刻思想。

詹鸿女士:

读书当然是为现实服务,但又不能带有功利思想。尤其是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非专业书籍,不应该有太多的目的性。非功利的慢慢去看,看古代的中国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思维,在不知不觉中会对我们理解中医起到有益作用。博览群书基础上,再来看中医理论,自然就可能会触发灵感,或会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学中医一定要背,有些东西背后的境界你现在可能很难理解,先背下来未来的某个场景自己的经验积累到了,就会浮现出古人的经验,明白其中的关窍,豁然开朗,成为某一瞬间临床灵感的来源。这个灵感可能就是解决医学难题的一个重要渠道,却需要长年的积累而来。

4 结语

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哲学、宗教、天文、地理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富有科学内涵,具有“象思维”与“道法自然”“以平为期”的特色与多方面优势。所以中医成才,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非专业书籍,非常必要。博览群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加文化修养,还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等非专业书籍,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应该结合中医临床,发掘中外经典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认真体悟,以启发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赵进喜教授简介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届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毛嘉陵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主任,北京市人才培养计划文化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

许继宗副主任医师简介

医学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施怡副主任医师简介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膏方门诊主任。

刘宁博士简介

中医内科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经方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詹鸿女士简介

北京岐黄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哲学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菱的哲学
谁远谁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