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翁同龢逝世110周年
2015-03-20栏目主持人
栏目主持人:沈 潜
纪念翁同龢逝世110周年
【主持人语】2014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翁同龢逝世110周年纪念。迄今一百多年来,学界在翁同龢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但平心而论,在泛政治化语境的传统叙事框架下,历史人物形象难免类型化、程式化甚至脸谱化。伴随20世纪80年代研究范式的转变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历史研究的视角得以延伸,逐渐由政治史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研究主题不再单一,而是立足于整体史观的视野把握,既追寻历时性的纵向脉络,也关注共时性的横向关系,寻求各因素之间的内在互动,并渐成细化和深化的趋势。作为翁同龢故乡的文史工作者,理应就地取材,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史学研究重在材料发掘,新空间的开拓与新史料的发掘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包括翁同龢父亲翁心存、嗣子翁曾翰、侄孙翁斌孙、曾孙翁之熹等家族成员的日记陆续整理出版。这些文献史料的整理出版,极大地拓展了翁氏研究的史料来源,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翁氏家族无疑有着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本期推出的“专家访谈”一文,受访者张剑先生倾多年之心力,悉心整理、编纂并出版了《翁心存日记》、《翁心存诗文集》等翁氏家族文献。访谈就《翁心存日记》的整理出版和历史文献价值、翁氏家族文化遗产的现代启示,以及如何借助翁氏文献资料,拓展研究领域,进一步提升常熟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等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坐实文献资料、拓展研究视域的倡议,值得瞩目。
作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翁同龢以帝师之尊、枢臣之重,伴随近代中国急遽的社会变迁,一生交织了个体生命应时代之感召、由守旧到开新的思想演进脉络,可以说是一个集内外矛盾于一身的人物,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翁氏一生充满矛盾的思想演变历程,素为学界所关注,并就此得出了改革派、保守派的不同看法。沈潜结合翁同龢在同文馆风波中的言论举止,认为在1867年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中,翁同龢站在守旧派一方,表现出了固守中国传统的思想立场,进而分析了其内在的原因,揭示了个体生命充满矛盾的心路转型。作者循其信实的史料叙事脉络,力图还原历史场景与语境,不乏辩正的新意。
翁氏研究的纵深拓展,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研究范式的窠臼,注重历史人物的多重面向和具体细节。翁同龢不仅是身处宦海浮沉的政治精英,更是充满书生秉性的文化大家。王忠良坐实翁氏日记、诗文资料,考察了翁同龢的绘画收藏及其创作理念与实践,指出其既有以王翚、王原祁为中心的绘画收藏,也形成了“正统”、“尚古”、“深厚”的绘画美学观,并落实于以“藏”养“作”的绘画实践,以期摆脱世俗烦恼、净化心灵。这一研究路径,有助于对翁同龢立体形象形成更加丰满、完善的历史认识。
距2004年举办纪念翁同龢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已有近十年。近十年来,学界围绕翁同龢研究,依据新材料、立足新视角、采用新方法,不仅在传统政治史视角下取得了一些进展,更有在社会文化史领域的拓展,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开掘。孙政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资料》一文就此作了系统而简要的梳理总结,并就新的研究愿景给出了不无启迪的思考。
可以说,翁同龢不仅是有全国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地方社会的标志性人物。作为孕育于江南区域社会的代表性士绅,翁同龢及其家族的文化传承、精神绵延,又不失窥见区域社会的典型个案意义。我们希望今后的翁氏研究能充分体现交叉互补的立体透视,获致更为多元并蓄的学术空间。这,也是本期专栏的愿景期待。
栏目主持人:沈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