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综述及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2015-03-20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实验

李 爽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一、文献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综述

行为经济学自20世纪70~80年代创立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诞生源于对传统经济学的“背叛”。[1]P1-2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2]P249-250。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克拉克奖颁给了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这是该奖建立以来,第一次给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授奖。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史密斯(Vernon Smith)。两位教授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以及“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的杰出贡献而获此殊荣。从此,行为经济学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3]P3-6。

1.国外研究进展

虽然行为经济学只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国外学者不断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丰富。

在微观方面,主要对于风险决策理论和博弈论中的决策行为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人在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不同决策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上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启发式偏差发现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时发生的系统偏差的机理(特沃斯基,1974)[3]P99-100;前景理论对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主要在于让人们的经济行为更加精确,更加贴近现实,更为准确得描述风险条件下的个人行为,该理论与我们的很多经济事实相符,解释了很多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卡尼曼,1981)[4];“锚定心理”使人类基于表面特征,将特定时间区别对待,没有看到更宽泛的场景而是只看到个体的小范围,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相同的人对于等量的货币,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区别对待,即心理账户理论(理查德·泰勒,1980)[5];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不仅仅是自利,也受情感、观念、社会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受自我约束的局限,人们难免会出现偏好反转、拖延等行为(马修·拉宾,1998)[6];并且,人们并非时时刻刻都有明确的偏好,提供选项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做出决定(威廉·庞德斯通,2011)[7];人们对得和失的不同评价,以及这种区别对经济学的不同领域和相关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杰克·L·尼奇,1989)[8]。

在宏观方面,国外学者们提出行为生命周期假设,并且认为宏观行为经济学是对宏观经济学的一种回归(乔治·阿克尔洛夫,2002)[9]。“噪声交易者”和“套利限制”双因素的资产定价模型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积极挑战(安德鲁· 施莱弗,1998)[10]。丰富理论就是服务于应用实践,所以,国外学者近些年不断将行为经济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于正常商品的估价(科林 凯莫勒)[11],还是对证券市场上的过度反应现象的解释(罗伯特·席勒)[12],都对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参考。

2.国内研究进展

行为经济学提出于国外也流行于国外,直至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家,我国学者才开始系统性的研究行为经济学,有关该学科的文献才开始丰富。2006年以前,我国学者倾向于总结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轨迹,是注重于对学科理论上的学习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指出行为经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倾向于:行为经济和行为金融理论的构建以及行为经济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黄祖辉,胡豹,2003)[12]。2006年以后,本国学者开始发展适用于中国发展的行为经济学,主要有:“衡量能力假说”“灵活理由”“介质最大化”和“幸福经济学”等理论的提出(奚恺元,2006)[13]P99-100;“短期损失规避与股票溢价之谜”的疑问与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前景理论解释如何规避风险(贺京同,2007)[13];

近几年来,行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逐渐成为研究主流:行为经济学的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对于传统经济学模型的错误或遗漏发起挑战(董志勇,2006)[1]P191-201;行为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的融合在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等劳动经济学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新的理论成就(董志强,洪夏璇,2010)[14];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面在于人体与社会的互动,行为经济学让“合作何以成为可能”这个跨学科的问题有了一个综合而新颖的解决方式,让“解释人的行动逻辑”和“社会演化过程”有了可能(汪丁丁,2011)[15];另外,行为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于以金融为代表的应用经济学科具有深刻的方法论价值(熊金武,缪德刚,2015)[16]。

从古典到新古典再到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史上所经历的两次质变,是经济学传承的必然趋势,行为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传承而非颠覆。但是行为经济学也不是经济学发展的最终形态,它也是经济学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并将继续发展下去。

(二)实验经济学综述

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成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经历了更为漫长的时间。长期以来,经济学被认为是不可实验的。然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对在经济学中应用实验方法产生了兴趣,他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撼动了整个经济学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以卡尼曼和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创了实验经济学的新领域,将实验方法系统地引入经济学研究。目前,实验方法已经普遍的应用在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的研究中。自从史密斯和卡尼曼凭借其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得到了诺贝尔奖,就意味着“经济学开始逐步演变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理论或者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实验是由Edwards Chamberlin 在 1948年完成的(Chamberlin,1948)[17],而后Vernon Smith 在经济学权威杂志Jouranl of Political Economy 发表了一篇文章(史密斯,1962)[18],这才是我们理解实验经济学的开始。同一时期,国外还有很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作品:Heinz Sauermann 与ReinhardSelten 在这个时期正式提出了实验经济学的说法,1969年,Hoggatt 开始考虑构建计算机实验室,用以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交易行为研究[19]。在这个时期,虽然学者们努力得到了一些实验成果,但是这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似乎多于取得的进步。1970年以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转机,除了之前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回归到实验经济学研究路径上来,更有一些新的经济学家被吸引进来,plott 认为实验技术对于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解决社会学、政治科学等领域的问题也是非常有效的(plott 1979)[2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构造出的实验室微观经济系统(Smith,1982)[21],提出实验室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此之后,理论与实验之间开始产生互动,实验经济学开始从一种偶然变成了一种解决经济问题的常用手段(Roth,1988)[22]。进而,一些实验先驱相继获得诺贝尔奖,从而显著提升了实验经济学的影响力,实验研究开始跨越学科和国界,各个国家、各个学科的实验研究学者相互交锋,相互促进,至此,我们就可以以一个积累的过程来看实验经济学了(Roth,1995)[23]。

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验经济学的文献开始出现在一些顶级的自然科学杂志中,1998年,实验经济学有了自己的刊物“Experiment Economics”。2002年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到主流经济学的承认[24]。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实验研究理论几近成熟,实验学者们开始挑战更为复杂的经济的现象,除了传统的实验微观经济学在实验室中得以继续深入的研究之外,还出现了实验宏观经济学,用可控的实验方法来理解总体经济现象并检验宏观经济模型的特定的假设与预测(Duffy,2006)[25],以构建一门行为宏观经济学(Akerlof,2002)[26],这是完整的构建实验宏观经济学图景的一部分(Ricciuti,2008)[27],这也意味着宏观经济学实验方法的革新(Duffy,2008)[28]。然而,对于实验经济学,尤其是实验室实验而言,批评意见还是很多的,Falk 和Heckman 完成了一篇文章(2009)总结了对于实验经济学的批评,虽然实验室实验确实有一些缺陷[29],但是利用其他一些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实验室实验的一些缺陷(Villeval,2007)[30]。

我国的实验经济学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罕见少量介绍实验经济学的文章,在1994年,陈禹教授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经济学实验室[31]。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实验经济学的文献逐渐增多,但也只不过是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几乎没有真正实验研究的文章。2002年以后,随着各地经济学实验室的建立以及与国际先驱们的合作,使得我国实验经济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当时,我国的实验经济学也只能算处于萌发阶段[32]。直至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开始探索适用于中国的实验经济学。2009年,唐方方、宗计川从经济学实验方法的角度,针对性地介绍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实验结果汇报以及在试验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论述[33]。毕竟模型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适用于中国体制的实验研究日渐成熟,这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对世界实验经济学发展贡献了一份特有的力量。

二、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一)行为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

行为经济学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将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解释了行为主体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国内外学者这种分析框架可应用到多个领域,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在消费决策方面,丹艾瑞里(2008)在他的可预测的非理性研究中,对购物、投资等非理性消费行为作出解读[34]。他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运用可预测的非理性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朱湖英(2010)通过行为经济学对旅游消费决策分析中,提出游客要减少旅游消费中的非理性行为,培养健康的旅游习惯,提高行业行为决策理论水平等建议[35]。吕显涛(2010)将消费者消费决策中非理性决策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并针对这种行为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36]。在行为主体行为分析方面,徐鑫磊(2010)通过行为经济学框架分析大学毕业生面临考研选择行为,得出各项机制对决策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建议[37]。孙惟微(2010)在赌客信条对购物、决策、人生规划等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行为经济学概念和理论阐述得深入浅出,对行为主体的决策有积极的影响[3]P99-100。陈哲诗(2011)运用行为经济学分析娱乐圈的爱情,对爱情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进行解析,对原因进一步分析[38]。

在市场和企业方面,科林·凯莫勒(Colin F.Camerer)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主要研究风险决策理论和博弈论中的决策性行为,他进行了很多实验,包括涉及资本市场和价格泡沫的“叶栅”实验,旨在考察以“规范”形式产生的组织文化的实验,以及针对博弈行为的神经系统科学成像实验[39]。叶德珠,王聪等(2010)基于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提出了双曲线贴现模型,成功解释了诸多市场异常[40]。宋超英(2010)运用行为经济学方法探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揭示了非理性行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助推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突出的贡献[41]。汪丁丁(2012)通过行为经济学三个主要研究路向,在这一综合框架内提供经济行为解释的海量数据,基于这些新的数据,行为经济学建立有限理性模型,解释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合作行为[42]。付全通,张红桃(2014)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进行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研究,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解释更加合理[43]。吉亚力(2014)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用户传播消息的有限性行为模式,从而提出了一种在线社交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控制方法[44]。郭利京,刘俊杰等(2015)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生猪价格预期对仔猪价格形成的动态影响分析,得出养殖者的生猪价格预期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是基于近期的生猪价格形成的,对仔猪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5]。

(二)实验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

因为实验方法能克服许多传统经济学研究框架下的局限,所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实验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首先,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理论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对于公共产品理论、市场结构、市场效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杨志勇(2003)提出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对公共产品理论产生了影响,推动了对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46]。杨胜刚,吴立源(2004)认为随着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日渐成熟,对于过分强调经济理性和推崇严密数理推导的标准博弈论发起挑战,提出行为博弈论的主题[47]。孙鹤,王瑞杰(2004)针对中国现状提出使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将认识推向深入[48]。罗韵轩(2009)通过对产生于我国的实验会计学与产生于美国的实验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的差异,并探索影响、制约实验会计学发展的因素,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49]。真正的将实验经济学应用到我国经济当中。李建标,李朝阳(2013)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设计信任博弈和扩展的独裁者博弈等实验,探究社会偏好—信念—信任的传导路径[50]。李永涛,袁见(2013)针对讨价还价博弈及其实验进行相关总结,相关的讨价还价实验拓展了讨价还价理论[51]。武志伟,陈莹(2013)通过设计经济学实验,比较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与传统交易模式的交易特征和市场效率[52]。其次,在电力市场、体育市场、资产市场等市场以及电子商务、食品、环保、资源开发等领域都应用了实验经济学方法。孙志明,黄民翔(2004)将实验经济学方法引入电力市场,探讨了电力报价实验的设计思路,考察竞价模式对市场电价水平的影响[53]。王大成(2006)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分析探讨体育爱好者为何在就业市场上获胜,综合数据发现体育爱好者比非体育爱好者在要素博弈中更占优势[54]。王能(2007)将实验经济学应用在传统拍卖的研究中,是理论与实践上的双层突破[55]。乔志林(2009)运用实验室双向拍卖机制建立了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市场,以及相应的许可证派生需求市场,测试了排污权交易理论应用的边界条件[56]。逯进(2009)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对于预期一个时期内城乡二元人口转化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与仿真[57]。董志勇(2009)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资产市场上,总结了针对信息有效性、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个方面的实验检验和相应的研究成果[58],并且分析了实验方法在资本市场研究中的利与弊,介绍了部分资本市场实验的设计过程[59]。刘一鸣,段誉,李昭(2010)通过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检验了信息对于小额健康保险投保需求的影响[60]。何浩然(2011)研究家庭成员个人偏好对家庭共同跨期决策的影响和被试异质性对实验行为的影响[61]。范进,赵定涛,洪进(2012)运用规范的实验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消费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均衡问题,以及均衡状态下的消费者选择行为[62]。刘明,费方域,孙娟(2012)从劳动市场实验研究基础出发,对关于最低工资的实验设计和发现进行了总结。在实验室中考察劳动力市场是实验经济学近年来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63]。连洪泉(2014)通过讨论实验经济学研究正式惩罚或非正式惩罚制度在不同情形下的社会合作效果,发现正式惩罚制度最具治理优势,而各种不同的非正式惩罚制度往往具有自我维系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合作[64]。于同奎(2014)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分析社会贿赂现象[65]。马琳(2014)将实验经济学运用到更加生活化的领域,分析了不同转基因食品政策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意愿的差异[66]。张艳芳(2014)基于实验经济学揭示的公平心理偏好,构建了公平偏好效用化的社会函数,并将此函数用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补偿博弈模型中[67]。吴丹,张蔚文(2015)对国外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试图引起中国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视[68]。李建标,孙宾宾,李政(2015)采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刻画了是否信任和信任程度的二元选择集和多元选择集的信任决策情景[69]。最后,实验经济学对于各领域政策的制定及其有效性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于市场交易的制度研究、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的研究、薪酬激励制度的研究、政府价格管理政策的研究、税收政策的制定及其有效性研究。张耀辉,卜国琴(2005)构造了市场交易制度影响市场绩效的假说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的证明,是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SCP 分析范式的修正[70]。金雪军,杨晓兰(2005)进行了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研究[71]。运用实验得出数据解决实际性问题,应用实验方法探讨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问题是金融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杨晓兰(2006)运用实验方法对静态和动态涨跌幅限制制度对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动态和静态涨跌幅限制都显著的抑制了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提高了市场的信息反映程度”的结论[72]。李江虹,余颖,阮青松(2006)针对企业经理的薪酬激励问题,基于情境依赖理论,在企业经理的效用函数中引入公平偏好,构造了一个经理薪酬激励的实验经济学分析框架[73]。杜云,张铭洪(2007)借助实验经济学随机检验方法对政府价格管制政策效率进行研究,以用于阐述管制与反垄断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74]。王维红,顾庆良(2008)从统计学的视角看实验经济学,他们认为实验经济学虽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经济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统计实验,应遵循统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75]。刘贞,张希良,何建坤(2008)为了研究有限理性行为,运用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有限自动机的多主体博弈仿真框架[76]。王铮,吴秋璟(2009)认为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解串谋的一个分析框架,而实验经济学则为判断哪些制度设置更易于催生串谋提供了更深入的洞见[77]。姚志勇(2009)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模拟增值税的征收、各种稽查和处罚方式以及企业委托—代理现象等实际税收环境与企业纳税状况。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也为治理企业逃税、提高纳税遵从提供了新的依据[78]。董志勇(2010)对实验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及市场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并重点阐述其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从而得到“即使没有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严格假设,也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因而达到最优的配置效率”的结论[79]。丁建峰(2010)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受试者在模拟的“无知之幕”环境下对于分配方案的选择[80]。李翔(2011)通过设置13 组不同信息结构的实验来验证信息对称是否是市场有效定价的充分或必要条件,私有信息的不同含量是否会对市场定价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81]。宋紫峰,周业安,何其新(2011)借助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通过要素禀赋不平等、个体投资公共产品边际收益不平等和出场费不平等3 种方式体现的收入不平等与社会偏好、公共产品自愿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82]。

三、总结与展望

(一)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讲,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行为经济学研究人在不确定情形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实验经济学为经济学家提供了实验条件下研究人类行为倾向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验经济学的“行为”主体越来越突出,从而与行为经济学有着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实验方法在行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上。

虽然行为经济学对于实验经济学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它们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二者对行为主题关注的范围与视角不同。(李心丹,2003)实验经济学涉及了全部的经济行为,而行为经济学则更多地研究非理性行为;并且,行为经济学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了经济学中,较多的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它所关注的主要是个人行为的问题,而实验经济学的初衷在于分析整个市场的结果。

实验在行为经济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提出也是基于实验结果的,例如有关个体选择的实验为前景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还有禀赋效应的实验研究、货币幻觉的实验研究、心理账户的实验研究等都是实验经济学在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应用[88]。

(二)两门学科在中国的应用展望

事实上,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只是单纯的应用于经济领域,而且可以应用于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对于我国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在我国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两门学科将起到更大的作用,我国学者应在运用成果的同时不断提出和丰富两学科理论,构建属于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体系。

作为两门新兴学科,虽然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许多研究在我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我国经济学实验还停留在模仿阶段,自主设计实验还不够成熟,运用领域主要在于微观领域,对于宏观的应用较少。但毋庸置疑的是,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在未来,它们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1]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2]金雪军,杨晓兰.实验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

[3]袁 敏,鲁文丽.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2012,(13).

[4]Kahneman,Daniel& Amos Tversky.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 ,1981,(211):453-458.

[5]Thaler,R.H..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1):39-60.

[6]Rabin,Matthew.Economics and Paycholog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36:1-46.

[7]William Poundstone.Priceless.2011:23-42.

[8]Knetsch,J.L.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Evidence of Non Reversible Indifference Curves[J].Amerci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277-1284.

[9]Akerl of George,Behavior Ma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3):411-433.

[10]Andrei Shleifer,NicholasBarberis,RobertVishny.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307-343

[11]Camerer,Colin F.,Behavior Game TheoryExperiments on Strategic Interac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12]黄祖辉,胡 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

浙江社会科学,2003,(2):70-77.

[13]贺京同.传承而非颠覆:从古典、新古典到行为经济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2-130.

[14]董志强,洪夏璇.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J].经济评论,2010,(5):132-138.

[15]凌华丽,刘 勇.马修拉宾关于自我控制和拖延的理论概述[J].中国外资,2012,(12):275.

[16]熊金武,缪德刚.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价值——基于行为金融学前沿理论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4):167-173.

[17]E.H.Chamberlain.An Experimental Imperfec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56):95-108.

[18]Vernon Smith.An Experiment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111-137.

[19]Hoggatt,A.C.Response of Paid Student Subjects to Differential behavior of Robots in Bifurcated DuoPoly Games[J].Review of Economie Studies,1969,(36):417-432

[20]Plott,C.R.The APPlieation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Public Choice[A].In Collective decision making:Applications from Public choice theory[C].Edited by Russell,C.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137-160.

[21]Smith,V.L.Markets as Economizers of lnformatio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Hayek Hypothesis[J].Economic Inquiry,1982,20(2):165-179.

[22]Roth,A.E.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in Economics :A Methodological Overview[J].The Economic Journal,1988,(98):974-1031.

[23]Roth,A.E.Introduetion to Experimental Economies[A].In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es[C].edited by Kagel J.H,&Roth,A.E,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3-109.

[24]范良聪.实验经济学兴起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9-266.

[25] Duffy,J.Experimental Macroeconomics[A].In Prepared for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C].Pittsburgh,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6:22-37.

[26]Akerlof,G.E.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ce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411-433.

[27]Ricciuti,R.Bringing Macroeconomics into the Lab[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8,(30):216-237.

[28]Duffy,J.Macroeconomics:A Survey of Laboratory Research[A].In Chapter Prepaed for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C].Edited by Kagel J.&Roth,A.E.Pittsburgh,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8,2.

[29]A.Falk and J.J.Heckman.Lab Experiments are a major source knowledge in the social sciences[J].Science,2009,(23):535-538

[30]Villeval,M.Experimental Economics:Contributions,Recent Developments,and New Challenges[J].French Politics,2007,5(2):178.

[31]汪丁丁.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J].经济学动态,1994,(7):47—51

[32]周 星.发展中的实验经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3]唐方方,宗计川.经济学实验室研究方法论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9,(10):3-9.

[34]张媛君.理性还是非理性——评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9,(7):68-69.

[35]朱湖英.非理性旅游消费决策行为的成因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1-124.

[36]吕显涛.阜新新玛特体育休闲服饰消费者行为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

[37]徐鑫磊.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大生考研现象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5):130-132.

[38]陈哲诗.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浅析一些恋爱现象[J].企业导报,2011,(8):256.

[39]Camerer,Colin F.and George Loewenstein.Behavioral Economics:Past,Present,Future[A].C,Camerer,G.Loewenstein&M.Rabin,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M].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ress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40]叶德珠,王 聪,李东辉.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4):99-103.

[41]宋超英,闫艾丽.非理性行为与迪拜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0,(6):6-8.

[42]汪丁丁.行为经济学与广义选择算子——《行为经济学讲义》导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2,(2):67-74.

[43]付全通,张红桃.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研究[J].现代矿业,2014,(11):1-3,6.

[44]吉亚力,周雪妍,卞 春,黄思铭.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控制策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6):41-42.

[45]郭利京,刘俊杰,赵 瑾.生猪价格预期对仔猪价格形成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5,(3):46-49.

[46]杨志勇.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3,(4):58-61.

[47]杨胜刚,吴立源.实验经济学的新视野:行为博弈论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2-7,125.

[48]孙 鹤,王瑞杰.实验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经济问题,2004,(1):3-5.

[49]罗韵轩.高校实验会计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实验会计学与实验经济学比较的视角[J].财会月刊,2009,(33):107-109.

[50]李建标,李朝阳.信任的信念基础——实验经济学的检验[J].管理科学,2013,(2):62-71.

[51]李永涛,袁 见.讨价还价理论的实验经济学检验[J].商业研究,2013,(3):186-191.

[52]武志伟,陈 莹.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交易模式的比较研究——来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J].软科学,2013,(12):120-125.

[53]孙志明.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及报价策略研究[J].华东电力.2004,(10):5-8.

[54]王大成.体育爱好者缘何在就业市场上获胜——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106-107.

[55]王 能.实验经济学在传统拍卖研究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7,(12):47-48.

[56]乔志林,费方域,秦向东.初始分配与应用市场机制矫正外部效应——一个实验经济学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2):117-123,128.

[57]逯 进.制度约束、二元人口流动与中国城市化的有序进程——基于“随机服务系统理论”的实验经济学研究[J].财经研究,2009,(6):131-143.

[58]董志勇,潘 玥.资产市场的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J].前沿,2009,(9):64-69.

[59]董志勇.资本市场的实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88-93.

[60]刘一鸣,段 誉,李 昭.信息对小额健康保险需求影响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保险研究,2010,(10):97-106.

[61]何浩然.个人和家庭跨期决策与被试异质性—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管理世界,2011,(12):12-20,31,187.

[62]范 进,赵定涛,洪 进.消费排放权交易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源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2,(3):30-42.

[63]刘 明,费方域,孙 娟.最低工资政策效应研究的实验经济学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2,(6):22-24,33.

[64]连洪泉.惩罚与社会合作—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讨论[J].南方经济,2014,(9):128-134.

[65]于同奎,王 瀚,雷 靖,冯 瑾.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2):36-43.

[66]马 琳.消费者维度的转基因食品政策效应研究——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4,(8):38-42.

[67]张艳芳,张 祎.基于公平偏好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博弈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24):48-51.

[68]吴 丹,张蔚文.实验经济学视角下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南方经济,2015,(2):90-115.

[69]李建标,孙宾宾,李 政.风险态度影响信任行为的情景依赖性——实验经济学的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5,(3):3-10

[70]张耀辉,卜国琴,卢云峰.市场交易制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对SCP 分析范式的修正[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34-40.

[71]杨晓兰,金雪军.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80-88.

[72]杨晓兰.涨跌幅限制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实验经济学研究[J].南方经济,2006,(10):5-16.

[73]李江虹,余 颖,阮青松.经理薪酬激励的实验经济学分析框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4):652-654,658.

[74]杜 云,张铭洪.管制与反垄断前沿理论和政策效率检验——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模型[J].财经研究,2007,(7):4-16.

[75]王维红,顾庆良.从统计学的视角看实验经济学[J].生产力研究,2008,(15):10-12.

[76]刘 贞,张希良,何建坤.实验经济学中多主体博弈仿真框架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8,(24):6658-6663.

[77]王 铮,吴秋璟.串谋的实验经济学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2):116-120.

[78]姚志勇.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对委托——代理增值税逃税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9,(10):83-86.

[79]董志勇.市场结构及市场效率的实验经济学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90-94.

[80]丁建峰.无知之幕下的社会福利判断——实验经济学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121-129.

[81]李 翔.基于实验经济学的信息定价效率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11-18.

[82]宋紫峰,周业安,何其新.不平等厌恶和公共品自愿供给-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初步研究[J].管理世界,2011,(12):32-39,54,187.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论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