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地融合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思考

2015-03-20陈文武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地经济社会融合

陈文武

(武汉商学院 湖北 武汉:430056)



基于校地融合的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思考

陈文武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以及由此赋予高校的使命,使得社会服务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高校职能,更多的是高校与社会融合的交会点,是高校价值的体现。地方高校对社会服务认识的深度、学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对学校服务能力的认可度等还存在很多问题,成为地方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瓶颈。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与内容能够让地方高校突破拓展社会服务的瓶颈。

关键词校地融合;地方高校;社会服务

1引言

地方高校是相对于部属高校而言的,指隶属于地方政府,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存在的价值,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依托,更是地方高校获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各方面支持的保证。

但是,相较于部属高校,大多数地方高校在人才、基础办学条件、教学和科研水平等方面相对较弱,知名度及学校综合实力处于劣势。因而,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中也处于弱势。一方面,社会服务需求者(政府、行业、企业等)在选择高校时一般以高校影响力为主要依据,地方高校最多只是“备胎”,或是象征性地获得点滴“支持”;另一方面,自身的影响力与实力决定了地方高校在争取社会服务项目时经常“底气不足”,主动看低自己。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以及由此赋予高校的使命,社会服务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高校职能,更多的是高校与社会融合的交会点,是高校价值的体现。地方高校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载体。

2审视高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之于高校的意义,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对社会服务的认识深度,影响社会服务的开展和社会服务的效果。

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为社会作出的所有贡献,包括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资源服务等直接的和间接的贡献。高校社会服务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其一,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组织存在的理由,作为社会组织的高校必须通过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且其贡献大小也成为获取社会支持的依据。

其二,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综合体现。高校社会服务内容涵盖很多方面,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无疑是最被看重的,透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就能窥探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其三,社会服务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方面,学科专业以及由此而凝聚的人才、科学研究成果是高校特色,只有这些“特色”能够籍高校社会服务展示价值才有意义;另一方面,面对众多的高校,以自己的社会服务优势而凝练出的学科专业、集聚的人才、产生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其四,社会服务是开放办学的重要突破口。象牙塔式大学、孤芳自赏式办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校的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拆掉围墙、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高校履行职能的表现。

其五,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高校办学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地方高校谋划转型发展,就需要审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基于改善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来调整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等问题。

因此,高校社会服务不能停留在“应该”层面,而是“必须的”,地方高校需要全面树立社会服务理念,创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内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校地融合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切入点

与部属高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高校对社会服务认识的深度、学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社会对学校服务能力的认可度等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是地方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瓶颈。

实际上,地方高校是地方举办的高校,与地方有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而更亲近地方,也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当然,愿意自己的高校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优势;另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重大的、全局性的,也有一般的、局部性的,地方高校只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可以找到发挥作用的空间,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这一切,决定于高校与所在地域的政府、行业、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即校地融合的状况。

因此,校地融合是地方高校争取地方的帮助与支持、获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的有效实现方式之一。因此,校地融合能够让地方高校突破拓展社会服务的瓶颈,促进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

校地融合简单理解为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合在一起,即紧密衔接、协调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融合方式,校地融合主要包括高校与政府、高校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等层面。高校的职能、任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职能、任务具有差异性,实现校地融合,高校应主动而为,即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主动服务中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行业、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促进行业、企业发展,实现高校与地方共赢,实现校地融合。

二是融合内容,地方政府的职能远宽于高校,校地融合应该是基于履行高校职能的全方位融合,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融合,在全方位融合中发挥高校的作用、体现高校的价值。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是高校实力的象征,也是校地融合的基础,社会服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校地融合的兴趣点。此外,校地融合过程中,地方高校也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体育等设施、设备及人力等资源优势。

面对校地融合的现状,地方高校应该注意:一是校地融合是全方位融合,必须在学校层面进行统筹,一方面综合协调各部门、各院系部,全面整合学校优势,避免单方面、单业务合作导致“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培育,提高校地融合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政府资源、媒体资源、校内师生资源和校友资源,尤其是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搭建起学校与社会的广阔桥梁。

当然,地方高校基于校地融合推进社会服务,必须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功利主义”,即注重“有偿”而忽视高校社会服务的含义,曲解了社会服务的真实意义,学校、部门、教师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偿”与“创收”上;二是“一味迎合”,专注于“适应”社会的多样性需求与现实需要,让高等教育“迎合”世俗的要求而沦落为社会的附庸。

4以校地融合创新地方高校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处于弱势是客观现实。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与地方的特殊关系、以及地方高校接地气的优势,积极创导校地融合,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内容,促进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

以校地融合创新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4.1校地融合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理念

持久的融合是以双方付出为基础。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的支持,校地融合是地方高校寻求地方支持的重要路径,社会服务是高校人才、智力、资源等优势向社会进行的拓展与延伸,是地方高校实施校地融合的基础。“服务”与“支持”是校地融合的有效实现的利益点,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校地融合也许可以进行,但不可能持续发展。因而,地方高校实施校地融合应坚持“社会服务”理念,将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成果作为获得社会支持的“回报”。

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可能让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处于“难作为”的状况。但是,不论地方高校现在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怎样,在校地融合中,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不能改变。地方高校可以基于校地融合,以及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中,针对性地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夯实基础,即当前向社会“取”为今后更好地向社会“予”。

4.2利用校地融合,锻炼学校教师队伍,提高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高校社会服务的最终承担者,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决定高校社会服务意识、能力、质量。

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学校,社会服务大多是学校推动,虽然也有部分教师主动参与社会服务,而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即受到学校的限制和相关制度的约束。当然,被动参与不是不愿意参与,而是不知如何参与、如何服务。因此,培育教师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重在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够参与社会服务、享受社会服务过程与成果。

实际上,社会服务是连接科学研究与科研成果应用之间关系的良好纽带,是实现知识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和中介以及实现研究价值的可靠渠道之一。地方高校一方面应该激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让其能够尝到参与的“甜头”;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要利用各种校地融合项目,从学校层面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机会,让教师能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增强意识、提高能力。

4.3基于校地融合,熟知社会需要什么,明晰社会服务的方向

高校提供的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致,才能使高校社会服务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高校依据社会需求发挥其特点与优势。

发现问题必须身临其境。通过校地融合项目,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学生等融入特定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发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学校特色与优势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新课题;同时,根据社会需要、遵守教育规律,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以学校的人才、智力、资源等优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熟知社会需要、明晰社会服务方向,对校地融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核心在于“融合”,通过长效机制、综合项目,将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教师、学生等要真正走进所在地域的行业、企业,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进退。

此外,地方高校需要坚持扎根所在区域。正如范海斯所言:“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

4.4透过校地融合,建立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各具特色,整体实力虽然不如部委属高校,但社会服务地方能力应该毋庸置疑,特别是一些特色领域甚至超过综合性大学。制约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往往是被熟知、被认可的程度等,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能否接受地方高校的服务。因而,促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迫切要解决熟知度、认可度问题。

解决地方高校熟知度与认可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域广泛的联系。一般说来,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域拥有的先天的亲缘关系,具有建立广泛联系的优势,而依托校地融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认识高校的能力与实力,愿意让地方高校参与服务,才能将优势变为现实,巩固且持续发展这种联系。

5结束语

由于社会服务之于高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得高校社会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面临很多问题,但籍校地融合应该能够有效地破解。地方高校通过校地融合,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被社会认知的有效路径,是地方高校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也是地方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实现学校价值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体系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1-6.

[2]马德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国高校的超常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73-79.

[3]董泽芳,张继平.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18-22.

[4]韩映雄.高校社会服务活动中主要利益关系人及其质量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5):54-58.

[5]赵隽咏.北京市属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现状的研究与思考 [J].北京教育,2014,(6):22-24.

[6]陈文武.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性探讨[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6):69-72.

(责任编辑:游涛)

Contempl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Based on University-City Combination

CHEN Wenwu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Hubei)

Abstract:The mission and social service of universities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far more than their original functions. It is more like the intersection of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city in which it locates;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value of local universities. As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of their social service,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like the awareness of social service, the universities’ capability of social service and recognition of their capability in society. Only by greatly enhancing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with city and creatively adopting new form and content of social service, can we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Key words:university-city combination; local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

作者简介:陈文武(1965~),男,教授.E-mail: chenww555@163.com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武汉市属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1022)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6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24(2015)04-0050-03

猜你喜欢

校地经济社会融合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融合》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