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整合
2015-03-20曾健坤
曾健坤
(湖南文理学院 国际学院,湖南 常德,415000)
英语专业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的整合
曾健坤
(湖南文理学院 国际学院,湖南 常德,415000)
2012年中国大学生本科红牌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中,英语赫然在列。这与近年来“英语热”的持续扩散,英语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中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反思并调整当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尤其是思考英语专业的人文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间的整合,重塑英语专业博雅课程观从理念与实践上平衡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平衡的不二法则,也是解决英语专业当前“红牌”之困境、消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之惑的根本措施。
英语专业;人文课程;技能课程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评价报告显示,我国超过80%的高校均设置了英语专业。这份评估报告首次对全国667所大学(不含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价,包括教育部现行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并对这些专业进行了适当归并,统计显示,全国共有554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成为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1]。这说明我国英语专业的招生势头依然不减,广大考生依然视其为首选。然而2012年中国年度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报告指出:失业量较大,就业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也就是红牌专业。英语专业赫然在列,同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仍然缺乏高端英语专业人才。“其中,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频频告急,即使是北京、上海这些高级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也难以幸免。来自中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全国职业翻译有4万多人,专业翻译公司3 000多家,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依然高达90%。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译大约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的专业人员就更少”[3]。从市场理论来看,有需求才有供应。英语专业的遍地开花必然与市场需求有关,但是人才缺乏的矛盾又日益凸显。大学的重要使命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课程,最终落脚点也是课程。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决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反思当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极其必要的。
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底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何种技能,才能游刃于社会,为市场所接纳,才能既不迫于生活,又能从容于学问?课程改革必然是首当其冲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在论及专业与课程的关系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专业是一个超市的话,那么课程就是超市货架上的待售商品。超市的生意兴隆与否,关键在于商品(课程)的物美价廉。”[4]28因而,英语专业这个超市能否继续办下去,怎样才能办得越来越好,作为“商品”的课程的改革是确信无法回避的了。
二、英语专业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协调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即英语加新闻、经贸、法律、外交等复合型专业的迅速发展[5]。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俨然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所”,英语技能课一时成为专业唯一核心课程,以致严重挤压了英语文学、文化、语言学之类的英语学科的人文课程的生存空间,使后者被迫“边缘化”。而今回首,英语专业却“红牌”高挂。因而,可以说这次改革是不完全成功的,有必要反思和调整,尤其是思考英语专业的技能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定位与整合。
(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教育主要在人格的养成,文化的熏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本科教育虽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教育内容,但主要体现为素质教育。”[6]然而,时至今日,高校不再是曾经的“象牙塔”,世俗之风日盛,买卖之气渐浓,英语专业亦不能幸免。英语国际化使人们将目光聚焦于英语的工具属性,高校英语专业也努力迎合之,大量开设英语语言技能课,而罔顾了英语专业的天然本性“英语语言文学”。“一直以来,英美文学等专业人文类课程都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它们的设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西语系都曾开设此类课程。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又重新回到大学校园”[7]。在我们一味强调英语技能训练的同时,将文学、文化类课程视为无用之物。我们是否还记得文学这门课程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功能,它曾“一度非常强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性,批评社会的一个主要渠道”[8]。然而可悲之处在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纷纷转向以外语技能课为主,人文类课程逐渐沦为选修课,课时也大量缩减。这种过分强调语言技能的课程设置也引来了强烈质疑。如此变革,不仅未能经受市场的检验(专业亮红牌了,可是人才还缺乏),还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校园内外甚至出现这样的评价:“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思想,没有‘文化'。”凡此种种,追根溯源,是课程设置出了问题。重技能,轻人文,实则是本末倒置。技能与人文实在不是二元对立之关系,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只有在坚守人文之本的基础上,夯实技能训练,才能本固枝荣。
(二)博雅课程观的重塑
“外语专业归属人文学科,因而人文教育才是外语教育的本质,需要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而外语技能则是该专业的基本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外语,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然而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热潮突出了外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外语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日益边缘化。”[9]“摒弃外语工具论,恢复外语教育的人文主义本质,既符合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也符合大学博雅教育之根本。”[10]47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认为“博雅教育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试图唤起和发展人的多种才能,区别于专门的职业教育。”前芝加哥大学著名校长赫钦斯曾尖锐抨击三种教育目标论:偏重于职业训练的“适应环境论”、使专业过于狭窄的“直接需要论”、局限于社会当务之急的“社会改革论”。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由教育论”,强调培养通才。梅贻琦先生也曾撰文指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倚,应在通而不在专。”[11]然而纵观当前我国英语专业的教育,却恰与之相反,走上了急功近利的道路。大量技能课程、职业训练课程充斥着外语专业学生的课表。不难看出,无论从社会舆论、业内思潮,还是师生认识(包括管理者)上,在外语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上都出现了一定偏差,或多或少形成了扭曲的课程观。有的学校在安排课程时优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结果却往往与之前的预设大相径庭,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殊不知,“大学应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12]64。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精神的大学,怎样立足,如何传道;一个抛弃了人文教育的专业,与职业培训机构何异;一个没有“文化”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堪称人才?即便勉力称之,其无外乎也只是如同工厂中机器一般,技术含量或许还行,只是没有思想,终不免被大浪所淘。
诚然,学生需要就业,专业依赖生源,学校看中名声,这些都成为当下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行功利之风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没有思想,缺少思辨。英语专业的发展更有赖于学科的进步和昌盛。大学乃为道为学之地,怎能终日为器所羁跘?如果英语专业无法超越技能,整日萦绕蝇头小利,不思回归到人文本质,其前景必然堪忧;如果英语专业不重塑博雅课程观,则“红牌”势必长亮,人才终难长成。“人文教育教你如何阅读,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13]17人文教育赋予人可迁移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在学校使用,在职场依然可用。因此,人文教育是本,技能训练是末,本固则枝繁,此自然之道。
(三)生态视域下人文与技能的“和”与“合”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树立和合理念,并在课程实施中践行。和乃共生,合即融合。即以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为基础,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人文课程与技能课程应该并且能够和谐共生,互不妨碍。不能忽视英语的学科属性,相反,加强学科训练很有必要。加德纳对于学科的观点是:“学科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方方面面的一种理性思考和探索,是人类经过许多个世纪发展出来的思维方式,代表了我们处理几乎所有问题的方法。”如果英语专业一味突出技能课程,那它失去的不仅是人文本性,同时还丢掉了学科价值。因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以学科的专业特点为出发点,以坚实的语言技能为基础,但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代价。否则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永远只能以英语这门技能谋生,而失去更多更好的潜在发展机会。所以,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集娴熟的语言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修养、高超的逻辑思辨力于一身。
生态学认为“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决于其他物种的存在。生态系统是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原则,实现技能类课程和人文类课程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视域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和”的原则。“和”,即和谐,体现的是统一、共生与双赢,是使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实现和谐统一,共生共长。因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牢记这一理念,进行反思与重建,摒弃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英语首先是一门工具,但绝不只是一门工具。尤其是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它的着眼点应更多体现在人文上。英语专业毕业生拥有坚实的语言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还必须有“文化”,有“思想”。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不能简单将技能课程与人文课程人为地割裂开来,预设出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试图让二者平行延生却永不交融,这本身是理念的错误。若二者永远平行,那么它们都无法生长,因为他们的生长需要以彼此为养料,相互寄生,才能共同茁壮成长。人文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必须是交融的甚至是一体的,只有它们和谐统一于英语专业课程的生态系统中,相互滋养,互助互利,英语专业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所需之栋梁。而且,将技能课程与人文课程融为一体是完全必要且切实可行的。因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整合这些课程布局,从而有效保障英语专业机制和特色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实现以专业必修课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如以综合英语课程的建设带动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基础课程建设,以跨文化课程建设带动语言学、文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发展”[14]33。
2.“合”的原则。“合”,即融合。生态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它倾向于事物之间深刻的关联性,相信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知解的,只能从它与某一个东西或别的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英语专业的人文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的关系本身也应如此。实则根本没有绝对的技能,亦无纯粹的人文。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合”的原则。一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提法本身是无碍的,问题是我们的理解和操作出现偏差了。学生的就业焉能离开娴熟的技能,又岂能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所以学生的就业不是一味训练技能,更不能以技能至上为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无论是以技能课为主的课程设置,还是如前所述的“专业+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其初衷原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它的最终走向却使英语专业的英语除了成为一门职业的工具,似乎再无其他任何意义,最后从专业沦为其他专业的附庸,令人叹息。在此模式下培养起来的毕业生,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还是其他某专业的毕业生?”此时,技能与人文已无法统一于英语专业之内,已不再融为一体。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如英美文学课程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它的课时如过多,则势必影响其它课程。我们不妨把文学的内容以阅读课的形式呈现。阅读技能和文学素养都提高了,文学课与阅读课合二为一。如此,我们可以类推,将单项的技能课或人文课融合,必然起到连锁反应,一举多得,促进学生的多元感知”,这样就能实现课程生态系统中学时分配、课程选择、课程分布和衔接的动态生态平衡[15]。
结语
专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重要指标,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保持英语专业的课程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平衡是解英语专业红灯之困、消英语专业才匮之惑的济世良方。只有彻底摒弃二元对立思维,以统一、联系、发展的理念来设置英语课程,实现英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技能课程与人文课程的和与合,才能使英语专业不断破浪前行。
[1]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R].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2.
[2]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12-09-10].http://www.jyb. cn/2012jybg/.
[3]麦可思研究院.人才与就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张楚廷.大学课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
[5]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6]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 [J].高等教育研究,2011 (1):1-5.
[7]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0(3):49-52.
[8]王守仁.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2(1):13-15.
[9]张西平.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86-91.
[10]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47.
[11]张翼星.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2 (3):1-5.
[12]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4.
[13]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7.
[14]薛涌.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33.
[15]许朝阳.试析生态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211-213.
(责任编辑:刘英玲)
G64
A
1674-9014(2015)01-0132-03,
2014-09-0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12YBA241);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课程问题研究”(序号402)。
曾健坤,男,四川成都人,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和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