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语语法范畴的原型视角

2015-03-20王铭玉

外国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词类俄语范畴

王铭玉 赵 亮

(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1.引言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与外在实体的简单对应,而是来自人类能动的体验,人的因素影响着范畴的形成和最终语义的形成。范畴建立的基础是典型特征,而非充要条件,范畴内成员有核心(ядро)和边缘(периферия)之分,其中,核心成员(即原型成员)具有最典型的属性,边缘成员(非原型成员)则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该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相邻范畴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

原型范畴认知观起源于概念研究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大量的相关语义研究证明,多义词语义范畴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原型性,语义模糊是相邻原型范畴存在的必然现象。同时,认知语言学家坚持语法与语义同构,Langacker(1987)认为,语法范畴与语义范畴一样是图示性(schema)单位,范畴化过程依靠的是人的抽象(Abstraction)认知能力。在原型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引起认知语言学家注意的是词类范畴,他们注意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词类都不容易分得干净利落”(张敏,1998:53)。其实,词类范畴以外很多语法范畴都是原型范畴,在共时与历时层面对其进行认知分析可以探寻其范畴的原型特征,同时,研究语法范畴的意义衍生过程可以完善对相关语法现象的认识,从更深的层面把握范畴形成的认知机制。

2.俄语语法范畴的原型性

2.1 概念原型范畴、语义原型范畴和语法原型范畴

根据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发现,人的认知概念范畴具有原型性特征(Rosch,1973)。概念所构成的范畴中,有典型的成员,如[鸟]范畴中的知更鸟和麻雀;非典型的成员,如[鸟]范畴中的鸵鸟和企鹅之分,典型的成员具有较多的范畴属性,最大程度上符合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心理表征,而非典型的成员则具有较少的范畴属性,与核心图式化心理表征有较为明显的差别。Rosch以“鸟”、“水果”、“蔬菜”、“家具”、“玩具”、“衣服”等范畴为例,通过一系列认知心理学的定量实验研究,证明了“原型”在概念范畴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与概念范畴相似,语义范畴也同样具有原型性特征。语义所构成的范畴中,有原型意义(指最为基本的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义项,如head和голова指身体部位的名称“头”)和边缘意义(指由原型义项派生而来的义项,如 head和 голова指“领导,首长”)之分,原型意义使该意义范畴最大程度上与其他意义范畴相区别,并且是说话人头脑中最先反映出的意义,而边缘意义只具有部分的原型特征,由原型意义通过特定的认知操作抽象而来。Taylor(1989)等人的研究表明,词汇(例如over)的不同义项其实构成了一个多义范畴,位于范畴中心的是其基本义项,其他义项只不过是基本义项通过隐喻等认知手段将范畴扩展的结果。

原型范畴现象不仅体现在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之中,语言范畴本身也存在原型范畴,这是由于语言结构与其他概念结构一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建立在相同的认知机制之上的(Lakoff,1987:57)。多义现象不仅仅是词义层面上的特征,语言结构的其他范畴,如数和格等词法范畴、时和体等词素句法范畴、句子类型等句法范畴,甚至语音范畴,也体现为相关意义的集合,出现了类似多义的现象(Taylor,1989)。俄语语法范畴同样体现了原型性特征,范畴之间的边界模糊,范畴内成员在典型性方面存在地位差异,范畴内存在多义现象,而多义衍生的过程完全可以通过人的认知特点进行解释。

2.2 俄语语法范畴原型性的共时表征——以词类范畴和性范畴为例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将名词理解为事物、将动词理解为动作的观点不具有操作性,例如повторять和 повторение尽管在语义方面都表动作,但是词性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够将词汇意义与词法范畴混为一谈,不应将词的语义特征作为词类划分的基础。因此,结构语言学强调词类的形态特征,认为必须通过词类的分布、句法表现来确定词类范畴,其研究目标是建立封闭、静态的词类范畴,借助统一的描写体系对同一词类范畴中的成员进行描写。

然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类范畴中成员的地位并不相同,如英语中的car和俄语中的автомобиль是典型的名词,意义较为具体,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较早被习得,而 surprise 和 удивление就不那么典型,意义较为抽象,在认知活动中较晚被习得。词类原型范畴形成的原因可以通过词汇的语义促动进行解释,词汇越是具有典型的语义和功能,其形态体系就越完整,句法形式特征也越典型。胡裕树、范晓(1994:81-85)及刘国辉、汪兴富(2005:39)系统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中作为典型名词的具体名词(如:“爸爸”、“飞机”、Tom、tree等)和非典型名化现象(如:“您的到来”、“the enemy’s destruction of the regiment”)在形态结构和语义指称等方面的差别,提出在形态结构方面,具体名词具有离散性,有单复数变化,可被量化,而名化现象则不具有离散性,大部分没有单复数变化并不能被量化;在语义指称方面,具体名词指称具体对象,名化现象指称抽象对象。张伯江(1998:30-39)及Taylor(2001:173-221)指出,在语义层面名词的生命度、离散度和指称性决定了名词的原型性,换言之,高生命度名词的原型性高于低生命度名词,具体名词的典型性高于抽象名词,有指名词的典型性高于无指名词。

在俄语名词范畴中,具体名词同样位于范畴中心,是名词范畴的典型成员。因为具体名词词汇意义最为具体,因此可以被计量,具有最完整的形态变化体系(如 автомобиль、стол、учитель具有词形变化完全聚合体中的所有词性变化形式,即单数六个格和复数六个格),在句法层面体现为可以与数词 连 用,例 如:мн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ей、два стола、двадцать учителей,但是抽象名词中相当一部分不能构成复数形式,如* два удивления,* много развитий。同时,由于具体名词可以对应话语情境中的某一个实体(субстанция、entity),因此具体名词可以表示与所指事物(денотат)的关系,具有指称意义,可以充当有指成分,在句法层面体现为可以与 этот、тот、другой 连 用,如 этот роман、та девушка、другое здание,而抽象名词一般不能对应情境中的某个实体,只能表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仅具有概念意义,在句法层面体现为不能与表示具体指称关系的指示代词 этот、тот连用,如* это чтение,* то удивление。所以,与非典型成员相比,词类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例如典型的名词)具有区别于其他词类的最大限度的区分特征,具有最完整的形态变化体系,具有最小的句法搭配限制,而这一切都可以从典型成员的语义特征中得到阐释。

界定语法范畴,描写不同语法范畴成员,并使不同范畴成员相区别是结构语言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一些跨类现象表明,不同语法范畴的边界并不清晰,总是存在一些个体游离于不同的语法范畴之间。如俄语中的名词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但阳性名词范畴和阴性名词范畴之间存在中间的模糊地带,该语法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下面句(1)中 задира指的是女性,是阴性名词,而句(2)中则是阳性名词。

(1)Она большая задира.

(2)Он даже рад тому,что сын у него такой задира.(И.Вильде)

因此,与概念范畴和语义范畴一样,俄语语法范畴体现了认知的原型性特征,范畴之间的边界模糊,范畴内成员在典型性方面存在地位差异,典型成员的意义特征决定了其形态变化体系更完整,句法搭配更广泛。

2.3 俄语语法范畴原型性的历时考察——以无人称句范畴为例

Lakoff(1977、1987),Taylor(1989、1996),Verschuren(1995)等学者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英语中的主谓宾(SVO)构造、所属关系构式、主从复合句和施为句的原型用法。俄语中的无人称句(主要是无人称动词构成的无人称句)同样是原型范畴,其语义衍生的过程体现了范畴拓展的动态过程,即范畴化过程。

无人称句(безличн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是与人称句(личн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相对立的,主要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是自发进行、完成或存在的,不取决于主体,是主体不由自主的行为。无人称句是俄语独特的句法现象,属于同一语系的日耳曼语和罗曼语中并没有无人称句现象,甚至在古斯拉夫语和古俄语中都没有无人称句。这类句子中最为典型的一类是描述自然现象的句子,这也是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的无人称句类型,俄语中描述自然现象的无人称句大致在15-16世纪期间产生和发展起来。(Aрутюнова,1999)例如:

(3)Светает.天亮了。

(4)В трех верстах от станции стало накрапывать,а через минуту проливной дождь вымочил меня до последней нитки.(Пушкин)

在离驿站三俄里的地方开始稀稀拉拉地落雨点,过了一分钟倾盆大雨就把我淋湿透了。

(5)На лесопильном дворе горит.(Чехов)锯木厂着火了。

(6)В одну ночь,светлую,теплую,ветреную,взорвало лед на реке.(Коптяева)

在一个月光皎洁、和风煦煦的夜晚,河面上的冰破裂了。

在这种最为典型的无人称句中没有主语,也没有逻辑上的行为主体,因为很难说 светать(天亮)、накрапывать(落雨点)、гореть(着火)、взорвать(爆破)在句中是谁实施的,俄语中不可能出现以任何格的形式(一格、三格或五格)表示的主语或逻辑主体。这反映了古代俄罗斯人对自然现象认识还很有限,不明白自然现象的主体究竟是谁,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神秘力量时至今日还以无人称句的形式在现代俄语中留有痕迹。

除了以上最为典型的无人称句用法,还有一些无人称句包含有逻辑上的行为主体,只不过不是以一格形式出现的,不是真正的句子主语,而是以第五格的形式出现,以表达类似某种神秘力量所借助的“工具”的意义,这类句子出现于17世纪。例如:

(7)С моря веет свежестью. (Горький)海面上吹来凉风。

(8)Здесь уже пахнет осенью.

这里已有秋意了。

(9)Убило Митрича разрывом снаряда...(Полевой)

一颗炸弹炸死了米特里奇。

以上这类句子与人称句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同义关系,例如 Молнией осветило дорогу和 Молния осветила дрогу两个句子基本上意思一样,都表示“闪电照亮了道路”,只不过第一句把“闪电”看作实现大自然意志或其他不可知力量的工具,没有主动的施为意义,而第二句则将其作为行为的主体,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事实上,第二种人称句的表达方式出现在19世纪,且使用较少。(张会森,2001)

此外还有一些无人称句不再指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指人的心理、感受、状态以及不自主的行为。这种类型的无人称句出现在17-19世纪,处于范畴拓展的最后阶段,位于范畴中较为边缘的位置。例如:

(10) Меня влекло на Волгу, к музыке трудовой жизни. (Горький)

我向往伏尔加河,向往劳动生活的音乐。

(11)Тебя знобит,что ли?(Чехов)你发冷吗?

(12) Я вчера узнал от надзирателя, что решили выпустить меня из тюрьмы и сегодня—не пилось,не елось. (Горький)

我昨天从监狱看守那里得知已经决定把我从监狱放出来,于是我今天喝不下水,也吃不进东西。

例(10)和例(11)中意义上的主体是“我”和“你”,但形式上是表示受事客体的第四格,表示是受某种力量的控制才产生的情感和状态。例(12)中可以加上逻辑主体мне,与第一格作主语的句子相比(Я не пил и не ел.我没喝也没吃),前者表示行为的实施是受一种力量(通常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人被迫服从这种力量,指不受个体控制的、不由自主的行为。

无人称句最初的用法是表示自然界的现象,句中并不体现行为的主体,换言之,行为的主体是某种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句中存在不能言说的“主体”,这是无人称句最为典型的用法,这类无人称句位于范畴化的中心,是无人称句范畴中最为典型的成员。而随着范畴化进程的继续,无人称句范畴中由原型用法发展来的非原型用法包括第五格表示的主体(代表不可知力量的工具),第四格表示的主体(代表不可知力量作用的对象),第三格表示的主体(该主体受到不可知力量的影响),同时,主体的范围也从自然现象(风、雷、雨、闪电等)发展到人。范畴向外扩张的过程反映了历时发展的进程,也反映了最为典型的无人称句(没有主体)和位于范畴边缘的无人称句(主体以非一格形式出现)之间的意义衍生关系。

3.俄语语法范畴多义现象的范畴化机制——以动词“时”范畴为例

俄语语法范畴同概念范畴和词汇范畴一样,都存在多义现象,而多义衍生的过程可以通过人的认知特点进行解释。俄语中的“时”(время)是重要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发生的时间。其中,过去时的原型意义是“过去时刻发生的动作”,除此之外过去时还可以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表示过去本要发生但是最终未能发生的动作,表示不会发生的动作,以及假设发生但事实上并未发生的动作等,这些过去时的非原型意义和其原型意义一起构成了过去时的多义范畴。

3.1 俄语动词过去时的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

过去时(прошедшее время)表示动作发生在说话以前,常和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如 вчера、три дня назад 等)连用,这是动词过去时的原型用法。例如:

(13)Томочка вчера сказала,что собирается поступать в техникум.

(Новый мир?2000)

托玛奇卡昨天说打算上技术学校。

(14)Девушка сказала,что ранила себя сама.

?Московская комсомолец 2004.12.23)

姑娘说是她本人把自己弄伤的。

但过去时也可用来表示将来或现在的动作,还可以表示虚拟语气或婉转语气,这是过去时的非原型用法。

(15)Я пошел.我要走了。

(16)Бежать,бежать!Иначе я умер.(Фадеев)必须跑,否则我死定了。

(17)Так я и поверил!我才不信呢!

(18)Он хотел было пройти мимо...Она остановила его резким движением руки.

(Тургенев)

他本想从旁边走过去……她用力挥手叫他停下来。

(19)Если бы он завтра пришел,он увидел бы брата.他要是明天来就能看到哥哥了。

(20)Я просил бы вас не опаздывать.

请您不要迟到。

(21)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сказал,чтобы студенты сдавали контрольные работы.

教员请学生交测验试卷。

以上几例中,句(15)和句(16)中动词 пошел和умер为过去时形式,但实际上表示将来的行为,其中句(15)强调动作马上就要发生,句(16)除了表示将来时间意义,还含有说话人确信动作必然会发生的主观情态色彩,表示“必定、一定、准要”之意。句(17)形式上为肯定的过去时形式(поверил),但表示否定意义,指将来一定不会发生的动作(не поверю)。句(18)中过去时动词 хотел与语气词было连用,表示本可能要发生但是并没有发生的动作,这种形式被 Шахматов称作“非实在式”(Шахматов,1941:481 - 485)。句(19)中包含了假定式,假定式需要借助动词过去时形式构成,пришел和 увидел并非指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动作,而是表示假设将来(завтра)要发生的动作,同时表示虚拟的情境。句(20)中просил同样是假定式形式,虽然形式上是过去时,但表示的是现在的行为,同时表达主体的愿望,且语气较为缓和。句(21)则指其他人(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的主观愿望,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假定式形式,即在连接词чтобы中用来构成假定式形式的语气词бы已和что结合为一个整体。(王超尘,1988:451)

俄语动词过去时意义范畴包含有原型意义(句13、14)和非原型意义(句 15-21)。Quirk等(1985:187-188)将英语动词过去时用来表示非过去时间意义(现在或将来、虚拟假设或主观愿望等)归纳为三类:时态后移、假设性过去时和表态性过去时。时态后移比较容易理解,这是由于直接引语中说话内容的视点是在当时,因此用现在时表示相对于当时的视点是“现在”,而间接引语中说话内容的视点变为现在,因此当时的“现在”在现在看来就成了“过去”了。假设性过去时表示非真实的情况,主要用在条件句中,例如 If you parked your car there,they would tow it away.(你要是把车停在那儿,他们会把它拖走的)。表态性过去时同样不表示过去时间意义,而用于婉转表达个人的意愿,如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你能把盐递给我吗?)俄语中动词过去时原型意义表示过去的时间意义(句13、14),非原型意义表示将来时动作意义(句15、16、17)、过去本应发生但终未发生的动作意义(句18)、假设性过去时意义(句19)和表态性过去时意义(句20、21)。

3.2 俄语动词过去时意义的衍生机制

原型意义(句13、14)和非原型意义(句15-21)构成了俄语动词过去时意义范畴,从原型意义到边缘意义的语义衍生过程可以通过人的认知特点进行解释。俄语中过去时由原型意义到非原型意义的衍生过程可以认为基于以下机制:视点变化、语法化和距离隐喻。

3.2.1 视点变化

与英语中的间接引语不同,俄语中间接引语的时态是相对时态,即从句的时间要根据主句中动词的时间确定。句(13)中从句动词 собираться 的时间是相对于主句动词 сказать而言的(同时),因此用现在时表示。句(14)中从句动词ранить的时间是相对于主句动词 сказать而言的(发生在先),因此用过去时。英语中由直接引语到间接引语的转换体现了“视点后移”,而俄语中直接引语的视点和间接引语的视点并未发生改变,即都是相对于主句动词时间。

在句(15)、(16)、(17)中动词过去时均表示将来的动作,其视点都从将来转变为过去,即“视点后移”。在这些句子中,视点是在过去,然而,用动词过去时不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这种非常规用法是过去时的非原型用法,用来强调动作眼看就要发生,或者必定要发生,有时也带有特殊的语气,表示将来不可能发生。

3.2.2 语法化

俄语中可以用过去时表示过去本应发生但终未发生的动作,即表示过去的过去(句18)。句(18)来源于古俄语的久远过去时,表示一种相对时间,即某动作发生在另一过去动作之前,但还未开始或刚一开始就被另一动作打断。古俄语中,久远过去时主要用在时间从句中,具有分析形式(动词过去时以及助动词был各种形式的组合),分析形式中的助动词 был(была、было、были)后逐渐失去了一致关系,变成形式上不变化的语气词 было。久远过去时结构中的助动词быть逐渐转变为现代俄语中的语气词,было不再表示时间意义,其过去时间意义完全由动词表征(句18中的хотел),这一过程体现了было词汇意义的虚化。

3.2.3 距离隐喻

对于假设性过去时和表态性过去时可以用“距离隐喻”来解释(Palmer,1974:48;李国南,2004;陈敏哲,2005)。假设性过去时表示非真实的情况,这里时间上的距离(过去相对于现在有一定距离),隐喻为虚拟情景和现实情景间的距离。例如在If you parked your car there,they would tow it away.(你要是把车停在那儿,他们会把它拖走的。)一句中动词parked和would用过去时表达现在时和将来时意义,英语虚拟语气中的这种时态后移规律使得语法时与实际时始终保持着距离,以此来表示与现实的距离。表态性过去时的用法也存在“距离隐喻”,这里时间上的距离(形式上的“过去”与实际所指的“现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隐喻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在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你能把盐递给我吗?)一句中用过去时,给听话人一种印象,好像说话人表示的仅是过去的态度,但并不固守提出的意愿,而是随时准备根据听话人的意愿改变自己当前的态度。过去时使得所提出的要求显得间接而有礼貌,避免了一种个人意愿的直接对抗。(Leech,1971:11)

句(19)中包含了假定式,动词过去时(пришел和увидел)用来表示将来的动作,同时表示虚拟的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该句属于假设性过去时,其中“距离隐喻”体现为时间上的距离投射到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距离(пришел和 увидел 不再表示过去的行为,而表示对将来的虚拟)。句(20)中просил指的是现在的行为,属于表态性过去时,其中“距离隐喻”体现为时间上的距离投射到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与现在时(Я прошу вас не опаздывать.)相比,过去时的用法更为客气,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距离更远。句(21)中сдавали其实指的是将要发生的行为,是俄语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表态性过去时”,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表态性过去时发生在面对面的对话之中,表示“说话人”较为委婉和客气的请求和期望,那么句(21)则指其他人(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的主观愿望,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假定式形式,形式上体现为чтобы引导的说明从属句。这种情况下,“距离隐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语法化了,成为一种固定的语法表达手段。这时已不再强调主体的愿望和请求“委婉”与否,因为从句如果不使用假定式(чтобы 引导),而是用陈述式(что 引导),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试比较: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сказал,что студенты сдавали контрольные работы.(老师说学生交过测验试卷了)。

4.结语

语法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范畴观主张静态、封闭地界定语法范畴,区分语法范畴的标准是形态和分布,语义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建立范畴的目的在于描写范畴的区分特征以便将不同的语法现象归入相应的范畴,至于范畴建立的机制以及制约范畴建立的语义因素,结构主义者并不关心。而语法的认知研究则要“从共时的句法现象出发,反溯这些句法现象形成的认知理据,试图以此对语言的运用做出解释,从而为对人的自身的认识提供一个观察点”(徐盛桓,2005:5)。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主张将范畴与人的认知活动相联系,语法范畴的建立是语义促动的,语法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具有典型的语义特征,其心理现实性决定了最先被认知主体识别并记忆,同时,范畴扩展过程基于一定的认知机制,因而是可以被解释的。

[1]Арутюнова Н.Д.Язык и мир человека[M].Москва,1999.

[2]Шахматов А.А.Синтакси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Ленинград,1941.- С.481-485.

[3]Lakoff,G.Linguistic Gestalts[J].CLS 13,1977:236 -287.

[4]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Langacker,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Vol.1[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Leech,G.N.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1.

[7]Palmer,F.R.The English Verb[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4.

[8]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7).

[9]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10]Taylor,J.R.Possessives in English—An Explor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M].OUP,1996.

[11]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73 -221.

[12]Quirk,R.,S.Greenbaum,G.Leech & 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New York:Longman Group Ltd.,1985.

[13]Verschuren,J.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M]//J.Verschuren,J.-O.H.stman,Blommaert,J.and Bulcaen,C.(eds.).HandbookofPragmatics. Amsterdam:Benjamins,1995.

[14]陈敏哲.英语动词过去时语法意义拓展的隐喻化过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47 -151.

[15]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1994(2):81-85.

[16]李国南.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认知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37-41.

[17]刘国辉,汪兴富.名化、级差转移、原型范畴及名化研究框架体系的思考[J].外国语,2005(4):37-43.

[18]王超尘等.现代俄语理论教程(上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9]王铭玉.现代语言符号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0]徐盛桓.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1-7.

[21]张伯江.名词功能游移研究[M]//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30-39.

[22]张会森.俄汉语中的“无主语句”问题[J].外语学刊,2001(3):34-41.

[2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词类俄语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俄语词“Sherti”在蒙古语中的变义(蒙古文)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